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高铁驶入襄阳东站,玻璃幕墙折射出的流光将站前广场照得通明。这座往昔被称作“铁打城池”的古城,正以每年三座跨江大桥的新增速度重塑自身肌理。而在三百公里外的武汉,光谷步行街的咖啡馆里,创业者们依旧在谈论着五年前规划的科技孵化园为何仍未封顶。
当高铁驶入襄阳东站,玻璃幕墙折射出的流光将站前广场照得通明。这座往昔被称作“铁打城池”的古城,正以每年三座跨江大桥的新增速度重塑自身肌理。而在三百公里外的武汉,光谷步行街的咖啡馆里,创业者们依旧在谈论着五年前规划的科技孵化园为何仍未封顶。
襄阳的蜕变始于汉江两岸同时亮起的塔吊森林。唐城影视基地的霓虹与华侨城奇趣乐园的声浪,让古城墙下的游客量较五年前翻了四倍。襄阳人在鱼梁洲新建的马拉松赛道上奔跑时,头顶掠过的是刚刚开通的鄂西北首条国际货运航线航班。
城市骨架的舒展带来经济血脉的涌动。本土培育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企业,仅用两年时间就吃下了华中地区四成市场份额。每当夜幕降临,仲宣楼广场的创业者市集里,手持柔性屏的年轻人正把襄阳牛肉面馆的香味直播到全国。
反观武汉,长江两岸的灯光秀依旧璀璨,但江汉路步行街空置的商铺墙面,倒映着匆匆走过的年轻人手机屏幕里的招聘信息。地铁2号线延长线工程围挡上的竣工倒计时,在三年间已经更换了七次数字贴纸。
湖北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去年选择襄阳企业的应届生数量首次突破万人。这些年轻人住在政府补贴的人才公寓里,步行十分钟就能抵达配备远程诊疗系统的社区医院。而在武汉某老牌工业区,锈迹斑斑的厂区围墙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招商广告正在风雨中褪色。
襄阳高新区每季度都在刷新亩均税收记录时,武汉某开发区负责人却在会议上坦言“土地指标用不完”。当东风系车企将智能驾驶测试场落户襄阳尹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道路仍在反复开挖铺设智慧路灯管线。
这种反差在民生领域尤为明显。襄阳新建的图书馆里,刷脸借书的系统让古籍阅览室坐满了00后读者。武汉某区级文化馆的电子阅览室,触摸屏上的灰尘厚度却与三年前开馆时无异。两地医保互通系统的使用频次,隐约勾勒出就医流动的新趋势。
省发改委最新公布的交通规划里,襄阳至合肥高铁的优先级超过了武汉至南昌线。汉江航道的升级改造施工图上,标注着二十处新建码头的位置。
襄阳的社区长者食堂在为老人们提供六元套餐时,服务员会提醒可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武汉某老小区改造现场,施工队还在为是否保留上世纪八十年代瓷砖墙争吵。这种细节的对比,恰似城市进化论的最佳注脚。
当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的探月工程配套项目封顶时,三十八名从沿海回归的湖北籍工程师在奠基碑前合影。他们身后,智慧物流园的自动分拣线正将湖北小龙虾送往全国。而在武汉某产业园,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展示牌前的杂草,已经长到遮挡了二维码。
城市竞赛没有永恒的赢家,但发展的齿轮永远向前。或许下次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武汉代表团的笔记本里会夹着襄阳轨道交通的规划图。毕竟在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奔涌的浪潮从来不会等待迟疑者。
当你在手机地图上搜索“城市新地标”,输入框中会自动联想出襄阳华侨城的坐标。当搜索“传统工业转型”之际,武汉硚口区的某个老厂区,依旧在静候属于它的时代新定义。这两座城市的AB面,是否正在重塑你我对城市竞争力的认知?评论区聊聊你眼中的湖北城市进化论吧。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