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有一个绕不开的任务,那就是控制西域地区。从汉朝到清朝,都是如此。但是,有一个例外。在明朝鼎盛时期,控制了东北、西藏等地区。但是,唯独在西北方向上,明显有短板。即便是明朝鼎盛时期,也没有能够控制西域地区。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有一个绕不开的任务,那就是控制西域地区。从汉朝到清朝,都是如此。但是,有一个例外。在明朝鼎盛时期,控制了东北、西藏等地区。但是,唯独在西北方向上,明显有短板。即便是明朝鼎盛时期,也没有能够控制西域地区。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聊聊历代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经营。
众所周知,从西汉时期张骞开通西域以后,西域地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进一步加强,逐步成为了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代王朝,都以经略西北方向为核心之一。例如在唐朝鼎盛时期的安西四镇,大唐的势力范围,甚至延伸到了中亚地区。直到怛罗斯之战以后,唐朝在西部方向上,才不得不进行了战略收缩。
北宋王朝在势力范围上,与唐朝相比差得远。但是,通过熙河开边,宋朝也在一步步经营自己的西北战略。按照这个轴线方向,变数非常大。当然,随着金国的崛起、北宋的灭亡、西辽的建立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很多情况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1279年,元朝再次统一天下,开创了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版图。
不过,元朝自身的问题,非常多。仅仅统治了不到100年,整个体系出现了崩盘。1368年,明朝建立。随后,对北元政权开启了一系列的北伐。不得不说,在明朝统治的前期,拥有绝对的战略主动权,屡屡对北方草原,发起大规模的北伐。在明朝鼎盛时期,控制了东北、西藏等几个方向,但是,为何没有和汉唐一样控制西域各地呢?
其实,明朝没有能够控制西域地区,原因非常复杂。第一个原因,补给线太长。汉朝、唐朝等王朝,西北地区属于王朝的核心控制区。以西北地区为重点,进一步控制陇右、安西等地,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能够依靠整个关中作为后方保障。但是,明朝没有这样的条件。从明朝建立的前期开始,华北地区才是明朝的核心控制区。
明朝的威胁,始终在正北方向,后期则是东北方向。至于西北方向,始终属于明朝的次要威胁。在这样的条件下,明朝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人力物力,进一步开拓西域地区。毕竟,明朝需要同时在几个方向上经营,根本忙不过来。例如在明朝宣德朝,明朝选择了放弃安南地区,也是类似的情况。同时兼顾几个方向,实在忙不过来。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很明显,那就是北方强敌的威胁。在明朝统治的前期,北方的蒙古各部,一直渴望卷土重来、重新入主中原。以至于到了明朝正统朝时期,爆发了土木堡之战、京师保卫战。到了明朝统治的后期,明朝国力衰落,再加上后金政权在东北方向崛起,明朝更加没有精力开拓西域地区。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孰重孰轻,还是分得清楚的。在王朝国力鼎盛阶段、北方没有强敌威胁,向西拓展、经营西域地区,属于必然的。但是,一旦王朝进入衰败期,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力,会明显下降。例如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的第一反应,抽调西北各地边军精锐回防,造成了西北地区的防御力量下降,被吐蕃政权各个击破。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很明显,那就是战略布局能力。公正客观的说,明朝在战略布局能力上,与之前的王朝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堪称“一把好牌,打得稀烂”。例如与后金政权的较量中,早期能够对后金政权,进行战略包围。到了后期,被后金政权实现了战略反包围。处处被动、处处挨打,也是实际情况。
结合上述原因,即便是在明朝统治前期,明朝在西北方向,最大的要求,就是控制哈密等地。后来,战略开始一步步收缩,演变为扼守嘉峪关。到了明朝统治的后期,甚至河套地区也被夺占。明朝不仅仅丧失了宝贵的产马地,也丧失了可攻可守的战略要地。明朝统治后期,骑兵数量严重不足,也和上述原因有关。
当然,对手太强也是绕不开的问题。在明朝统治的前期,西域地区在东察合台汗国的控制之下,东察合台汗国属于区域性强国,明朝一时半会啃不下。其实不仅仅是明朝,清朝也是类似的模式。在清朝统治的前期,逐步控制了漠南蒙古各部、漠北蒙古各地,至于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基本上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实力强大。
即便是清朝,一时半会也啃不动准噶尔部。清朝与准噶尔部的战争,从康熙朝。一直延续到了乾隆朝。截止兆惠平定准噶尔部,清朝才彻底控制了西北地区。清朝在西域设立了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各地。至于清朝后期的左宗棠西征,则是19世纪中后期的事情。
关于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地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来源:湖北台历史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