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不像互联网大佬那样频繁登台演讲,也不像网红老板那样每天出镜拍短视频,更像是一群闷声发大财的隐身人。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在餐饮加盟江湖里,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有些餐饮品牌的门店已经达到上百家,但你连大老板的名字都没有听过,更不知道长什么样子。
他们不像互联网大佬那样频繁登台演讲,也不像网红老板那样每天出镜拍短视频,更像是一群闷声发大财的隐身人。
比如今年3月份蜜雪冰城在港交所的上市时,敲钟的就不是惯例的大老板,而是那个可爱的“雪王”IP。
你以为他们是低调,真相往往比你想象的更刺激。
为什么餐饮加盟品牌的大老板们,都爱玩"隐身术"?
近年来,全国多地餐饮加盟骗局频发,深陷“加盟骗局”的餐饮人更是多如牛毛。
上海万郁集团以台铺奶茶、茶颜光年、茶芝兰、炸鸡特工等24个品牌名义,累计骗取全国5800余名被害人钱款共计4.4亿余元,涉案金额7亿元。
尽管如此加盟仍然是餐饮业最炙手可热的项目之一。
曾经坚持直营的和府捞面、乐凯撒披萨等餐饮品牌也纷纷放开加盟;
2024年,坚持近30年直营的海底捞官宣开放加盟;
曾经不少坚守直营的标杆餐企纷纷改道,加入到加盟扩张的阵营中。
虽然头部品牌陆续开放加盟,可以缩小快招公司的“诈骗”生存空间,但在扩张的狂欢里,品控失守、加盟商维权的暗涌从未停歇。
大老板大都选择“隐身”,一是餐饮加盟里的套路深,二是可以规避人设风险。
餐饮加盟的水有多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4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显示:超85%的餐饮加盟店3年内倒闭。
这意味着什么?不少加盟品牌的盈利逻辑根本不在餐饮本身,而是靠“割韭菜”。
这类品牌的套路往往环环相扣:前期靠疯狂造势吸引加盟商入局;中期通过收取加盟费、设备采购费,以及供应链加价赚取利润;等到品牌口碑崩塌、门店密集闭店时,老板早已套现离场,换个品牌名称便能卷土重来。
而“隐身”,正是这套玩法的关键操作。老板刻意隐藏身份,首要目的是隔绝外界关注 —— 一旦真身暴露,其背后运作的其他品牌也会被牵连曝光,断了后续 “割韭菜” 的路。
另一种隐身则源于“甩锅” 需求。
有些老板起初确实想做好品牌,却因经营不善、管理失当或受大环境冲击,最终难以为继。
此时隐藏身份便能顺利脱身:当加盟商想找老板讨说法时,才发现对接的始终是一个打工人,真正的幕后主使早已消失在视野里。
更值得警惕的是,加盟模式本就缺乏直营模式的集中管控能力。一旦门店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或劳务纠纷,往往会发现公司注册用的是代理人,公开活动由副总站台,真正的老板早已把自己藏进了“保险箱”,让追责之路难上加难。
餐饮行业竞争激烈,老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曲解,甚至成为对手攻击的把柄。
社交媒体本是品牌宣传的重要阵地,却也可能成为言论漩涡的发源地。
比如,美团王兴一条关于“算法优化”的微博,曾被曲解为“压榨骑手”的佐证。
近期在某餐饮人的一段视频中,因为一块手表而被推上风口浪尖,无限放大。
就连雷军这种营销大佬,评论区里也有不少负面解读,更别说那些不擅长应对公众目光的餐饮老板。
“名字和脸早就和品牌绑死了,根本不敢发朋友圈,就怕被同行拿去搞事情。”某连锁餐饮创始人的感慨道出了行业隐痛。
餐饮江湖,人心难测,盈利越多往往越易招致嫉恨。
聚光灯下,任何表达都可能面临误读风险:一句随口之言可能被断章取义,一个无心之举或许被无限放大。
于是,越来越多老板选择“隐身”。这不仅是个人的自我保护,更是对企业的风险隔离。
在舆论场的喧嚣中,如何既保持思想锋芒又不致引火烧身,既参与公共对话又守护企业航向,已经成为比商业竞争更复杂的长期命题。
来源:味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