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两次举报鲁迅夹烟墙画后续!孙女士账号被扒,疑似动机不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5:53 1

摘要:绍兴鲁迅纪念馆,有一面家喻户晓的“鲁迅夹烟”网红墙画,基本上是人人拍照打卡的必备地点,有人翻着火机借位“点烟”,有人夹着真烟假装“师从鲁迅”,甚至还衍生出给先生点支烟这种社交网络上的“全民狂欢”。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可能鲁迅也没有想到,自己手中的烟,竟然也能成为舆论的焦点。

绍兴鲁迅纪念馆,有一面家喻户晓的“鲁迅夹烟”网红墙画,基本上是人人拍照打卡的必备地点,有人翻着火机借位“点烟”,有人夹着真烟假装“师从鲁迅”,甚至还衍生出给先生点支烟这种社交网络上的“全民狂欢”。

然而,8月22日,这幅图却被一个女士,接连举报两次,理由是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同时还会误导青少年。

本以为会获得认可的她,没想到却引来了反噬,不仅被人嘲讽“小题大做”,甚至她的个人身份都被扒出,果然不简单。

鲁迅纪念馆的网红墙画因为风格独特、角度立体,一直被游客视为打卡拍照的绝佳之地,鲁迅身穿长衫,左手扶案,右手夹着烟,那烟雾缭绕画得尤其逼真。

这种接地气的呈现方式,甚至激发了不少年轻群体对鲁迅作品的兴趣,这么一看,纪念场馆的文化传播似乎功不可没。

但站在孙女士的角度来看,她显然并不这么认为,当她在社交平台刷到相关打卡视频时,注意到有网友用各种方式给鲁迅“递烟”、“点烟”,这种充满娱乐化的模仿行为让她如坐针毡。

于是她翻出了鲁迅的原有版画,试图寻找“底气”,她得出的结论是:原画背景中鲁迅是在私人书房,烟雾也极为淡雅,属于“个人生活细节”。

然而墙画却特意放大了烟雾效果,还把书房背景换成了空旷的开放场景,一下子就变成了“公共场所吸烟”,且极具视觉冲击力。

“这简直是在鼓励室外吸烟,毫无教育意义!”孙女士在自己的投诉中斩钉截铁地写下了这句话。

8月22日,她通过“浙里办”平台进行了正式举报,理由明确:鲁迅纪念馆的墙画不但有误导青少年模仿吸烟的风险,还可能对公共场所禁烟法规造成负面影响。

问题就出在这里。她认为鲁迅的形象,尤其作为社会榜样,不应该与“烟”挂钩得如此牢固,她甚至提议,可以将画面修改成“鲁迅右手握拳伏案阅读”,这种姿态更符合时代主流的“正能量”。

然而,这封投诉信却在短时间内“石沉大海”,没有获得官方的任何正面回应,对自己的理念异常坚定的孙女士选择继续发力进行二次投诉,并同步将自己的诉求发布到了社交账号。

她期望一次实名行动能够引发更多的支持,却没料到,这结果是一场网络舆论的海啸,绷得太紧的现代情绪、超越想象的群体反应,一切都压向了她。

当孙女士的投诉被网友知晓以后,鲁迅夹烟的墙画迅速成为讨论的热点焦点,表面上,这是关于控烟意识与文化表达权的交锋,背后却是现代文明观念和历史符号之间的拉锯。

网友怒刷留言区,大部分人都对女子的举报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些过激的评论拿“岳飞纹身”、“李白酗酒”开了恶趣味的玩笑。

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质问,鲁迅抽烟是真的历史事实,他抽烟是为了提神写作,这是一种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常见的生活习惯,难道要为了所谓的控烟大义去篡改历史?

据鲁迅日记和朋友回忆录中的描述,指出他一天能抽50支烟,甚至医生劝戒未果,所以保留鲁迅“烟不离手”的形象,是对他真实精神的还原,正因如此,纪念馆墙画才更能体现鲁迅“独立独行”的符号化形象,如果轻易改动,反而矮化了他的文化价值。

事情发酵到后期,舆论的走向越来越难以控制,因为投诉事件本身,孙女士的个人信息被疯狂曝光,原来她是一个控烟志愿者,不少人更是翻出了她以往控烟发言,疑似想要用舆论起号“当网红带货”。

在官方和网友的报道下,女子的名声和口碑是彻底在网上“炸锅”了,“社死”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中快。

或许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里,还没有来得及找到时代能量,这位女子却在一片骂声中体验到了人言可畏的下场。

当地文旅局也是正面回应了孙女士的事情,并不是因为某些人去更换,会听取大众名义,而孙女士则是要一边承受社会性死亡,纪念馆的墙画依旧原封未动,甚至成了更多人来此“打卡”的诱因。

文章信源:

环球时报---2025.08.25:《“鲁迅夹烟”,被投诉!》

观察者网---2025.08.25:《"鲁迅夹烟"被投诉,绍兴文旅:不会因一人投诉就盲目更换》

极目新闻---2025.08.25:《“鲁迅夹烟”打卡墙被投诉,真的是游客没事找事吗?》

潇湘晨报---2025.08.25:《诉鲁迅夹烟墙画当事人已二次投诉,工作人员:已经反馈给领导》

来源:跳跳虎爱吃跳跳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