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2年2月12日,幼帝溥仪奉隆裕皇太后懿旨,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宣布退位,至此,清朝覆灭,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12年2月12日,幼帝溥仪奉隆裕皇太后懿旨,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宣布退位,至此,清朝覆灭,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清帝退位诏书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到清廷宣布退位,仅仅也就三个月而已,放在历史上,一个起义在三个月内让一个王朝土崩瓦解,属实是比较快的,事实上,从1912年2月开始,隆裕太后就打算退位了,无非在优待条件上有所顾虑而已。
根据张謇日记记载,在1月19日的时候,就“知北方逊位诏初三日本可下,以南方一电疑而沮焉。”
换句话说,清廷想退位的时间,其实更早。
那么就有小伙伴问了,为啥武昌起义仅两个多月,清廷就打算退位,甚至答应的如此干脆呢?
其实啊,在1912年初的时候,随着南方各省相继光复,清朝统治早已经已经土崩瓦解了。
不过教科书因为篇幅的原因,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和讲解过于简单,以至于让很多人认为,在1912年的时候,清朝还是有实力的,局势也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纯粹是袁世凯软硬兼施的结果。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5页,人教版
实际上,当时清廷的面临的局势已经相当恶劣,稍有不慎,就是路易十六的下场。
说起来,清朝覆灭的导火索,还是四川保路运动。
1910年,四川百姓不满清廷将川汉铁路收为国有,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进行请愿,眼看朝廷无动于衷,不少人开始酝酿在全省范围的抗捐、抗粮行动,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爆发了起义。
清廷以为,这不过是普通的民变而已,电令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强力镇压。
所谓镇压,无非是按照处理乱党的方式处死几个带头的,然后安抚其他人。
赵尔丰也明白,朝廷强制将铁路收为国有却又无法满足百姓的补偿,属实有些不地道,始终不肯铁腕处理,盯着四川总督位置的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则趁机参了他一本,要求朝廷将他革职。
眼看赵尔丰始终不肯强硬处理,1910年9月初,清廷一边继续电令赵尔丰强硬处理的同时,一边让端方带着武昌第八镇的两个标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
而端方这么一走,算是给湖北新军发动起义提供了条件。
早在四川保路运动之前,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就已经在湖北新军里宣传革命,并吸收了1500余名新军成员。
趁着端方带走不少武昌兵力之际,另一个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商议共同发起起义,共推共进会会长刘公为新的军政府总理、文学社的蒋翊武为军事总指挥、共进会领导孙武为任参谋长,谋划起义。
但准备起义的时候,孙武不慎引燃炸药,众人急忙送他去医院,期间又不小心将起义花名册落在湖广总督瑞澂手上,瑞澂上报清廷后,只是简单处理了一下,没当回事,但新军内部却得知瑞澂拿到起义花名册后,害怕清廷就此捉拿,大家商量了一下,打算临时起义。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熊秉坤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并推选连长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
湖北军政府成立
此时的瑞澂听到枪响后,不仅没有派兵抵御,反而直接逃走,武昌顺利光复。
得知武昌光复,南方各省也先后宣布起义独立,一时间,清朝在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清廷慌了,武昌起义爆发第四天后,就重新启了袁世凯,授他湖广总督,协助陆军大臣荫昌会办军务。
虽启用了袁世凯,但清廷终究还是防了一手,没有给他实权,而袁世凯则表示,重新出山可以,但需要再前线有独立指挥权,眼看形势危急,清廷也顾不上了,基本同意了袁世凯的需求,有了朝廷的准许,袁世凯自然的拿出行动。
袁世凯
南下后,袁世凯第一时间就下令,发动对武汉三镇的进攻。
清军这边,北洋军加湖北巡防营,人数多达30000余人,还不包括助战的水师。而相对于南下的清军,武汉三镇的革命军总兵力才20000余人。
除了人数处于劣势之外,武汉革命军在单兵装备,重火力都不如清军,可以说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
10月18日,武汉革命军发动刘家庙之战,战斗一开始,清军就充分发挥其重火力方面的优势,击退了武汉革命军的进攻。
次日,武汉革命军再度进攻,这次,由于清军水师弹药用尽,暂时没法给清军重火力支援,清军在刘家庙阵地终于被革命军攻克。
可惜新的汉口前线指挥官张景良的无能,在清军的重火力的猛攻下,又丢了刘家庙阵地,尽管革命军再度夺回,但张景良却勾结清军将领张彪企图叛变。
南下的清军
10月28日,清军大举进攻刘家庙,甚至还包抄了革命军后路,一度逼近汉口市区,而革命军因伤亡过重,不得不退回市区。
有战斗力的老兵不断伤亡,而新加入的新兵又没什么战斗经验,可以说现在的局势,对革命军来说,颇为严峻,而到达信阳的袁世凯,则调集北洋军精锐猛攻汉口。
尽管汉阳、汉口接连失守,但革命军依旧坚持在武昌,保卫着胜利果实。
缠着白布的革命军
而在同一时间的北方,山西、陕西也宣布光复,清廷不得不派遣清军对革命军发动进攻。
对于陕西,清廷派甘肃将领升允向西安发起了攻势,而在河南的清军,则对潼关发起了攻势,遭到当地革命军的顽强抵御,让清军始终未能拿下西安。
至于山西,袁世凯这边派北洋新军第三镇统制曹锟及所属的第五协协统卢永祥部进攻山西,靠着兵力和火力的优势,先后攻陷了娘子关和太原,尽管丢了太原,但陕西的革命军却坚持在其他地方与清军作战。
正是山西和陕西的战事,吸引了清军不少兵力,给南方各省起义和光复提供了条件。
各省光复
南方各省纷纷宣布光复后,在武昌的黎元洪立即给各省都督发电,让他们派代表来武昌开会,组建“临时中央政府”,和清廷分庭抗礼。
为了实现战事的真正破局,“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黄孝战役计划与北伐计划,打算消灭清朝的优势兵力以逼迫清廷退位,以实现民主共和。
此时对于清廷而言,整个江山就剩下北方了,能够维持统治的,也仅有袁世凯手上的北洋军。
更要命的是,自武昌起义后,大量清朝高官要员,纷纷在短时间集体“爆发恶疾”,纷纷向朝廷请假休养,即便到了假期结束,也再次上书朝廷,表示自己还没有痊愈,还得休养休养。
一开始,朝廷还没当回事,但后来,请假的越来越多,官职也越来越高。
地方督抚如直隶总督陈夔龙、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四川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张人骏、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等等。
直隶总督陈夔龙
朝廷要员如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资政院总裁大学士世续、度支大臣严修、都察院副都御史朱益藩、恭亲王溥伟等等。
这帮人真的是在休假吗?其实不然,根据举人许宝蘅的记载,这些朝廷要员,每天忙着拖家带口跑到天津去避难,一时间,天津人满为患,很多人连下脚的房子都租不到,连恭亲王载沣都撂挑子不干了。
正好需要人承担现在的责任,隆裕太后直接下了懿旨,让摄政王去职。
背锅的人有了,但还得处理乱局,不得已,只能依托袁世凯并发行“爱国公债”,让一帮满洲亲贵们购买,但这帮亲贵捞钱可以,想让他们出钱,万万不能,就连载沣也表示,自己已经为大清掏空家底,一分钱也没了。
大清龙钞
而他们钱呢?忙着存到公使馆区的外国银行,亲贵大臣忙着转移财产,普通百姓则忙着挤兑,不仅让大清银行钞票彻底沦为废纸,也让大量银号钱铺纷纷倒闭,直接导致清朝的金融系统直接全面崩溃。
内外交困之际,隆裕太后宣布,大清国民从今日起可以自由选择留发和剪发,并决定立即进行宪政改革。
很显然,此前犹犹豫豫,现在宣布立即改革,其实啊,就是做给袁世凯看的。
毕竟袁世凯已经目前真正的掌权者,隆裕太后害怕袁世凯被革命党拉过去,就让袁世凯主导,借机拉拢,希望能谈成君主立宪,甚至更进一步,让清廷在君主立宪的时候能保住一些权力。
隆裕太后
在这个基础上,隆裕太后于12月7日,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
得到任命后,袁世凯立即派心腹唐绍仪去上海和革命代表伍廷芳举行谈判,革命军这边是要清廷退位,而袁世凯的主张是坚持君主立宪。
南北议和
为拉拢袁世凯逼清廷退位,南方革命党表示,只要清帝退位,就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就在双方谈判期间,孙中山先生回到了上海,革命军先行成立的准国会立即派代表到上海和孙中山会面,表示可以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但只要袁世凯同意革命,就需要让位。
对于这个条件,孙中山先生当即表示同意,但需要再公历1月1日宣誓就职,对于准国会而言,只要“临时”还在,且和谈成功后让位给袁世凯,什么时候宣誓就职都可以。
前往南京就职
另一边,等着消息的袁世凯得知孙中山先行就职,认为是南方在毁约,宣布谈判破裂,一时间,南北剑拔弩张,见谈判不顺,南方革命党准备对清廷予以痛击,率先发起的就是黄孝战役。
1911年12月31日下午2点,湖北革命军率先沿着武昌江堤一线对清军发起进攻,以佯攻掩护各地革命军进攻。
这次参加会战的革命军包括湖南、广西、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以及浙江、广东的部分革命军,他们趁着湖北革命军佯攻期间,顺利渡江,击溃清军蔡甸外围的两个营,余下清军,则仓惶逃向汉阳,不久,清军就趁着停战的机会迅速撤军。
运输弹药的革命军
到了1912年1月5日,清军在汉口,仅有千余人,其余清军全部退往汉口,而在汉口的清军,却逐渐向黄陂、孝感方向退兵,以摆脱被革命军合围的威胁。
眼看清军突围成功,清廷再度开始以强硬姿态进行和谈。
既然清廷如此坚持,那就再给清军一次重大打击,新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于1月6日下达命令,令湖北军政府立即向清军进攻。
其中,湖南、广西革命军组成的左翼军,按照之前的计划,继续攻击,而湖北革命军则从阳逻出发,向黄陂方向进攻。
清军不敌,于1月15日,退到孝感附近。
而由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以及浙江、广东的部分军队组成的右翼军占领祁家湾后,成功牵制住清军主力,而左翼军从蔡甸出发,向汉川前进。
黄孝战役示意图
而此时的袁世凯,虽然嘴上坚持立宪,但在1月16日遭到刺杀后,被吓破了胆,此后更是深居简出,而此时的隆裕太为了拉拢袁世凯,天天让人送菜。
封建时代,皇宫送菜给臣子,那是莫大的荣耀,更别说还赏赐肉给袁世凯祭祀祖宗,但对于袁世凯而言,现在皇宫给的荣耀,不值一提,更别说肉还得先祭祀祖宗再吃饭,每天吃饭都不得安稳,后面直接让隆裕太后免了这个恩赐。
一计不成,隆裕太后又下一道懿旨,封袁世凯为一等侯,这可是当年曾国藩的待遇了,可见清廷到现在,依旧妄想拉拢袁世凯,让其继续和革命军征战。
1月26日,眼看清廷迟迟不肯和谈,革命党人直接刺杀了社党首领良弼,良弼一死,意味着清廷保守派的实力开始瓦解,也让不少守旧大臣自危起来,甚至不少人都逃离了京城。
而在南方,革命军再度进攻。
1月31日,左翼军占领孝感县城,并乘胜追击,清军慌忙逃走,在火车站留下大批粮食、武器、弹药,而其他军队也积极进攻,期间,不少清军宣布投诚起义,到了2月9日的时候,湖广全境全部光复,甚至将战线推进到了豫鄂边境。
黄孝战役,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军和清廷最大的一次会战,其中革命军投入共计十万的兵力,而清军也投入了最为精锐的北洋六镇主力,清廷输了黄孝战役,内心是相当震动的,这意味着,清廷在军事方面,其实已经挡不住革命军了。
而这还是湖广一带,其他地方也在这个时候积极进攻清军。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光复后,革命军并分六路北伐,其中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就带着粤军奉命于1月上旬沿津浦铁路北进,到了2月4日时候,广东北伐军和北洋军张勋、倪嗣冲所部发生激战,并顺利击破张勋部,退守在徐州的张勋,立即向袁世凯求援。
除了东线,孙中山还任命蓝天蔚为北伐第二军总司令,于1月3日出征北伐,其北伐的目标是山东,蓝天蔚再接连攻克烟台,登州,黄县等地后,立即越过大海,直捣辽东半岛,并于2月1日,深入辽宁腹地。
这可是清廷关外老家,相当于断了清廷回关外的心思。
南方革命军积极北伐,而在京畿之地的直隶也爆发革命,1月3日,同盟会会员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率滦州新军宣布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并打算直接进攻京津,彻底灭了清廷。
滦州起义
尽管因叛徒出卖而起义失败,但京畿之地爆发革命,让清廷意识到,北方的统治,也在趋于崩溃。
直隶这边起义虽然失败,但阎锡山却成功光复了太原,并占领了整个山西,甚至准备和吴禄贞组成燕晋联军直捣京城。
至于袁世凯现到底想不想和谈呢?其实是想让清帝退位的,只是有顾虑。
一方面,他想体面让清帝退位,一方面又不想从南京南边接权,那他想从哪里接权呢?其实是清廷,让清廷和南方联合组建南北统一临时政府,成立之日,清帝退位,然后南京临时政府也解散,然后由南北统一临时政府自动过渡为新的共和政府,自己就可以掌握所有政权的合法性。
武昌起义油画
袁世凯的心思,被孙中山先生一眼看穿,表示清帝一旦退位,任何权力的合法性都消失。
为逼迫袁世凯,孙中山先生其实在1月22日的就通电全国,表示清帝退位后,南京临时政府将成为唯一合法政府,届时,自己将辞职,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此举就是表明,自己是“让”给袁世凯,而非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后得到。袁世凯成为大总统的合法性是来自南京,并非清廷。
这么一来,袁世凯的愿望落空,索性开始逼清廷退位,甚至让前线将领联名通电,一旦清帝不退位,就立即带兵回京,至于张勋,则让其派代表和革命军乞和。
2月10日,双方派代表在离集车站会谈,会谈一开始,姚雨平就让张勋退出徐州100里之外,张勋不肯,谈判失败,两日后,姚雨平直接北伐,一战攻克徐州,张勋败走济南。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间段,南方革命军已经在多条战线取得了胜利,清廷能够依靠的,除了京畿周边的禁卫军之外,仅有袁世凯的几万北洋军而已,反观革命军,现在气势如虹,而且人数和士气上远远高于清军,清廷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的隆裕太后也意识到,清廷是保不住了,而且袁世凯已经为清廷争取了最大的优待条件了,强留着,说不定革命军都要打进来了,索性退位吧。
退位前局势(图源:史图馆)
2月12日,《退位诏书》颁布,到这个时候,清朝算是彻底覆灭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自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的统治已经全方位的崩溃了,完全就是靠袁世凯这口气吊着,而如今袁世凯也赞成革命,加上革命军气势如虹,还拿什么撑着呢?真被革命军打进来,路易十六就是下场。
参考资料:
【清】史宝安:《大清宣统政纪》,凤凰出版社,2013
许宝蘅:《许宝蘅日记》,中华书局,2010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谈辛亥革命中的黄孝战役》,2016-07-27
高士振:《1911动荡中国-辛亥起义重大事件》.台海出版社.2011
丁贤俊.:《论孙中山民元让位》.1988
南方周末:《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2008-09-24
黄治军:《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花城出版社.2016
来源:非正常历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