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1日至9月1日的天津上合组织峰会,叠加9月3日的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两场主场外交一前一后,把全球目光拉进中国时区。已确认出席的外国领导人“20+”,再加数个国际组织“站台”,这阵容不是一般的官式寒暄,而是一次很实在的议程对齐。镜头刚拉
据环球网报道,8月31日至9月1日的天津上合组织峰会,叠加9月3日的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两场主场外交一前一后,把全球目光拉进中国时区。已确认出席的外国领导人“20+”,再加数个国际组织“站台”,这阵容不是一般的官式寒暄,而是一次很实在的议程对齐。镜头刚拉近,美国那边就开始“抢戏”:一边把中国企业拉进制裁清单,一边驻华使馆在社媒直接贴上“敌对国家”的标签,还挂了好几天不撤。有人问,这是什么意思?我只用一句话概括:在中国的叙事峰值窗口期,美方要抢注意力、打心理战,也要发出一条威慑短信——不许你吸引人群,不许你改变秩序。那两件它不许的事,说白了就是:不许你把合作做成闭环、不许你把规则写进现实。
上合组织峰会是中国第五次主办,但体量与规格到了新段位。外媒的信息给得很明白: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十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到会,成员国“全勤”,俄总统普京、印总理莫迪、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等重量级人物到场,非成员国里土耳其、印尼、越南等也派出高规格代表。有意思的是,媒体用词非常一致——“友好、团结、成果丰硕、面向高质量”。
2024年,中国对上合其他成员国进出口达3.65万亿元,是组织成立之初的36.3倍;今年前7个月2.11万亿元,创同期新高。投资端也不空,中国对其他成员国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行业结构从资源与基建,往数字经济、绿色发展、5G、智慧城市延伸。听上去像口号?看运输。中欧班列、国际公路、航空货运这“三件套”已经把通道打通,港口、保税区、枢纽节点在地图上一个个点亮。对安全圈来说,这叫“后勤先于战略”。通道一旦多样化,单点风险就难以升级为系统性灾难。
这时看美方的动作,就显得格外“紧张”。驻华使馆社媒用“敌对国家”这种粗糙表述,并且不删不改,意在明确标签,降低第三方靠拢中国的“心理遮羞布”。外界说这没新意,拜登的国安战略早就把中国放在“最大战略竞争对手”的位置。话是没变,姿态变了。使馆账号是“门面”,公开标签等于告诉围观者:站队要付心理成本。紧接着,特朗普团队又端出了两份工具,一是禁止中企参与美国海底电缆供应链,一是以“便利伊朗油运”为由制裁两家中企。全都卡在节点前后。
至于“伊朗油运便利”的名目,老套路了。美方拿二级制裁当分布式地雷,目标是加压合作伙伴的合规成本,把焦虑传导到董事会。可这招的边际效应在走低,原因不复杂:被过度使用后,替代结算与保险、替代港口与中转的动力被激活了。
美国标签化、工具化、戏剧化,真能挡住人来人往吗?看得更清楚的,是第三方的脚步。上合这次有不少“圈外”国家主动靠近,阿联酋、印尼、越南这些经济体,嘴上不一定谈阵营,但身体很诚实:想进入一个能对接项目、标准与市场的场域。阿联酋咨询界已经点名AI、金融科技、智能治理是与中国合作的增量空间;印度媒体释放了聚焦稀土磁体、化肥、药品的经贸谈判意向;中亚媒体强调投资与互联互通在走“稳步扩容”。这不是喊口号,这些板块有很强的传导性,能直接影响产业安全和民生价格。对比之下,“敌对国家”的贴纸更像是对内动员的口号,而不是有效的国际沟通。
上合不是军事同盟,外界却一次次用同盟的框架来对照,问“有没有共同防御条款”“有没有军事介入”。这类问法方向不对。上合的安全设计本质上是两条腿:一条是“硬抑制”,反恐、反分裂、反极端,配合情报与执法协作、联演、黑名单互认;一条是“软治理”,用经贸合作、通道建设、能源与粮食安全来抬高和平的机会成本。安全不只来自武器,更来自利益的结构化绑定。当一条铁路、一个班列、一处港口、一个数据中心变成多国共同资产,任何破坏行为都会有高昂的政治与经济代价,冲突的动机自然被压低。
那两场中国主场活动叠在一起,意义不止一加一。天津的议程讲项目、讲规则、讲资金;北京的阅兵讲记忆、讲秩序、讲抵抗风险。对国际传播来说,这叫“双峰叠加”:既给外部伙伴可见的“收益清单”,也对潜在对手展示稳定与抗压的意志。美方此时扔干扰弹,是怕“峰值效应”覆盖自己的叙事——怕更多国家在经贸、安全、能源与数据上选择与中国对接,怕它曾经主导的“单边—盟约”框架被更务实的“多边—项目—规则”替代。这份“怕”越浓,动作就越急。
美国驻华使馆的“敌对国家”标签,是一种低水平的政治动员;对中企的制裁与海缆禁令,是技术—合规维度的钳制;两者叠加,构不成“全面升级”,更像是节点前的“声量投放”。判断是否升级,看三根箭:军机军舰在周边的“在场率”有没有猛增、实体清单与出口管制有没有一揽子扩容、盟友口径有没有迅速统一。如果只看到零散的工商类制裁和社媒标签,算不上战略拐点。真要升级,不会靠推文和点名,节奏会非常整齐。
说回“美国不许的两件事”。第一,它不许你把合作做成闭环。闭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顶层倡议到项目融资、从标准互认到口岸通关、从海缆铺设到数据治理,形成“开工—通车—结算—再投资”的自洽循环。闭环一旦跑起来,外部干扰就只能制造摩擦,难以改变方向。第二,它不许你把规则写进现实。规则不等于文件,规则要可审计、可复核、可复制。比如稀土磁体的溯源与认证,化肥的检验检疫与关税安排,药品注册的互认机制,AI与金融科技的监管沙盒与数据跨境的红线。这些看上去“没热度”的章节,才是把噪音变成背景的压舱石。
美国在中国叙事峰值窗口期投放噪音,是真实存在的搅局;制裁与禁令能制造摩擦,但改变不了上合平台与双边项目的方向;“敌对国家”的标签提供不了任何公共品,只能提供短期情绪。中国这边,越是主场时刻,越要用工程化方法把承诺落地。领导人合影不是增长点,联合声明不是连接器,数据流、货物流、资金流和人员流的“堵点清单”才是。把堵点一个个打通,世界自然会用脚投票。
美国可以不喜欢,但拦不住。它不许的两件事,恰恰是我们最该做的两件事:把合作做成闭环,把规则写进现实。一旦闭环跑起来、规则立起来,任何贴标签、打补丁的动作都只能在外围刮风。风会不停,但网会越织越密。等到两场盛会灯光落下,最有价值的不是掌声,而是那些冷冰冰的里程碑:一条新开的通道、一组互认的标准、一段点亮的海缆、一份更便宜的化肥、一款更快的药品注册、一笔更顺的结算。它们决定着,未来几年,谁在忙着建设,谁还在忙着贴标签。标签会褪色,工程不谈理想。这就是我对这场“抢戏”的全部回答。
来源:亮剑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