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病很急,最主要的特征是高热,常常会觉得浑身无力、食欲不振、恶心、想吐。有些人还会出现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近期天气高温多雨
蚊虫也跟着活跃起来
蚊虫叮咬除了让我们瘙痒难耐以外
还有可能传播许多虫媒传染病
被咬一下可能没事
但如果出现上述症状
一定要高度警惕
立刻去医院
首先介绍两种北京常见的虫媒传染病
蜱虫叮咬
认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该病主要在田间、山林等户外地方
被蜱虫叮咬后感染
症 状
起病很急,最主要的特征是高热,常常会觉得浑身无力、食欲不振、恶心、想吐。有些人还会出现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被蜱虫咬了怎么办?
千万别硬拽或直接用手捏死!
正确的做法
用尖头镊子尽量贴近皮肤表面,紧紧夹住蜱虫的头部。保持镊子稳定,垂直皮肤方向,缓慢稳稳地把蜱虫完整的拔出来。如果没有尖头镊子,也可以用普通镊子或手指拔出蜱虫,尽量贴近皮肤,避免挤压蜱虫身体。拔完后用肥皂水、酒精或洗手液彻底清洗叮咬处及双手。
注意,全身可能还有其他蜱虫,应仔细检查并尽快清除。如果没有完整拔出虫体,需要前往医院就诊。
▷▷▷
接下来2周要特别留意身体症状!
如果出现发烧、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情况,要马上去医院,并告知医生你之前被蜱虫咬过。
▷▷▷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示意图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该病主要是被带有
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感染
症 状
很多人感染后没有症状,也就是“隐形感染”,自己都不知道。
典型乙脑患者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会出现发高烧、头痛、恶心、呕吐、惊厥(抽风、抽搐)、意识不清、肢体僵硬等症状。
注意
得了重症乙脑,即使治好了,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比如言语不清、精神异常、智力下降、瘫痪等。
哪些人群更容易得乙脑?
儿童得病风险最高:特别是2-6岁的孩子,因为抵抗力还不够强,更容易出现明显症状。最近几年,成年人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打疫苗能降低孩子得乙脑的风险。
下面还有三种输入性疾病需要关注
一、疟疾
疟疾由被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导致,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一阵阵的寒战-高热-大汗退烧,反复发作。同时常伴有头痛、乏力、想吐、食欲不振、手脚关节酸痛。其中恶性疟最危险,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致命。
|特别注意|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东南亚是疟疾高发区。如果从这些地区回来,出现上述症状,要马上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你最近去过哪些国家!
二、登革热
登革热由被带病毒的伊蚊(也叫“花蚊子”)叮咬导致,得病后很多人没什么症状。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发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三痛”)、面部、脖子、胸口潮红(“三红”)、起疹子、恶心呕吐、出血倾向等。
我国登革热输入来源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广东、云南、海南等南方沿海和边境省份比较多见。由于暑期和国庆节假日人员流动性增高,也增加了本地区的疾病传播风险。
三、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也是被带病毒的伊蚊(花蚊子)叮咬导致,主要特点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尤其影响手腕、踝关节和指趾等小关节痛。起疹子、肌肉痛、乏力等也较常见。大多数人一两周内就能恢复,但有些人的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由于传播媒介(花蚊子)相同,基孔肯雅热的输入来源与登革热相似,均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在我国广东、云南、海南等南方省份比较多见。
想要远离这些病
关键在防蚊防虫
1 清洁环境很重要
●
蚊子会在水里进行繁殖。定期清理家里瓶瓶罐罐、废旧轮胎、花盆托盘、下水道口这些容易积水的地方,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定期清理杂草、落叶和杂物堆,可以减少蜱虫躲藏的地方。同时还要做好猪、牛等畜圈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工作。
2 出门防护要到位
●
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少露皮肤。同时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尽量减少在树荫下、草丛、水边这些蚊子扎堆的地方逗留。
3 家中打造安全区
●
装好纱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必要时用电蚊拍、灭蚊灯对蚊虫“精准打击”。
4 旅行前后多留心
●
如果计划前往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虫防虫准备。归国后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一旦出现发烧、起疹子、关节痛等相关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来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