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并答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
今年夏季我国能源保障
“顶住了峰、兜住了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夏季我国电力负荷不断创新高,但电力基本保持平稳运行,“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请问这80%意味着什么?如何评估当前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和韧性水平?
王宏志:刚刚过去的“七下八上”,全国经历了大范围高温、暴雨洪涝和台风等极端自然天气,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对能源保供提出更高要求。7月,我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这1万亿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量总和,国内国际媒体都十分关注。现在迎峰度夏基本结束,我国电力供应平稳有序,可以说,能源保障“顶住了峰、兜住了底”。总体看,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与韧性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体现在“三个强”:
自主保障能力强。“十四五”前4年,受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带动,我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消费量累计增长9.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一年用能的总和。“十四五”以来,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强化煤炭兜底保障基础、深挖国内油气增储上产潜力、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多措并举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国内能源生产加力提速,实现了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特别是,新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两个“50%”,也就是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近50%,推动非化石能源供应总量增长近50%,我国能源自主供应的“基本盘”更加稳固、“含绿量”不断提升。
运行调节能力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和保供稳价机制,能源储备能力稳步提升,油气“全国一张网”加快形成,大电网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建成一批省间电力互济工程和支撑性调节性电源,电力用户响应能力逐步释放。近几年,面对国际地缘冲突频发、全球能源供需大幅波动的外部环境,我国能源供需和民生用能始终保持平稳有序。
应急支撑能力强。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我们布局建设国家级电力应急支撑体系,建成川渝藏、南方、华北、华东4个区域电力应急基地,着力提升煤炭、油气应急保障能力,能源电力系统长期保持稳定可靠运行,全国范围内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特别是面对极端灾害冲击,全国上下一心、有力应对,能源基础设施快速恢复供应,为应急抢险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是否会带来更高用电需求?这是否会影响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控制能源消耗?
杜忠明:“十四五”以来,以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带动了我国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我这里有一组数据,2024年,我国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今年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这些数字都说明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了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带动了能源生产结构的绿色转型。
从能源生产结构看,我国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供应,积极发展多能互补,加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风电光伏充分发挥转型“主力军”作用,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的增量超过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也就是说,全社会用电量新增部分都是通过“风吹、日晒”获得的。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十四五”以来,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为满足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带来的用电需求,我国大力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7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规模世界领先。同时,我国积极鼓励“开绿车、用绿电”,通过绿证绿电交易等方式,为新能源车主提供绿电服务,组织相关省份开展车网互动应用试点,电动车化身“移动充电宝”,支持用电“削峰填谷”。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绿色低碳的出行理念和能源消费方式已经深入人心。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以“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为引领,坚持电力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引导合理能源消费和绿色能源消费,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电需要,努力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
我们在核电、新能源、电网等重点领域
已经实现了国际领跑
海报新闻记者: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变革、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近年来,储能、氢能、“人工智能+”等新模式新业态纷纷涌现。我们想了解一下,“十四五”期间,我国构建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万劲松:应该说,“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行业科技创新跑出了“加速度”,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我们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有力推进核心技术装备“补短板、锻长板”。我们在核电、新能源、电网等重点领域已经实现了国际领跑,为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转型、建设能源强国发挥了引领支撑作用。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科技创新的成就。
第一,能源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我们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重大能源工程为依托,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攻关,我们在新能源发电、百万千瓦级水电、先进核电、重型燃气轮机、智能电网、深地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特厚煤层智能综合开采等领域都取得了新突破。刚才宏志局长提到了几项重大工程,像白鹤滩水电站、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还有“深海一号”的大气田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产,为保障能源安全、支撑能源转型注入了创新驱动力。
第二,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我们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方式,加快“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动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持续完善容错免责等配套机制,让实验室里的“样机”真正转化为市场化“产品”。我们已经认证四批次一共是236项首台套项目,其中有些不仅是中国首台套,也是世界首台套。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建成了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中国优质的新能源产品惠及全球,为世界能源转型作出了中国贡献。
第三,能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十四五”期间,我们统筹谋划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创新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了将近30倍,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上了“巨型充电宝”。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产能超过全球的一半。同时,人工智能也在深度赋能能源领域,成为能源技术革命的“新引擎”,在新能源发电、电网巡检作业、油气新资源发现等领域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展现出了巨大潜力,让能源产业在AI的加持下,不断焕发“新活力”。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
“更快、更高、更优、更大”
大象新闻记者:“十四五”期间中国的新能源发展非常迅猛,您认为这五年新能源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哪些因素促成了新能源的快速发展?
李创军:“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实现了高质量跃升发展。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四个更:更快、更高、更优、更大。
“更快”是发展速度更快。“十四五”以来,我国风光发电年度新增装机进入了“亿千瓦级”规模,连续跨越了11个亿级台阶,合计装机由2020年的5.3亿千瓦增加到今年7月底的16.8亿千瓦,年均增速28%,占到“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0%。
“更高”是电量占比更高。“十四五”以来,我国风光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由2020年的9.7%提高到2024年的18.6%,占比年均提高超过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接近1/4,比同期全国第三产业用电量、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都多,风光新增发电量超过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量,新能源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更优”是空间布局更优。“沙戈荒”成为“十四五”新能源建设的新阵地,新增装机超过1.3亿千瓦,昔日的不毛之地变为了“能源绿洲”。海上风电成为新引擎,新增装机超过3500万千瓦,为沿海省份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分布式光伏成为新势力,新增装机超过4亿千瓦,其中户用光伏新增1.6亿千瓦,全国有700多万个家庭当上了光伏“房东”。
“更大”是全球贡献更大。我国风电装机规模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光伏装机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2024年我国的风光合计装机规模占全球风光总装机的47%,风光新增装机更是占到全球的63%,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新能源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为新能源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党中央明确“双碳”目标,社会各界对大力发展新能源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其次是接续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了新能源发展活力。我们优化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健全完善绿证制度体系、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新能源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持续完善。第三是持续快速的技术进步为新能源“加速跑”增添了强大动力。在技术进步带动下,我国陆上风电平均投资建设成本和陆上光伏平均投资建设成本都持续下降,陆上风电降至每千瓦4000元左右,陆上光伏降至每千瓦3000元左右,新能源度电成本在“十四五”初期平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新能源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全面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
极目新闻记者:新能源在大规模发展的同时,消纳等问题日益突出,请问怎样解决这一矛盾问题?对“十五五”新能源发展有什么考虑?
杜忠明: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随着新能源规模的迅速扩大,正如您所关注到的,一些地区新能源消纳利用确实也面临压力,我们认为这是新能源“成长的烦恼”,就好比孩子长身体,长得快是好事,但有时候也会遇到“衣服不合身”的问题。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风电光伏发电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特点,我们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
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风光要稳。针对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的特点,加快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通过提升风光电发电预测精度,让电站和电网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通过风光水火一体化多能互补发展模式和联合调控运行,提升风电、光伏发电的自主调节和主动支撑能力。
二是系统要强。在分类引导、合理布局集中式与分布式等各类新能源开发基础上,协同加强主网、配网、微电网建设,提升电网综合承载力,满足大规模新能源接网要求。积极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和省间灵活互济工程建设,强化主网架结构,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因地制宜推动智能微电网建设。同时,通过新一代煤电改造升级、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大力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三是市场要大。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完善与新能源发电特性相适应的电力市场机制,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参与市场,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规模。优化省间电力交易,增强区域资源互济共享能力,促进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四是用电要灵活。充分发挥用电侧灵活调节作用,稳步扩大虚拟电厂的聚合规模,拓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更好地促进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
五是政策要给力。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机制改革,在促进新能源外送消纳的同时,通过发展绿电直连等新能源就近消纳新业态,拓展新能源消纳场景,提高新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在持续提升电力消纳新能源水平的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推动风光电制绿氢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向绿氢冶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开拓新的消纳空间。
作者 _ 许晨星
审核 _ 吴姝静
监制 _ 周福志
本期编辑 _ 王佳雯 肖雨霏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