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济宁市兖州区跳出“文明实践=文体活动”的传统认知,以改革思维重构村居文明实践站功能,通过“片区化布局兴产业”“精准化培育新农人”“常态化涵养新风尚”三维发力,将文明实践站升级为集产业赋能、人才孵化、文化浸润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济宁市兖州区跳出“文明实践=文体活动”的传统认知,以改革思维重构村居文明实践站功能,通过“片区化布局兴产业”“精准化培育新农人”“常态化涵养新风尚”三维发力,将文明实践站升级为集产业赋能、人才孵化、文化浸润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走出了一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频共振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片区联动:从“单点展示”到“集群共富”
“文明实践是深刻的改革,不能只停留在打扫卫生、蹦蹦跳跳等简单活动上,应自觉融入党的建设、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工作大局,让实践站成为积聚力量、释放动能的乡村振兴综合体。”兖州区委书记王庆多次强调这一理念。
2022年起,兖州区不再满足于打造零散的文明实践示范点,而是以“带状布局、片区联动”为抓手,先构建“禹见端信 醉美泗河”等四条文明实践展示带,再聚焦泗河绿色发展带核心区域,打造新兖镇“美丽泗河•牛楼印象”、兴隆庄街道“花香鱼跃•‘醉’美兴隆”、酒仙桥街道“共享促融合•共富酒仙桥”、大安镇“大地丰歌•安芯强农”四大特色片区,让文明实践从“单点闪光”变成“全域璀璨”。
在牛楼片区,文明实践站串联起花海彩田、非遗工坊与廉政教育基地,更以此为基础培育生态农业、文创旅游产业,建成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年经营收入达2500万元,带动120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4万元,成为省级乡村振兴样板;“麦香田园”片区则走“抱团发展”之路,漕河镇管口新村将“六七课堂”等实践阵地,与葡萄种植基地、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一体规划,联合周边9个村流转土地1万余亩,通过“统一作物种植、统一农资采购”等“七统一”模式,让每亩地节支增收343元,10个村集体收入平均超60万元,而“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等实践活动,也因集体经济的壮大实现可持续运转。
资源禀赋不同,片区发展路径亦各有特色。“‘孟’里记‘驿’”片区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三金”庭院产业,为村集体增收220万元;“醉•美兴隆”片区瞄准“鲜花经济”,打造江北最大蝴蝶兰育苗基地,年产成花500万株、销售额超1亿元,600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新兖镇“幸福武村”片区更创新“村企共建”模式,吸引7家食品企业入驻,建成济宁首家村级健康食品产业园,带动周边19个村入股分红,145户脱贫户年均增收超1600元,2024年5月,武村更获评“全国文明村”,成为“产业兴、村民富、乡风美”的生动注脚。
人才孵化:从“技能培训”到“新农人培育”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兖州区将文明实践站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围绕粮食安全、现代农业等核心需求,构建“平台+专家+产业”的培育体系,让“田秀才”“土专家”从实践站里“长出来”,让高素质人才扎根乡村。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是兖州区农业农村局专家讲师团的工作准则。每个周末,农业农村局“倾情三农”志愿服务队、高校农技专家都会走进实践站的宣讲室与“大棚学堂”,从高温“护苗管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产品电商运营到直播带货,手把手传授实用技能。为让培训更精准,兖州筛选9家农字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示范社作为培训基地,36名专家开设“粮食产业链延伸”“兖州良种繁育”等专题课堂,今年已为1500多名农民工开展“订单式”培训,让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
“齐鲁乡村之星”郭振莲是培育成果的典型代表。如今,她在牛楼村产业园里向老乡们分享创业故事,而台下听众大多是和她一样拿固定工资的园区职工。截至目前,兖州已通过文明实践站培育8500余名“新农人”,更与清华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推动120余次调研座谈、42场培训讲座落地,开发60余套乡村文创作品,引入1766万元建设投资,让高端智力资源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动能。兖州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成龙表示:“实践站就是要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夯实根基。”
文化铸魂:从“活动开展”到“新风尚养成”
“文明实践的核心是凝聚群众、引导群众,要让实践站成为塑造心灵、提升素质的‘新风堂’。”兖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允锐的话,道出了文明实践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层关联。兖州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公益资源、创新活动形式,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乡村。
“小蜜蜂义工协会”会长常德爱,最初只是和三五个姐妹为老人理发、喂饭,如今协会已发展到70多人,常年驻守实践站,开办的“公益集市”成为城乡居民的“幸福驿站”。兖州的“公益集市”之所以能“火出圈”,关键在于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链接公益组织、爱心商家,常态化提供助老、托幼、义诊等服务,让居民走出家门交流互动,让“陌邻”变“睦邻”。目前,兖州已建成55家“幸福食堂”,解决1700余名老人吃饭难题;设立21处“雏鹰课堂”,为410多名困境儿童提供托管辅导,1573名“明白人、带头人、热心人”活跃在实践站,成为“扶老、扶小、扶困”的主力军。
在文化传承与移风易俗上,兖州创新推出“家庭小剧场”,以“四演四强”模式将传统艺术与本土方言结合,围绕婚丧礼俗、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等主题创作小戏小剧,让群众在自编自演、自看自悟中实现自我教育。如今,去“公益集市”赶大集、在“家庭小剧场”看小戏、到实践站学技能,已成为兖州村民的生活新时尚,“端信文化”的沃土上,正生长出崇德向善、邻里和睦的文明新风。
从“实践站”到“综合体”,兖州的改革突破了形式与内容的局限,让文明实践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在这里,产业因实践站而壮大,人才因实践站而成长,乡风因实践站而文明,一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兖州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