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隐|竹影摇风处,云深有人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7:40 1

摘要:先后毕业于华南师大与中央美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作品广受美术馆与企业家、私人藏家喜爱和收藏;工作学习于北京、澳门。

莫隐

先后毕业于华南师大与中央美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作品广受美术馆与企业家、私人藏家喜爱和收藏;工作学习于北京、澳门。

《海上笙云》

布面油画

2018年

时间隐记

时间在莫隐的作品中一直有条隐秘的线索,作品中虚化的物象、错位的空间、漂移的形体既 有一种偶发的趣味,也在一种荒诞中寻找新的秩序。 时间是一种关乎生命的对话,没有生命感的 存在不会对时间如此敏感。莫隐擅长做时间中的隐者,他可以把思考、经历、发现和趣味像整理 物品一样,用色块和笔触还原成一个封存的视域。

对于莫隐来说,作品既是视觉日记,也是视觉小说。他曾说: "所有的日记都是写给自己的信", 时间中存在太多的变数,过去、 现在和未来从来不是连贯的,而文字的日记和视觉的小说则构成 了一种生命对话,这场对话关注时间、 自身以及生命的流变。 日记是写给自己的信,也是给自己 讲诉一个日渐陌生的故事。变数,是这场对话中最有趣味的地方,也让不同时空中自身之间的对 话成为可能。从自己出发,从日常出发,莫隐把不同的物象、场景、 空间通过窗子、 门、镜子、抽 象的边框等重组在一起,就是在 "变数"中追求一种视觉小说的韵味。

高登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艺术博物馆博士后

《起风了》

210cm×15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竹林七鱼》

150cm×70cm

布面丙烯

2022年

《天天向上》

150cm×60cm

布面丙烯

2023年

《竹石图》

150cm×60cm

布面丙烯

2022年

《荒野》

200cm×100cm

布面丙烯

2023年

《蓝尾竹语新火后》

布面油画

2019年

《太湖竹石》

布面油画

2020年

《绽放》

布面油画

2019年

《紫竹林》

150cm×6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白竹瑞鹤图》

布面油画

《竹雪云间》

布面油画

2022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这样的一种打开方式,自魏晋以来,桃花源成为一种精神内核,是文化脉络中的故乡。当代的桃花源在哪里,其打开方式又是怎样的?莫隐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自己的理解。

莫隐的“迷惑系列”关注空间并置的荒诞感,“隐记系列"则更关注时间的痕迹,2016 年莫隐的首个展《時間隱記》呈现的主要就是这两个系列,至今,“迷惑系列"已经延续了超过了6年时间,“隐记系列"持续了3年我们能从这两个系列作品中看到莫隐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当代文化景观化的倾向日趋明显,而文化走向的内在关联却被日益忽视,莫隐在“迷惑系列”的新作中,用"竹"这样一种颇具意味的视觉符号,将堆叠在一起的时空。

飘散的云朵、广袤的雪原、荒野与天空、日常与超验等连接到一起。竹子也愈发具有象征意味,古人认为竹子有通天的功能,莫隐的竹子则有了幻化的能力,不仅可以连通时空,而且化作水与风,乃至满枝花开。近两年“迷惑系列"似乎没有那么迷惑了:书房与山海连接在一起,厨房与镜像连接在一起,云与荒漠连接在一起……对于莫隐来说空间之间的穿梭不是“山有小口”,而是有通天之竹,人文之光若隐若现。虽然他的作品多为具象之作。但仍然具有恍兮惚兮的灵动感,用陶渊明的话说就是"仿佛若有光"。

自然山川已经无法容纳当代文化的多元,面对信息过载、图像泛滥的状况,桃花源作为心灵故乡一直在召唤我们。不过桃花源也超越了自然,从别有洞天,变成了时空的并置,莫隐的“隐记系列”不仅在用几何性的光打开空间的维度,也用朦胧的笔触让光在时间中内化。老子曾论道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物象在莫隐的笔下具体而又恍惚,光晕迷蒙,灵韵闪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干脆莫隐君子澄明,仿佛若有光。

高登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艺术博物馆博士后

来源:七零后水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