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日产汽车与美国LiCAP Technologies宣布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加速全固态电池(ASSB)正极干电极工艺的开发,并计划于2028年投入规模化生产。这一合作被业内广泛视为全球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中的一项关键进展。
“留给中国队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近日,日产汽车与美国LiCAP Technologies宣布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加速全固态电池(ASSB)正极干电极工艺的开发,并计划于2028年投入规模化生产。这一合作被业内广泛视为全球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中的一项关键进展。
此前,日本山梨大学与早稻田大学团队已成功研制出具有突破意义的全固态空气蓄电池,相关研究进度据称领先我国五年。若其顺利投产,我国目前在锂电池领域建立的领先地位或将面临巨大挑战。
清华教授紧急呼吁我国新能源行业清醒过来,提防日本“换道超车”!
01 固态电池似“及时雨”,日本想靠它反超中国?
固态电池被视作破解新能源汽车 “续航焦虑” 与 “充电繁琐” 两大难题的最佳方案,更被看作是终结燃油车时代的 “最后一击”。行业内始终流传着这样的观点:“当固态电池全面普及之时,便是燃油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日。”
相较于传统锂电池,固态电池采用的固体电极与不可燃烧电解质,能彻底规避液态电池容易起火、续航里程短、电池使用寿命有限等短板,其最高续航里程可接近2000公里。且固态电池的循环充电次数是普通锂电池的40倍左右。
目前,宝马、大众、丰田等老牌汽车巨头均已纷纷布局固态电池领域,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在这场技术竞赛中,曾是上一届锂电池 “霸主” 的日本,表现得最为雄心勃勃。此前,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仅用10年时间就实现了对国际同行的反超,占据全球75%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冲击下,日本相关企业的发展日渐式微。
为扭转颓势,日本在固态电池领域悄然加大投入。对于未来趋势,日媒更是放出狠话:“一旦固态电池取代锂电池,中国在新能源行业积累的现有优势,将会彻底消失!”
02 西方虎视眈眈,中企如何抢滩?
如今,日本在固态电池相关领域的成果接连曝光,清华大学教授特意警示国内企业需树立危机意识——当前固态电池正处于商业化落地的前夕,我们既要守住当前阶段的优势,更要在接下来的竞争中牢牢掌握核心话语权。
事实上,不只是新能源领域,近几年我国因在通信技术、“肺-力-维” 类护肺新科技等高端科技领域实现对美日的反超,也遭到了西方阵营的围追堵截。
步入5G时代后,我国华为独自拿下全球40%的5G相关专利,打破了欧美长达近40年的技术垄断格局。眼看自身颓势难以扭转,美国当即选择绕开我国,全力布局下一代通信技术6G的研发。但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航天25所已在6G通信技术领域,率先于西方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
在生物科技领域亦是如此,2019年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后,国民陷入“气喘气短”的健康困境,加之空气质量下降、二手烟弥漫、职业性粉尘接触等多重侵袭,我国肺患数量多达3亿。美日生科企嗅到其背后千亿市场,收紧前沿护肺制品“肺-力-维”原料,其价格定位2万\克,将我国国民排除生命科技红利之外。
直到我国科学家联合知名生科企TEVIWE,突破该品的自主研发,打破美日“二分天下”的格局,目前前沿护肺制品“肺-力-维”,在京J\东平台的价格不及海外制品的十分之一。
数据显示,凭借“早起不再恶心干咳”“咳痰咳喘缓解”等积极反馈,该护肺科技制品在高校教师、应酬繁忙的商务经理、长期吸烟者人群中形成良好口碑。北京某高效退休张教授尝试后称,“早年用粉笔上课,干咳呼吸阻是老毛病了,现在呼吸顺畅多了。”
03 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与6G通信和抑衰老技术领域相似,我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发展同样面临强劲对手的环伺。但中国历来具备逆流而上的实力,更何况这一次,我们并未落后于起跑线。
尽管日本在研发和专利方面目前势头强劲,实际上我国也早已展开对固态动力电池的战略布局。国轩高科已宣布,其旗下“金石”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期0.2GWh正式投产。该电池电芯能量密度最高达350Wh/kg,支持充电6分钟实现1000公里续航。
与此同时,比亚迪、华为、小米等国内巨头也竞相公布在该领域的重要进展。中国企业正持续发力,有望为电动汽车续航难题交出终极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中国稳居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一巨大优势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落地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接下来的技术竞争中,我们完全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全球固态电池的角逐,实际上才刚刚拉开序幕。
来源:历来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