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它不够热闹,也不是嘉宾不够红。《地球超新鲜》开播时的阵仗不可谓不大:顶流小生、综艺常青树、流量小花轮番上阵,镜头晃得人眼花,BGM炸得耳朵发麻。豆瓣开分7.8,微博热搜连上三天,所有人都在问:“这会不会是今年最出圈的户外综艺?”可才过了几期,话题沉了,口碑
我们为什么会厌倦一个明明很“新鲜”的节目?
不是它不够热闹,也不是嘉宾不够红。《地球超新鲜》开播时的阵仗不可谓不大:顶流小生、综艺常青树、流量小花轮番上阵,镜头晃得人眼花,BGM炸得耳朵发麻。豆瓣开分7.8,微博热搜连上三天,所有人都在问:“这会不会是今年最出圈的户外综艺?”可才过了几期,话题沉了,口碑塌了,连粉丝都开始吐槽:“看他们互扯头花比看任务还累。”
问题出在哪?或许答案就藏在龚俊一个下意识的皱眉,和陈赫那句没忍住的“能不能快点”里。
这档节目最初的设定其实挺妙——让明星以“地球观察员”的身份,深入不同城市,体验本地生活,挖掘冷门文化。听起来既有社会温度,又有娱乐张力。可几期下来,观众发现:所谓的“观察”,变成了打卡式摆拍;所谓的“体验”,不过是换了个背景板做游戏。任务设计越来越像十年前的《奔跑吧》副本,而明星之间的互动,则越来越像一场精心排练过的“情绪过山车”。
龚俊在某期节目里,被安排去菜市场学杀鱼。他穿着限量款球鞋站在湿漉漉的地面,面对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脸上写满了“我为什么要在这里”。镜头刻意放大了他的迟疑和不适,仿佛在说:“看,顶流放下身段了!”可观众看到的,不是谦卑,而是尴尬。他不是不想配合,而是整个流程毫无逻辑——一个演员,突然要掌握杀鱼技巧,然后呢?节目组没有后续的延展,也没有对市井生活的深层探讨,最后只留下一个“明星狼狈瞬间”的短视频切片,在抖音被配上“哈哈哈”音效疯狂传播。
而陈赫的问题更典型。作为综艺“老油条”,他本该是控场高手。可好几期里,他明显游离在外,面对重复的游戏环节,语气里透着藏不住的敷衍。有一次队友还在认真讨论策略,他直接打断:“这不就是随便跑一圈吗?别分析了,赶紧录完收工。”这话一出,弹幕炸了。有人骂他没职业素养,也有人突然清醒:原来我们看的不是“综艺”,而是一群人被迫完成KPI。
这不是个体问题,而是模式的溃败。
《地球超新鲜》的“高开”,靠的是流量堆砌和宣传造势;而“低走”,则暴露了当下综艺创作的通病:重形式,轻内容;重人设,轻真实;重爆点,轻逻辑。它像极了我们刷到的那些“网红餐厅”——装修惊艳,打卡照拍得像杂志封面,可一入口,味道寡淡得让人怀疑人生。
我们以为在看“新鲜事”,其实只是在看“熟悉的套路换了个地方演”。
更讽刺的是,这类节目还在不断复制。平台要数据,团队要履历,艺人要曝光,所有人默契地维持着这场“假装很有趣”的表演。观众起初被新鲜感吸引,可一旦发现内核空洞,转身就走。就像你第一次走进一家号称“沉浸式剧本杀”的店,灯光音效拉满,结果NPC背稿,剧情漏洞百出,玩完只会觉得被耍了。
那真正的“新鲜”是什么?或许不是去十个冷门城市,而是哪怕只在一个菜市场,也能让人看见烟火背后的温度。比如,能不能让龚俊真的跟那位杀鱼阿姨聊十分钟?她为什么干这行?孩子在哪上学?生活有没有盼头?这些看似“不综艺”的对话,反而可能成为节目的高光时刻。
陈赫的不耐烦,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清醒的倦怠”。他太熟悉这套流程了:冲突要制造,笑点要预制,情绪要调度。当一个人反复演“自然”,他反而最不自然。而观众也越来越聪明——我们不需要被设计的“真实”,我们要的是真实本身。
所以,《地球超新鲜》的失败,不是因为龚俊嫌弃了鱼,也不是因为陈赫失去了耐心。而是它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把“地球”当成布景,把“新鲜”当成标签,却忘了真正的观察,需要俯身,需要时间,需要一点笨拙的真诚。
现在的问题是:当所有综艺都在追求“秒级爆点”,谁还愿意花十分钟,拍一个人安静地剥一颗洋葱?
来源:宠咖阁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