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频繁往返于医院,每一次探望都伴随着揪心的沉默,有时总理还能轻声嘱咐几句,有时连话都说不出,唯有紧握的双手和泛红的眼眶,诉说着彼此间深厚的革命情谊。
1975年12月,周恩来总理的病情在中旬后急转直下,弥留之际,他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昏睡的时间越来越长。
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频繁往返于医院,每一次探望都伴随着揪心的沉默,有时总理还能轻声嘱咐几句,有时连话都说不出,唯有紧握的双手和泛红的眼眶,诉说着彼此间深厚的革命情谊。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恩来心中牵挂的始终是国家与人民。12月20日,体温升至38.7度的他,专门召见对台工作负责人罗青长,虚弱却坚定地提及自己未了的心愿:“希望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统一大业。”这句嘱托,是他对国家完整的毕生执念,即便在病痛折磨中,也未曾有过半分动摇。他还坚持让秘书读报、读文件,听广播了解时事,仿佛只要还有一丝力气,就要为国家事务多尽一份心。
彼时毛主席的身体也不容乐观,自参加陈毅追悼会后便常受病痛困扰,还经历了几次手术。周恩来始终牵挂着这位并肩作战的老战友,12月27日,他特意召见毛主席的秘书王海容、唐闻生,反复询问毛主席的身体状况。
当听到“毛主席身体还好”的答复时,他紧绷的眉头才稍稍舒展。那一刻,他还想再说些什么,却因呼吸急促难以开口,只是挣扎着想去拿水壶。王海容、唐闻生急忙递上水,看着他喝了一口便摇头示意停下,两人含着泪默默退出病房,心中满是不忍。
1976年1月5日凌晨,腊月寒冬的北京寒风刺骨,周恩来接受了第六次大手术。陈锡联后来回忆,当时总理讲话已十分困难,当天下午他与华国锋在病房仅停留了6分钟,这也是华国锋最后一次见到周恩来。3天后,1月8日上午9时57分,这位为新中国奉献一生的总理,永远闭上了眼睛,告别了他眷恋的祖国与人民。
噩耗传来,全国上下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当天下午3点,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总理丧事。会上,邓颖超平静却坚定地公布了周恩来的三条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不保留骨灰,将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土地上。这番话一出,在场众人纷纷反对,总理操劳一生,怎能用这样“简单”的方式送别?可大家深知总理的为人,也不敢轻易违背他的意愿,最终决定将讣告、治丧委员会名单及遗愿一并呈报毛主席审批。
毛主席对前两项遗愿批示同意,却在追悼会与骨灰问题上做出调整:追悼会照常开,以慰民心;骨灰则遵循总理遗愿,撒向祖国大地。
这个决定,既尊重了周恩来的生前嘱托,也顾及了全国人民缅怀总理的深情。海外华人同样为之动容,杨振宁曾对邓颖超说,听到总理逝世的消息时他尚能克制悲痛,可当得知总理要将骨灰撒向江河土地,他再也无法控制情绪,这便是人民对总理最真挚的情感共鸣。
追悼会的筹备中,还有两处细节令人难忘。叶剑英等人提议在悼词中加入“周恩来‘坚持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邓小平毫不犹豫地采纳,并呈请毛主席审批,1月14日毛主席批示“同意”。而关于谁来致悼词,叶剑英力排众议:“邓小平同志是党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无论规格还是资历,都最适合为总理致悼词。”
1月11日下午,周恩来的遗体送往八宝山火化。中央领导人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纷纷前来送行,邓颖超在搀扶下,双手捧着总理的遗像,颤颤巍巍地走出吊唁厅,黑色灵柩紧随其后,每一步都承载着无尽的哀思。
15日下午,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怀着悲痛的心情宣读悼词,一字一句都饱含对总理的崇敬与怀念。追悼会后,邓颖超在台湾厅接见工作人员与亲属,她强忍泪水解释:“把骨灰撒掉,是我和恩来十几年前的约定,他说撒到地里能做肥料,撒到水里能喂鱼,这是他最后的心愿。”
社会上有人对毛主席未出席追悼会心存疑惑,甚至产生误解。多年后,华国锋与张玉凤的回忆,揭开了背后的隐情。1976年的毛主席已83岁高龄,肌肉萎缩、膝关节无法伸直,连站立都需要人搀扶,且因之前参加陈毅追悼会受凉大病一场,身体早已不堪重负。更棘手的是,他自1974年起讲话含糊不清,后经检查是脑干神经问题导致舌头萎缩,1975年做了白内障手术后也仅剩一只眼睛能视物。张玉凤曾问毛主席是否要去参加追悼会,毛主席拍着自己的腿,伤心地说:“我也走不动了。”
没人比毛主席更清楚,他与周恩来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寻常战友。红军时期,周恩来在党内地位曾高于毛泽东,却多次主动让贤,坚定地拥护毛泽东的领导,他曾说:“我们必须有一个大家共同承认的领袖,这个领袖就是毛泽东,我们都心悦诚服地信服,人民也都拥护。”
他敬佩毛泽东从读古书起步,却能在未留过学、未上过军校的情况下,形成高超的军事思想与领导艺术;而毛泽东也对周恩来极度信任,新中国成立后,每逢重大决策必与周恩来商量,倚重他的外交才干,1949年访苏时,涉及条约协定,毛泽东直接对斯大林说:“我想叫周恩来总理来一趟。”这简单的一句话,满是彼此间的默契与信赖。
晚年的他们,还留下许多温暖的细节。周恩来病重时,毛主席将别人赠送的舒适沙发转送给总理;周恩来逝世前几天,听闻毛主席的两首诗词发表,特意让秘书买回来读给他听,当听到《念奴娇・鸟儿问答》中“不许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时,几个月没笑过的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而毛主席每次去开会,若没见到周恩来在门口等候,便会去西花厅等他,还会笑着说“等等总理,我们一起走”,偶尔还会聊起“你房前的海棠花还开得好吗”,这样的日常,满是两位伟人之间超越工作的知己情谊。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也与世长辞,两位伟人带着对国家统一、人民幸福的期盼,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如今,中南海的海棠花依旧年年绽放,就像他们的精神从未远去。
来源:红色风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