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刊丨刷屏时代,是谁把图书馆当作心灵的“桃花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7 12:53 2

摘要:4月23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艺术学博士、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何楚涵在一场主题为“读书是通向世界的路”的直播中说:读书是一件“偷能量”的好事,它可以让我们超越现有的生命经验,去探索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她希望大家多读书,因为读书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4月23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艺术学博士、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何楚涵在一场主题为“读书是通向世界的路”的直播中说:读书是一件“偷能量”的好事,它可以让我们超越现有的生命经验,去探索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她希望大家多读书,因为读书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那么,在这个手机须臾不离手的刷屏时代,谁还会守着一方书桌,安静地“偷能量”呢?到图书馆里去的,都是些什么人?

风暖鸟声清的四月,记者走进广西图书馆探访。在这个知识的殿堂里看到了一张张书香中生动的脸,看到了一个个寻找诗和远方的追光身影……

不少读者选择到图书馆复习备考。邱烜 摄

有人用荧光笔划出理想的亮度

进入图书馆,迎面就是一股书香。安静的环境与窗外马路上引车卖浆的嘈杂完全是两个世界。

图书馆主楼大厅内,有中文报刊、中文社会科学书刊、中文自然科学书刊、少儿书刊等不同类别的借阅室。每个借阅室都摆满了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有一个“请勿占座”的温馨提示卡。借阅室里坐满了人,连借阅室外面的环形走廊上也座无虚席。借阅室的桌子上挤挤挨挨放着书和笔记本电脑,人人都在聚精会神地看书,找不到位子的人就坐在阶梯上看。

在三楼中文文学图书借阅室南边靠窗的位置前,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里筛出一条条斜线,落在一张张安静的脸上。其中一位女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一边看书一边用荧光笔在书上划重点,那是她自己带来的高等数学复习参考书。

这个叫陈金萍的读者告诉记者,她今年6月份大学毕业,为了提升学历,她报名参加了专升本考试,最近半年一直到图书馆来看书复习。

“在家也能复习,为什么要大老远来图书馆呢?”记者问她。

“不一样的。在家里的书桌前坐半小时就开始摸手机,抽屉里的零食袋也永远比书本先被翻到。”陈金萍笑着说,在家学累了总想躺会儿,在图书馆却舍不得浪费座位,因为来晚了根本找不到位置,“你到二楼的自修室去看一下,那里的人更多。”

果不其然,偌大的自修室里全是人。记者想找个地方坐下来,但没有一个位置是空的。10多分钟后,有一位读者收拾好东西准备从位子上离开,记者见状走了过去,顺便采访了她。这位叫唐嘉华的读者报考了一个事业单位,是来这里复习的,每周会来4次左右。“我喜欢安静的环境,家里太过嘈杂,加上我自制力不好,所以从大四写毕业论文开始,基本有空我就会来图书馆。”她说。

来这里的读者,很多是带着书或学习资料来的,他们喜欢图书馆的氛围。写作业的中学生,写毕业论文的大学生,复习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复习考编、考证、考职称的职场人……总之,大都是些怀揣理想的追梦人。

记者从自修室出来,看到坐在二楼和三楼环形走廊上的读者很多是穿校服的,这里没有人喧哗,更没有手机外放的声音。图书馆里的书香气息和读者的文明举止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图书馆的原因。

记者采访了一位正在写作业的学生,这位叫邓语涵的女孩是南宁十四中的初中在读生。“我平常下课不晚的话,就会先来图书馆写作业,写完作业再回去。因为在家里效率不是很高,而来这里的人都在潜心学习,我也会自觉很多。”邓语涵告诉记者,她的妈妈在备考工程师,也会来图书馆看书。有时候妈妈会带上她和弟弟一起来图书馆,以此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谈话间,有一位女生刚好在一旁的自助设备上刷卡办理借书手续。她叫史雯,是广西大学的学生,今天来图书馆查阅资料写毕业论文,顺带借阅图书。“这里环境幽雅,空间舒适,很利于沉浸式复习。”她指着走廊说,你看那些读者,都是来这里备考的。

记者看到一张桌子前围坐着4个人,面前放的都是复习资料。其中一位叫邹雨婷的读者,刚从广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在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实习,这段时间来这里复习,是为了备考护士资格证。“这里读书的氛围感比较强,能够专注书本,效率也更高。”邹雨婷说。

有人寻觅着破解职场困局的密码

来图书馆的人,除了复习和写作业的,还有很多是纯阅读的。

四丫头(又名徐一洛)是记者熟悉的一位青年作家。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廉政文化图书角里对着电脑敲字。“我一来图书馆就会待一整天,边写作边工作。走进图书馆我就感觉很放松,浮躁的心瞬间变得安静下来。在图书馆,我不会被手机裹挟,生活不会被切割成碎片,可以集中精力、充分利用时间,事半功倍。待在图书馆里的我,是满足的,也是幸福的。”她说,作为一名作家,她需要不断补充精神营养,阅读各类书籍,而图书馆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图书馆的环境非常好,美中不足的是座位少,插座也少,不方便为电脑充电,但能为自己的大脑充电。”四丫头笑着说。

其实不是座位少,而是读书的人太多。记者走访时发现,每个借阅室内都有很多人在书架上翻找自己需要的书,有的人找到之后直接就盘腿坐在地上,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在二楼中文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靠窗的沙发上,记者看到一位年轻人一边看书一边用手机拍照,便过去和他聊起来。

他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大学毕业两年了。对现在状态不是很满意的他,经常到图书馆来充电,提升自己。“出了社会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不够用,来了图书馆面对那么多书总感觉自己很渺小,要蓄很久的力才能攒够往前冲的劲。”他感慨地说。

像这种在喧嚣中挣二两细碎银子,又在书香里守一段静好岁月的人,其实一个城市里有很多。记者又想到何楚涵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段话:生活一地鸡毛,读书是破局的钥匙,让我找到了方向,治愈了我的迷茫。

我想,来图书馆的人,都是心有星辰大海,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相信前路有光的人。

“你要回去了吗?”在二楼的电梯里,记者向一位手中抱着书的女士搭话。

“没有呀,我换个借阅室,闭馆再回去。”这位叫李玲的读者是一位研究员,她是从南宁市良庆区过来的。因为路远,她每次都是闭馆前才离开。她说她可以在这个安静的场所里阅读到很多自己喜欢的书,网上不少知识是付费的,而图书馆作为一个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很多书籍是免费阅读的。“这里有很多古籍和文献,是我写研究文章时要查阅和参考的。”李玲说。

像李玲这种书香里的守夜人,图书馆里每天都有很多。随着夜色不断变浓,有人在公园里散步,有人在夜宵摊撸串,有人躺在家里的沙发上刷小视频,但也有人在浩瀚的智慧海洋里,努力寻找上岸的舢板。

读者在广西图书馆书架前阅读。邱烜 摄

有人为心灵找到了安静的泊位

在三楼的中文报刊借阅室,记者遇到了一位资深阅览人。这位叫潘宇的读者说,他从上世纪80年代末,也就是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是广西图书馆的常客了。

“那时候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主要是报刊和书籍,不像现在,一部手机观天下。”他说,那时买书也只买自己喜欢的书和流行读物,要海量阅读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只能到图书馆读书。“我书包里随时都带着阅览证和借书证,觉得这就是财富和时尚。”说起过往,他眼中闪着星光。

潘宇说,后来工作了他也一直对图书馆有“依赖”,周末或下班的时候会经常来。他从来不去咖啡馆和酒吧,因为读书,他成了作家和诗人。他把自己的书捐给广西图书馆,上了图书馆中文文学图书借阅室的书架,2006年他被评为广西图书馆“十佳读者”。

从青丝到白发,潘宇对图书馆的情怀一直没变。“尽管现在在手机和电脑上都可以进行阅读了,我还是比较喜欢看纸质书,纸质图书能给人提供更舒适的视觉享受和更愉悦的阅读体验。”潘宇说,他也阅读电子书,但更愿意来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阅读,因为这里的氛围更容易使人入状态、在状态。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图书馆,该是多么乏味!”他的这句话让记者尤为共情。

在读书人眼里,图书馆是一个连空气都比别的地方淡雅的所在。如果时光是一泓流水,那水流到这里就慢了下来、静了下来,这里就成了一个远离世俗浮躁的静谧港湾。在这里,书香会过滤掉各种杂念与琐碎,让心归于宁静。所以,有些人不管多忙都会抽空过来,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避风的港湾,让灵魂在一页页书中安静地栖息。

苏娜是一位礼仪教师,平时喜欢逛街、购物、美容。每次逛到民族大道上的新梦之岛,总会不由自主地奔向商场邻近的广西图书馆。“我基本是到中文报刊借阅室,因为这里的期刊经常更新。我不用考试,看书没有什么压力,在图书馆远离碌碌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人生也就不慌忙,不零乱。”苏娜说。

她对读书的理解是,读过的书会变成一种营养,会沉淀在人的身上,让人内心丰盈。书香是时间稀释不掉的,它会化成人的一种独特的气质,让人在仪态、谈吐等方面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韵,也就是书卷气。“所以书香是可以美容的,这就是我喜欢这里的原因。”苏娜说,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各种与知识和文化传承有关的读书会、展览,让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看得出来,来图书馆的人,幸福感都很高。正如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博尔赫斯所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