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等,国际奥委会的新任“掌门人”要来中国?她到底来聊什么,是不是暗示着“第三次北京时刻”要来了?这一条消息把体育圈和吃瓜群众都拉上了同一条热搜:中国要不要、该不该、值不值再办一届奥运?
等等,国际奥委会的新任“掌门人”要来中国?她到底来聊什么,是不是暗示着“第三次北京时刻”要来了?这一条消息把体育圈和吃瓜群众都拉上了同一条热搜:中国要不要、该不该、值不值再办一届奥运?
先说人物。柯丝蒂·考文垂与中国渊源颇深——2008年,她在北京的泳池中摘下1金3银,“水立方”于她而言,是那能够嗅到氯气味的记忆点。如今她计划在11月访华,网友自然顺势去想象:是不是要来探讨“再办奥运”的可能性呢?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赞成派说,中国办赛,稳定体验感拉满,赛后利用,有口皆碑;谨慎派则提醒,基建红利期,已过城市更新,进入精细化阶段,“为了办而办”的边际收益,在下降。有没有必要,再打一记“重锤”成了话题C位。
把时间轻轻地拨回2008,那一届奥运,着实给中国经济“添彩加分”:有效地拉动了基建,迅速带火了服务业,大大打开了全球认知,简直堪称一次国家级的破圈之举。而在2022年的冬奥,又将数字化、低碳化以及组织力展现到了极致,北京也因此成为了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从当初的“能不能办好”到如今的“怎么更好地办”,中国的命题已然完成了升级。
也正因如此,今天的“性价比逻辑”发生了改变,国产高铁修到了雪线,城市群网络编织得更加紧密,经济重心转向了高质量发展与内需的扩容。再举办奥运,已不再是“证明自己”的必选之事,而是“叙事升级”的可选之举:能否让体育成为消费的新引擎,城市更新的新场景,科技应用的新载体,成了更为关键的KPI。
为什么国际奥委会对中国“偏爱”呢?答案并非神秘莫测:有着可靠的交付,有着成熟的流程,有着硬核的技术以及媒体转播能力,再加上现成的场馆资产与赛后利用的案例。鸟巢、水立方、冰丝带、首钢大跳台,这些名片不但能“亮相”而且还能“赚钱”;5G的覆盖、数字转播、绿色运营的这种“组合拳”,对于任何一届奥运来说都是顶级配置。
更重要的是,奥运本身也在“降本增效”,从“奥林匹克2020议程”,到“新规”诸多城市联合举办,赛程得以精简,以遗产为导向,这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米兰科尔蒂纳,2026年便是多城市的典范,法国阿尔卑斯,拿下2030年;盐湖城锁定2034年,洛杉矶2028年与布里斯班2032年,也都着重于可持续以及既有的资源利用
顺着这条路看中国,京津冀长城脚下的冰雪带、粤港澳大湾区的海风款款、长三角的智慧城市群,都具备“众乐乐”的潜力。
时间窗口?若真要再次举火,业内更加看向2036-2040,这一挡位。这并非“官方宣布”之事而是根据国际排期与筹备周期所做出的理性测算。届时倘若中国出手,很可能不再是“单个城市的豪华版”,而是“城市群的协奏曲”:既能分散成本,又能将传播以及产业带动的效应予以放大。
有人拿印度来作对比,说它申办热情颇高却屡次遭遇挫折。客观来讲,举办顶级的综合性赛事,对于城市治理、工程质量、廉洁体系以及时效的把控,要求是非常高的。中国在这套“综合能力考试”当中优势格外显著,这便是国际体育组织愿意将“关键题”交付给中国的底气之所在。对比并非是为了贬低谁,而是为了还原一门“系统工程”所具有的难度。
那中国该不该现在就再办,我的观点是:不急,但要想,先将“群众体育”“赛事经济”“体育产业”这条链深挖做实,让体教融合、路跑、骑行、冰雪运动融入日常的生活当中,促使赛事周末经济成为新的流量进入点;在这个同时,预先模拟一次“下一代奥运叙事”——例如以更大的比例运用绿色电力,拥有更智能的观赛交互体验,具备更有亲和力的无障碍服务,以及让青少年更广泛地参与其中。
等叙事逐渐成熟,产业也已准备就绪,且国际的窗口期恰好合适之时,再出手那便是一击便可制胜。
如果有一天,我们再点燃火炬,我希望它,不仅照亮赛场,更点亮夜经济、城市更新与科技转化;不仅让世界看见中国的“硬件顶流”,更看见中国把体育变成一种,更美好生活方式的“软实力”。
你怎么看?你更支持“单城豪华版”,还是“多城共享版”?如果再办奥运,你最想在哪座城市看到火炬点燃?留言区一起开脑洞,理性吵一架。
参考来源:
1.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2020+5议程》
2.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报告(北京2008)》
3.Bent Flyvbjerg, Alexander Budzier, Daniel Lunn:《牛津奥运研究2016:奥运会成本与超支》(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工作论文)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