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8月中旬开始,乌克兰的无人机一波接一波飞进俄罗斯本土。伏尔加格勒、坦波夫、罗斯托夫、布良斯克接连被击中,港口和炼油厂冒出火光,到了24日连列宁格勒州的乌斯季卢加港都没能幸免。
从8月中旬开始,乌克兰的无人机一波接一波飞进俄罗斯本土。伏尔加格勒、坦波夫、罗斯托夫、布良斯克接连被击中,港口和炼油厂冒出火光,到了24日连列宁格勒州的乌斯季卢加港都没能幸免。
更刺激的是,在库尔斯克核电站附近也出现了乌克兰无人机的身影。这些袭击并非偶然,而是乌军过去八个月形成的固定打法,直奔俄罗斯的经济心脏。
炼油厂被炸,就意味着燃料供应出问题,港口出事,外贸运输就受影响。财政收入被拖累,战争机器运转就要打折扣。俄罗斯的纵深防御一向是自豪资本,可低成本无人机不断突破,硬是把他们的软肋暴露在世人面前。
美国一看机会来了,直接对乌克兰提供三千多枚ERAM巡航导弹,让乌军的“远程打击”更有底气。
事情却没按预期顺畅进行,美联社很快在报道中暴露了乌克兰秘密导弹工厂的具体位置,开源情报机构顺势把坐标递交给俄军。这下乌克兰的后方补给线随时可能遭空袭。
俄乌两边都在刺探彼此的痛点,你打我的能源命脉,我就盯着你的武器工厂,拉扯得越来越狠。俄罗斯表面还保持克制,可核电站附近被挑衅已经足够让内部紧张,防不胜防的滋味,让他们在国内舆论压力和战争节奏上都被动起来。
和俄罗斯的被动相比,乌克兰社会的氛围却显得诡异。
最新民调显示,73%的乌克兰人坚信国家能赢,尤其年轻人比老年人更乐观,高出八个百分点,可他们心里认定的“胜利”,和外界设想的大不一样。
超过三成受访者表示,只要能把所有乌克兰战俘换回来,俄罗斯不再动用远程轰炸,乌克兰的国家地位得到保障,那就等于击败了俄罗斯。真正坚持要恢复1991年边境线的,只占27%。这说明乌克兰人眼里的赢,不再是收回多少土地,而是能让国家活下去,保证人民不再过着战火连天的日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换俘成了俄乌之间为数不多能顺利进行的事。哪怕战场上互不相让,两国在战俘交换上都能快速对接,因为这直接对应了乌克兰社会最敏感的诉求。随着战争拖长,民众的期望已经逐渐从“收复全境”降到“保住主权和尊严”。表面看信心十足,实则是一种“有限目标”的现实化调整。
就在民众信心高涨的同时,乌军内部却传来完全不同的声音。亚速营的创建者之一、前参谋长克罗特维奇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哪怕马上动员10万大军推上前线,也只是在某个方向改变两三周的局势,之后还是回到原点。
这不是打击士气,而是赤裸裸的现实,乌军很多旅级部队编制率只有30%,根本不成规模。这样的部队不仅无法承担反攻任务,就连最基本的防御都难以维持。新兵缺乏训练,伤亡率居高不下,部队越扩编越虚空,形成恶性循环。
克罗特维奇说的“实话”正戳中了乌军的死穴,外界看到的是一次次动员令和西方的军事援助,但在他眼里,这些都堆不出能稳定作战的军队。乌军已经透支了自己的结构,哪怕得到更多武器和资金,也无法在短期内改变正面战场的颓势。这让乌克兰的战争策略更依赖于远程骚扰,而不是大规模地面突击。
俄罗斯看似掌握主动,但内里同样焦虑,北方集群的指挥官拉平被解职,尼基福罗夫上任。拉平曾因哈尔科夫失守被撤过一次,这次又因苏梅战局僵持而丢官,普京换将的背后,是急切想在北线打出战果,彻底切断乌军渗透本土的可能。
可现实摆在眼前,乌军的骚扰战术让俄罗斯防不胜防。
老百姓未必关心前线的几个村庄是否易手,但当家门口的炼油厂、港口频频被炸,恐慌就会迅速扩散。普京需要前线报喜提振民心,更要证明俄罗斯的领土安全不容侵犯,尼基福罗夫接手后能否扭转局势,还没有答案。
俄罗斯的局面就像踩在钢丝上,一边是经济承压,一边是本土安全被威胁,表面强势,实则不得不在消耗中死撑。普京的换将,不过是用人事变动来买时间,真正的困局却没那么容易破解。战争拖到今天,双方都在赌耐力,看谁先撑不住。
来源:泌尿外科李冠儒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