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猎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0:58 1

摘要:烈日当头,一个年轻女孩拖着一面半人高的布旗,在盐山县小营乡的一处草丛里来回“扫荡”。原来,这是我市疾控部门工作人员正在用“布旗法”监测蜱虫。这块白色布旗,就是精准发现蜱虫的“法宝”。

烈日当头,一个年轻女孩拖着一面半人高的布旗,在盐山县小营乡的一处草丛里来回“扫荡”。原来,这是我市疾控部门工作人员正在用“布旗法”监测蜱虫。这块白色布旗,就是精准发现蜱虫的“法宝”。

记者近日从沧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近两年监测数据显示,我市蜱虫密度逐渐升高,且蜱虫每年有5月至6月、9月至10月两个活动高峰期。

“布旗法”寻找蜱虫

翻草地捉野外蜱虫

夏天是蜱虫活动的频繁期,也是对其监测的好时机。为了解蜱虫的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每年4月至10月,疾控部门工作人员都会化身“蜱虫猎人”,在荒郊野外、田头林间、牛棚羊圈里忙碌着。

前几天,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工作人员张怡静和同事来到盐山县小营乡的一处小路,准备采用“布旗法”开展游离蜱虫监测工作。

张怡静扎紧裤腿,戴上手套、帽子,拿着一个尖头镊子和螺口管,举起一面90厘米×60厘米的白色布旗,开始在小路一侧茂密的草丛中缓慢拖行。他们每步行10米,便停下来查看布旗上是否附着游离蜱。“布旗由特殊材料制成,上面有细小的绒毛,可以轻松挂住蜱虫。”张怡静说,遇到灌木丛时,他们会将绑有布旗的长杆,在枝叶间来回扫动,使蜱虫附着在旗面。工作人员及时清点布旗上附着的蜱虫,而蜱虫密度需要根据拖蜱距离与捕捉到的蜱虫数量进行测算。

“看,这家伙正练倒挂金钩呢!”她忽然停下脚步,镊子精准地夹住白布上一只芝麻大的褐色小虫,螺口管“咔嗒”一声锁住了这只正在挣扎的小虫。

这是张怡静当天捕获的第一只长角血蜱。透过管壁,她仔细观察着。“从体型和盾板看,这是一只雌性成虫,未吸血。”她说,蜱虫吸血后,身体会由芝麻粒大小变成蚕豆或蓖麻籽状大小。

找蜱虫是个技术活儿

这天,张怡静和同事又钻进了一处羊圈,准备找寄生蜱虫。对于那些寄生在宿主身上的蜱虫,张怡静需借助镊子将其从宿主身上小心摘取。“蜱虫喜欢找人或动物的隐蔽部位下口,主要是在皮肤较薄的部位。”她说,“比如动物的耳朵、眼周、鼻子等。”

忍受着夏季羊圈里难闻的气味,3名工作人员使劲儿按着一只羊的头和腿,防止被羊角顶到。张怡静则拿着镊子,仔细地在羊身上搜索着蜱虫的踪迹。她告诉记者,正在吸血的蜱虫假头容易折断。发现蜱虫后,要先用镊子夹住其假头左右摇晃,使之能上下晃动,再果断拔出。

她在这只羊的大腿根夹住一只蜱虫,小心翼翼地放进试管内,并记录好虫子的种类、采集地点等信息。

蜱虫被捕获后,其首要处理步骤便是鉴定。在市疾控中心的实验室中,工作人员利用解剖镜来仔细辨别蜱虫的种类,然后编号、分装、送检。蜱虫送检后,工作人员加入试剂和研磨珠,通过研磨仪进行精细研磨。研磨完成后,使用冷冻离心机进行离心操作,以提取上清液中的核酸。最后,工作人员使用特定的病原体检测试剂盒对蜱虫进行检测,以确定其是否携带相关病原体。

蜱虫吸血前后变化

蜱虫防护很重要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负责人郑炎告诉记者,蜱虫常栖息于草丛、灌木丛、树林等环境中,通过寄生在人或动物体表吸食血液存活。其叮咬人体可传播多种疾病,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严重时可危及性命。今年,蜱虫监测被列为全国病媒生物常规监测项目。工作人员通过监测全市蜱虫的种类、分布区域、密度等情况,可以为蜱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指导,从而保障市民的身体健康。

外出游玩如何预防蜱虫叮咬?郑炎建议,个人进入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菜园等环境中,要减少暴露,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避免长时间坐卧。可使用防护用品,在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羟哌酯等。进入室内前,要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虫及时清除。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不要生拉硬拽、强行拔除,建议前往就近医院寻求治疗。

来源:沧州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