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王穉登行书《自诗诗卷》高清欣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0:53 2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的王穉登《行书自诗诗卷》,是件藏着"早慧锋芒"的珍品。隆庆戊辰年(1568年),34岁的他挥笔写下这卷30.6×498.1cm的纸本行书,字里行间既有青年文人的跳脱意气,又藏着超越年龄的笔墨沉稳——要知道,这时候的他已与文徵明等大家交游,却还没被后

上海博物馆藏的王穉登《行书自诗诗卷》,是件藏着"早慧锋芒"的珍品。隆庆戊辰年(1568年),34岁的他挥笔写下这卷30.6×498.1cm的纸本行书,字里行间既有青年文人的跳脱意气,又藏着超越年龄的笔墨沉稳——要知道,这时候的他已与文徵明等大家交游,却还没被后来"吴门后劲"的标签框住,笔下满是原生的灵气。

先看释文里的诗。这卷录的是他自作诗,从"春云漠漠覆春城"的闲景起笔,写"花前酒尽愁难尽"的怅然,又转"醉里题诗忘客归"的疏狂,末了落到"江湖满地一渔蓑"的旷达。34岁的诗人还没经太多世事打磨,诗里没有刻意的隐逸深沉,倒像把日常心绪摊开了写:看春景时的柔软,饮酒后的率性,念及江湖的向往,全是鲜活的人间气。尤其"墨痕犹带落花香"一句,诗与字简直相映成趣——仿佛能想见他写这句时,笔锋都沾着春日的轻甜。

再品书法,才知为何后人说他"得文徵明骨韵却不泥古"。这卷行书最妙在"不板正":行距忽松忽紧,像他写诗时的呼吸节奏——写"春云漠漠"时,笔画舒展如流云,"漠"字三点水轻挑而过,带着春日的漫不经心;到"愁难尽"时,笔锋略沉,"愁"字右竖顿得稍重,却不滞涩,反显举重若轻。

他学苏字的圆劲,却把"肥笔"瘦化了几分,比如"醉"字"酉"旁,笔画细而挺,像竹枝斜出,不臃肿反而精神;又掺了米芾的侧锋转笔,"归"字最后一捺,顺势侧扫出去,带点少年人的跳脱,却收得利落,没半点轻狂。34岁的手稳得很,哪怕是"江湖"这类笔画多的字,结构也撑得开——"江"字三点水左倾,右半"工"字却稳稳立住,像站在坡上还挺直腰杆的年轻人,有种倔强的好看。

款识里没多余话,只简单记了年款,倒更显真诚。要知道隆庆年间的吴门书坛,不少人写行书爱堆技巧,要么刻意求"古"显得板,要么贪"奇"失了稳。王穉登偏不,他就凭着诗里的真性情写——诗是自己的,字也跟着心走,愁时笔沉,醉时锋放,这种"书为心画"的直白,比刻意练出的"风格"更动人。

后来王穉登老了,笔墨更醇厚,却少了这卷的"少年气"。34岁的他,还没被"大家"的身份缚住,写诗敢写小情绪,写字敢露真性情。这卷《行书自诗诗卷》之所以可贵,正因它记下了一个文人最鲜活的阶段:有才华却不张扬,懂笔墨却不炫技,就像春日里刚抽芽的竹,清爽、挺拔,还带着没被磨掉的嫩劲儿。

若你也爱书法里的"真",不妨细品这卷——它不教你复杂的技法,只告诉你:笔随心走时,最是动人。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