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四十四团永安镇十五连,有一座承载着岁月记忆与精神力量的特殊场馆——知青馆。这里不仅是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兵团精神的生动课堂。
在四十四团永安镇十五连,有一座承载着岁月记忆与精神力量的特殊场馆——知青馆。这里不仅是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兵团精神的生动课堂。
8月20日,记者走进知青馆,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玻璃展柜一尘不染,泛黄的老照片、磨损的劳动工具静静陈列,每一张桌椅都擦拭得锃亮。几名退休老职工正驻足参观,在时光印记中回望当年的奋斗岁月。
退休职工李先义介绍说:“打造这个知青馆,主要是让大家不忘初心,传承兵团精神。想想当年那么差的条件、那么恶劣的环境,大家凭着坎土曼、独轮车,一点一点改土、造田、搞生产,建设边疆,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
上世纪60年代,响应国家“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上海、北京、天津、武汉、浙江、江苏等省市的12.7万名青年相继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像种子般播撒在这片辽阔土地上,成为兵团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这便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边知识青年群体。
作为展示知青历史与文化的主题展览馆,四十四团永安镇知青馆由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援建,在原农五连旧址基础上修缮改造而成,于2021年7月正式开馆。场馆面积近200平方米,设有3个展区,通过100余件实物藏品、200余幅图片及文字叙述,集中展现当年知青支援边疆的艰苦历程——那些战天斗地的场景、挥洒的热血与汗水,都化作生动的历史见证,让这里成为一部忆苦思甜的“活教材”。
十五连党支部书记赵磊表示:“连队建设知青馆的初衷,就是为了展现和发扬当年知青支援边疆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和意志。同时,也是为了提醒和告诫兵团下一代,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向老一辈知青同志学习,发扬好兵团精神,做好新时代的兵团人。”
守护好这座知青馆,是连队肩头沉甸甸的使命,更是连队全体工作人员的共识。从展柜的细致除尘到地面的彻底清扫,从桌椅的反复擦拭到展品的定期检查,日复一日的精心维护,让馆内每一件物品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也让这份珍贵的红色记忆,得以以庄重的姿态迎接每一名追寻历史的参观者。
“知青馆自建成后,主要由我们连队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包括接待参观人员、开展馆内讲解、登记信息以及维护管理设施等。”赵磊说。
除了扎实的日常管理,连队更将知青馆作为开展学习教育的核心场所,不定期组织党员、职工群众及青少年儿童来到这里重温历史、汲取力量。在一幅幅珍贵的影像资料前,老知青的奋斗故事被娓娓道来;在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实物展品旁,大家驻足沉思,感受着当年知青们战天斗地、屯垦戍边的豪情壮志。党员们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职工群众在这里聆听红色故事,一场场沉浸式学习活动,让兵团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每个人的心中。
退休职工黄守树表示:“以后会多宣传,讲好兵团故事,做好兵团人。有些新职工不了解这段历史,组织活动时,就该让他们都来参加,多讲讲老一辈的奋斗史,宣传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好向他们学习。”
如今,知青馆已成为连队及三师图木舒克市各族干部群众凝聚人心、激发干劲的“精神加油站”。通过日常管理的坚守与学习活动的常态化开展,红色血脉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的实践中持续闪耀。
赵磊表示:“今后,我们将始终遵循保存知青历史、整合知青资源、弘扬知青精神、构建共享平台的发展宗旨,努力将团镇知青馆打造成为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学习基地。”(三师融媒记者 哈尼克孜·哪斯尔 塔依尔·艾力 通讯员 冯步婷 刘耀煜)
实习编辑/孙晓婷
来源:三师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