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项超越时代的Windows功能:当年生不逢时,如今涅槃重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7:31 1

摘要:近段时间以来,微软一直在筹备Windows的四十周年纪念(1983年11月10日)。过去四十年来,微软Windows系统深刻塑造了我们在家庭、工作及其他场景下使用科技的方式。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核心功能(如“开始”菜单)历经时间考验,始终屹立不倒;而另一些功能则

近段时间以来,微软一直在筹备Windows的四十周年纪念(1983年11月10日)。过去四十年来,微软Windows系统深刻塑造了我们在家庭、工作及其他场景下使用科技的方式。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核心功能(如“开始”菜单)历经时间考验,始终屹立不倒;而另一些功能则早已被我们抛诸脑后,静静躺在本该属于它们的历史长河中。

自1992年Windows 3.1起,我便是Windows用户,亲眼见证了微软这些年里诸多创新功能的兴衰迭代。其中不乏“鸡肋”之作,但也有一些真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功能——它们远超当时的时代认知,为如今我们视作“理所当然”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即便在当年并未获得应有的认可。

“公文包”功能提供了一种在两台不同PC间同步文件修改的方式。在2025年云存储司空见惯的今天,这听起来或许平平无奇,但在1995年那个互联网方兴未艾的时代,这个如今已被遗忘的Windows功能,对当时的电脑用户而言几乎是天方夜谭。毕竟,那时的Windows系统才刚刚开始发展家庭网络功能,更不用说引导用户深入理解“文件共享”的概念了。

使用Windows公文包时,你只需将文件拖入这个特殊的文件夹,它便会自动保存一份原始文件副本。之后,你可以把公文包拷贝到3.5寸软盘里(U盘是2000年的事情了),在笔记本电脑上使用——即便离线状态下修改了文件,后续重新连接设备后,也能将修改同步回原始文件。这种同步是双向的:无论是“公文包”里的文件,还是原始位置的文件,只要有更新都能进行合并,你还可以自主选择保留哪个版本。

公文包的构想其实很巧妙,但可惜的是,它既未被广泛采用,操作便捷性也未达预期。如今我们或许依赖OneDrive、百度网盘等服务实现几乎相同的功能,但早在这些工具出现至少十年前,公文包就已经开启了文件同步的先河。

微软于1996年在国外市场推出的MSN游戏地带(MSN Gaming Zone),让数百万新电脑用户首次接触到了“在线游戏”的概念。它既是网站,也是应用:当时通过“Zone Friends”客户端,可以和朋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一起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包括红心大战、黑桃王、双陆棋、跳棋和桥牌等,1999年后更是推出了《帝国时代2》《彩虹六号》等大型游戏的多人在线对战的匹配服务。

当然,在上世纪90年代的国内市场,受到拨号上网速率的限制,MSN游戏地带服务一直未能引入。但受其影响,1998年大名鼎鼎的联众世界浩方平台先后建立。微软直到 2005年MSN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后,才通过与联众世界等合作推出了游戏频道等服务。

如今,我们早已转向Steam、EpicGames等游戏平台,但我对这个“初代”在线游戏平台始终抱有特殊的感情。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你依然可以访问MSN游戏地带(MSN Zone)玩一些休闲在线游戏,只是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

Windows Card Space是微软为解决“在线身份管理”问题所做的尝试。该功能随Windows Vista系统推出,能够存储用户的数字信息卡,其中安全地包含了登录凭证等个人数据。它的设计初衷是成为用户的数据数字身份证,让人们无需再费力记住所有密码。

从理论上讲,这一功能本应让应用程序和在线服务的身份验证变得轻松许多——但它终究未能流行起来。和Windows Vista的其他创新功能一样,Card Space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操作逻辑晦涩难懂,且在当时,要让用户接受并使用它的门槛实在太高。

如今,我们有了单点登录(SSO)、面部识别(FaceID)、密码管理器等工具,它们实现了Card Space当年渴望达成的所有目标。只能说,微软提前十年为我们展示了未来的可能性,却因时机未到,未能让它发挥实际价值。

理论上,小娜是Windows 10 PC和Windows Phone系统中的一款语音助手。你可以像跟游戏《光环》里的小娜一样和电脑交流:让它设置提醒、进行网页搜索,甚至(理论上)控制你的电脑。

遗憾的是,小娜刚登场就险些翻车——语音识别准确率低,功能也十分有限。就我个人使用体验而言,它用起来实在让人抓狂,尤其是和苹果iPhone上功能更成熟的Siri相比,差距明显。随着Windows手机的失败,小娜在Windows系统中被逐步“边缘化”,直到2023年,微软最终终止了对小娜的支持。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在Windows系统中搭载由先进人工智能(AI)驱动、类似小娜的功能,已完全合乎情理。如今的电脑不仅有能力运行这类技术,而且借助大语言模型(LLMs),相关功能的使用体验也变得更加直观。小娜或许只是一个原型,但它的遗产却体现在Windows Copilot、Chat GPT等AI工具中——如今,这些工具已深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Zune是2006年微软为对抗苹果iPod推出的产品。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停留在一款“失败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但实际上,这个品牌曾深度整合进Windows生态系统:你可以通过Zune应用管理音乐库、同步曲目,还能在不同设备间无线分享歌曲——至少在当时的Windows平台上,还没有哪款单一应用能如此便捷地实现这些功能。

Zune的社交功能和个性化推荐歌单,其实早已预示了如今我们在苹果音乐(Apple Music)、网易云音乐等平台上发现、分享音乐的方式。可惜的是,Zune推出的时机欠佳,始终未能获得微软期望的市场关注度。

尽管微软没能击败苹果,但Zune的诸多功能,如今已成为我们对音乐平台的“标配”期待。

Windows推出的某些功能在当时或许以失败告终,但放到今天来看,却具备真正的实用价值。“公文包”就是一个绝佳例子——理论上它的构想十分出色,只是当时的我们既不了解,也不在意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小娜的理念同样经得起时间考验:2025年的今天,各种手机、车载、智能音箱等语音助手已成为常态。虽然它刚推出时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仅仅几年后,我们就已习惯与AI交互——这些AI工具在形式上与小娜相似,功能却强大得多。至于如今我们视作“理所当然”的Windows功能中,哪些会在未来展现出更重要的价值,答案或许只有时间才能揭晓。

来源:简明科学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