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战争一旦爆发,中国有4个地方可以躲,老百姓必须了解的常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17:28 1

摘要:核武器从二战结束到现在,一直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扔了两颗原子弹,那威力直接导致20多万人丧生,城市瞬间变成废墟。广岛那颗“小男孩”原子弹爆炸时,中心温度高达几百万度,冲击波把方圆几公里的建筑全推平了。长崎的“胖子”也

核武器从二战结束到现在,一直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扔了两颗原子弹,那威力直接导致20多万人丧生,城市瞬间变成废墟。广岛那颗“小男孩”原子弹爆炸时,中心温度高达几百万度,冲击波把方圆几公里的建筑全推平了。长崎的“胖子”也差不多,爆炸后辐射让幸存者饱受折磨,癌症、白血病之类的病接踵而来。

核武器不光是爆炸那一瞬的破坏,还会留下长期辐射污染,土壤、水源、空气都中招,影响几代人。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囤积了上万枚核弹头,随时可能擦枪走火。幸好到现在还没大规模用过,但万一真爆发了,普通老百姓得知道点自保办法。

中国有大片高原,比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人烟稀少。这些地方远离大城市和军事基地,核打击目标价值低。核弹爆炸的冲击波在高原传播慢,因为空气密度小,威力衰减快。辐射尘埃也难扩散,高海拔风大,能把污染物吹散。历史上,高原地区在战争中就起过作用,二战时有些偏远山区避开了轰炸。老百姓要是去高原躲,得提前准备。高海拔容易高原反应,头疼、缺氧是常态,所以带氧气瓶或药品。食物和水得自备,高原上资源少,冬天冷得要命,保暖装备不能少。交通也不方便,开车或徒步过去,得算好时间。

第二个是地下防空洞。中国从抗日战争就开始建防空洞,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搞“深挖洞、广积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挖了无数地下设施,北京的地下城据说能容纳几十万人。这些洞穴深埋地下几十米,墙壁是厚混凝土,能挡冲击波和辐射。入口有铅门铁门,密封好,里面有通风系统、照明和基本生活区。有些大洞还能分医疗室、储藏室。

和平时期,很多改成停车场或商场,但战时能快速恢复功能。核战爆发时,赶紧钻进去,关上门,能隔绝高温和辐射。地铁站也算一种,深度够,结构稳固,能容纳很多人。进去后,带够水和食物,辐射期可能要待几天甚至更长。管理好资源,别乱扔垃圾,保持通风。

第三个是四川盆地。这地方四面环山,像个天然堡垒,远离海岸,不易受海上打击。盆地内陆位置,战略价值相对低,核弹优先打沿海或经济中心。山脉能挡冲击波,茂密植被和湿润气候帮着过滤辐射尘。河流多,水源足,气候适合种地,自给自足容易。

抗日战争时,四川作为大后方,坚持八年没被日军攻破,靠的就是地形优势。核战时,这里辐射水平可能低点,因为尘埃沉降快。老百姓去盆地,得考虑交通,公路铁路发达,但战时可能堵。带种子和工具,能种菜养鸡,维持长期生活。

第四个是偏远海岛。中国有不少岛屿,远离大陆,人口少,军事目标不明显。海洋能阻挡辐射尘,海风吹散污染物,湿气让尘埃快速沉降。岛上资源有限,但鱼类和雨水能解决部分问题。核战后,隔离优势大,疾病传播慢,社会混乱难蔓延。历史上,海岛在战争中常作为避难地,二战时有些太平洋岛屿幸免于难。老百姓去海岛,得乘船或飞机,战时交通难,得提前规划。带渔具和净水设备,防范海平面上升风险,因为核冬可能导致气候变化。

这些地方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基于核武器破坏原理和地理常识。核弹打击优先军事、经济中心,高原、海岛这类偏远区概率低。地下洞和盆地有天然或人工防护。老百姓得了解核辐射知识,爆炸后别出门,待在封闭空间,用湿布挡门缝。储备碘片防甲状腺癌,食物至少够一周。政府有应急预案,平时多看防灾手册。

国际上,核不扩散条约帮着控制,但风险还在。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年氢弹成功,现在核力量是自卫威慑。1996年停核试,1997年批准禁化武公约。中国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维持最低威慑。而广岛幸存者中,一英里内半数活下来,长崎七成,说明及时躲避有效。

说到底,避难是下策,防战是上策。各国核库存减少,条约守好,世界才会太平。专家说,核战概率低,但局部核用可能。躲避时,别抢资源,要和谐共处。四个地方是基础,实际依情况调整。

来源:竹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