摘要:“基孔肯雅”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意为“令人弯腰屈背”,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的姿态。
(2025年8月17日-8月23日)
广东省报告336例
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
其中,深圳新增9例
查看详情
“全身大面积爆红疹”
“关节剧烈疼痛”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
就医确诊基孔肯雅热后
出现上述症状
图源:小红书用户@🦄、@玛格丽特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意为“令人弯腰屈背”,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的姿态。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控所专家表示:基孔肯雅热是由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潜伏期一般是1至12天,通常是3至7天。被叮咬人群中约20%至30%会发病,多数人症状轻且可自愈。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而最典型的“腕关节受压剧痛”,常让患者痛到无法自主穿衣。
图源:腾讯医典
基孔肯雅热是否“人传人”?
国家疾控专家在发布会上强调,“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人传人。”不过确诊患者仍需住院防蚊隔离,建议定点医院专门加装防蚊纱窗、配备蚊帐。这是切断蚊媒传播链的关键。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控所专家解释:“患者发病后1周内血液中病毒载量最高,此时若被蚊子叮咬,病毒会在蚊体内繁殖2-10天,再叮咬健康人即可传播。隔离不是防人传人,而是防‘蚊传人’。”
数据显示,伊蚊在30℃以上适宜条件下,最快7天可完成从卵到成虫的发育,一只携带病毒的蚊子可叮咬多人。
图源:腾讯医典
超4成监测点不合格
去这49个地方要小心
8月23日,深圳市疾控中心发布了8月上半月(8月1日-8月15日)的全市伊蚊密度监测结果,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大。
在全市设置的496个监测点中,不合格的有216个,占了43.55%。
不合格的监测点中——
高密度有4个
中密度有45个
低密度有167个
中、高密度监测点中,居民区有26个,公园有8个,建筑工地有6个,学校有1个,其他类型场所有8个。分布在以下地方——
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出倡议:“每日三分钟清除积水”,尤其关注家中花盆托盘、饮水机积水、水生植物等蚊虫滋生地,积水容器需倒置或加盖,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
图源:小红书用户@林三三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
早上6点到9点
及傍晚5点到7点
是伊蚊叮咬人的高峰时段
若要在这个时间段出行
建议重点做好防护
蚊子防不胜防
怀疑自己“中招”也别着急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