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影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镶嵌在时代的天幕上,熠熠生辉。当新中国电影 “22 大明星” 诞生 50 周年主题影展的消息传来,仿佛一阵春风,唤醒了无数人心中那沉睡已久的光影记忆。
在电影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镶嵌在时代的天幕上,熠熠生辉。当新中国电影 “22 大明星” 诞生 50 周年主题影展的消息传来,仿佛一阵春风,唤醒了无数人心中那沉睡已久的光影记忆。
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短视频的年代,电影是人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便会怀揣着期待,走进电影院,去追寻那光影世界里的喜怒哀乐。而 “22 大明星”,就是那个时代的银幕传奇,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都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22 大明星” 渐渐成为了一个神秘的符号。老演员陈强和张瑞芳的去世,让 “22 大明星” 的提法频繁出现在报端,也勾起了人们对他们的深深怀念。
在新中国的电影历史长河中,“明星” 这一概念的发展可谓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时代的印记。若想深入了解 “22 大明星” 诞生的背景,就不得不回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去探寻 “明星” 概念的演变历程 。
时光倒流至 1933 年 2 月,老上海的繁华街头,人们热议着一件盛事 ——《明星日报》举办的 “电影皇后” 评选。在那个光影交织的年代,胡蝶以她迷人的笑容和精湛的演技,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高票当选 “电影皇后” 。同月,《电声日报》也不甘示弱,选出了 “中国十大明星”,胡蝶再次脱颖而出,蝉联 “电影皇后” 的桂冠,而阮玲玉则以其独特的气质和细腻的表演,紧随其后,成为观众心中的女神。年仅 22 岁的男演员金焰,凭借着俊朗的外表和出色的演技,赢得了 “电影皇帝” 的美誉 。他们的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电影的天空,成为那个时代电影的代名词。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文化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明星” 一词逐渐从公共场合的话语中淡去,取而代之的是 “演员” 和 “电影工作者” 这两个更为正式、质朴的称呼。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倡导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 “明星” 所代表的华丽、张扬的形象,与这种主流价值观显得格格不入。
与此同时,演员们的外在形象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身着华美旗袍和裘皮大氅的他们,如今换上了朴素的制服,头戴列宁帽,素颜示人。这种形象的转变,不仅是外在的改变,更是一种内在精神的体现,他们以更加亲民、朴实的形象,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份子。
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电影明星” 一词容易引发人们对 “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 的联想。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在旧时代,一些明星的生活确实过于奢华、放纵,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影响,人们对 “电影明星” 一词保持着警惕。从当时《大众电影》刊登的一幅漫画中,便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态度。画面中,摄影机朝着身着比基尼的梦露射出子弹,配文 “梦露之死 —— 对好莱坞的控诉”,结尾还借用美联社记者的话 “玛丽琳・梦露的故事已经完了!但在明星制度下的悲剧片胶卷似乎还长着哩!”,表达了对好莱坞明星制度及其所代表的腐朽文化的批判。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尽管 “明星” 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形式,依然在不断发展。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他们虽然不再被称为 “明星”,但却以自己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尊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 “无冕之王”。而 “22 大明星” 的诞生,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们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1961 年 6 月末,阳光透过中南海西花厅的窗户,洒在光洁的地面上,为整个房间增添了一份明亮与温暖。此时,这里正聚集着一群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周恩来总理端坐在沙发上,目光平和而又充满期待,他正与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电影局局长陈荒煤以及各电影厂的厂长、编剧、导演和演员们亲切交谈。
交谈中,周恩来总理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缓缓说道:“夏衍同志,新中国成立十多年了,为什么我们的电影院里还挂着苏联人民演员和功勋演员的明星照片,为什么没有我们自己的明星?”在场的金迪,这位来自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女演员,对这一幕印象极为深刻。她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总理的话语中带着对中国电影事业的深切期望,那是一种对中国电影能够拥有自己代表性人物的渴望。金迪当时就意识到,总理的这个问题,或许将开启中国电影发展的新篇章。
“新侨会议” 的春风,不仅吹来了思想的解放,更为 “百花奖” 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 “新侨会议” 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积极响应,决定在所属刊物《大众电影》上开展电影创 “四好” 宣传,并筹划一项意义非凡的活动 —— 群众性的电影评奖,这便是后来广为人知的 “百花奖”。
1961 年 10 月,《大众电影》上刊登的评奖启事,如同一颗闪耀的明星,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启事明确指出,评奖目的是 “鼓励工农兵方向下的优秀影片,促进电影艺术创作的百花齐放”,评奖对象是 1960 - 1961 两年中出品的影片,奖项设置丰富多样,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最佳配角等多个奖项。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点燃了观众们参与电影评选的热情。
短短 3 个月时间,《大众电影》编辑部就被如雪片般飞来的选票所淹没,共计收到 117939 张选票。这些选票承载着观众对电影的热爱和对优秀电影作品的期待,每一张都饱含着他们的认真与热情。由于回收选票数量巨大,统计任务艰巨,编辑部不得不邀请北京女子三中的 300 名同学前来帮忙。这些青春洋溢的同学们,在那几天里,与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一起,沉浸在选票的海洋中,仔细地统计着每一张选票,为 “百花奖” 的评选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62 年 4 月 28 日,《人民日报》公布了 “百花奖” 的评奖结果,那一刻,整个电影界都为之沸腾。在《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南霸天的陈强,凭借其精湛的演技,将南霸天的凶狠、狡诈演绎得淋漓尽致,获得了最佳电影配角奖。而此前,反面角色能否获奖,在社会上并无共识。为此,当时的不少报刊纷纷刊登文章进行讨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获得最佳男女主角奖的崔嵬、祝希娟,同样以其出色的表演征服了观众和评委。崔嵬在《红旗谱》中塑造的朱老忠,形象高大、性格豪爽,充满了正义感和英雄气概,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之一。祝希娟在《红色娘子军》中饰演的吴琼花,从一个受尽压迫的丫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她的勇敢、坚毅和对自由的渴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令人惊讶的是,在 “百花奖” 中票数相当可观的于蓝、王玉珍、秦怡、王心刚、梁波罗、赵丹等演员,他们中的大半也都入选了后来的 “22 大明星”。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 “百花奖” 与 “22 大明星” 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百花奖”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群众电影评奖活动,它的评选结果反映了观众对电影演员的喜爱和认可程度。而入选 “22 大明星” 的演员,大多是在 “百花奖” 中表现出色、深受观众喜爱的,这进一步证明了 “百花奖” 在推动电影演员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2 年,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中影公司)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 —— 在全国各地电影院悬挂电影演员照片。这一提议迅速得到了司徒慧敏、袁文殊、夏衍等领导的同意,并于当年 4 月开始实施。
从那时起,各大中小城市的电影院和工人俱乐部仿佛一夜之间焕然一新。原本悬挂着邦达尔丘克、马列斯卡娅等苏联演员肖像的大厅里,换上了 22 位中国电影演员的大幅照片。这些照片上的演员们,或微笑、或沉思、或深情凝视,他们的形象通过这些照片,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观众心中的偶像。
观众们对这些照片的反应热烈而又真挚。在那个娱乐方式相对单一的年代,电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些电影演员的照片,就像一扇窗户,让观众们更加贴近自己喜爱的演员,感受到电影的魅力。他们会在电影院里,久久地驻足在照片前,仔细地端详着演员们的面容,回忆着他们在电影中的精彩表演。
为了满足观众对演员照片的喜爱,相关的印制和销售活动也随之展开。1963 年 6 月底,北京市美术公司派人持公函到电影局面谈,提出拟根据文化部批准的 22 个演员照片印制一套质量较好的《中国电影演员》照片,在国内发售。这一想法得到了电影局的同意。从 1963 年 9 月到 1964 年 4 月,仅仅半年时间里,北京市美术公司一家就印制了演员照片 753947 张,在全国各地销售,已售出 714638 张。这些照片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它们成为了观众们收藏和追捧的对象。
与此同时,私商从各种渠道搞来的诸如《冰山上的来客》等 “剧照 + 插曲” 的歌片也在市场上流行起来。这些歌片将电影中的精彩剧照与动人的插曲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听享受。算上各种单位和 “私商” 印制的各种版本,这些与电影相关的资料在市场上广泛传播,其数量之庞大,超乎想象。它们不仅满足了观众对电影的热爱和对演员的追捧,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影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2 大明星” 的评选标准,犹如一层神秘的面纱,虽未被明确记载,却能从入选者的经历和特点中略窥一二。
演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无疑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以赵丹为例,他自 20 世纪 30 年代便活跃于影坛,主演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多部经典影片,其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在电影界拥有极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 。又如白杨,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饰演的素芬,将一位善良、坚韧的女性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他们凭借多年的演艺积累和出色的作品,在观众心中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入选 “22 大明星” 实至名归。
各电影厂的实力和演员阵容在评选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上海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此次评选中共有 7 人入选,如赵丹、白杨、张瑞芳等,他们代表了上海电影制片厂雄厚的实力和辉煌的历史 。北京电影制片厂也不甘示弱,同样有 7 人入选,像谢添、崔嵬等,他们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分别有 4 人和 3 人入选,这些入选者不仅是各自电影厂的佼佼者,也体现了电影厂之间的平衡和竞争 。这种名额分配方式,既考虑了各电影厂的实际情况,也促进了电影行业的全面发展。
观众的喜爱程度也是评选的重要依据。祝希娟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饰演的吴琼花,形象鲜明,充满了革命激情和斗志,深受观众喜爱 。她凭借这一角色,不仅获得了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还入选了 “22 大明星” 。这充分说明了观众的认可对于演员入选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观众的喜爱是演员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评选 “22 大明星” 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 “22 大明星” 的评选中,尽管评选标准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但仍有一些优秀的演员未能入选,成为了电影史上的遗珠之憾。刘季云,这位演技精湛的演员,在《暴风骤雨》中饰演的老孙头,将一个机智、幽默的老农民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他的表演细腻入微,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然而,由于他大多饰演反派角色,如在一些电影中扮演特务等,可能在评选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反派角色的演员可能面临更多的审视和质疑,这或许是他未能入选的原因之一。
高保成在《上甘岭》中饰演的张忠发,是一位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志愿军连长 。他的表演真实感人,将志愿军战士在艰苦战斗中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高保成也因此受到观众的广泛赞誉 。但影片于 1956 年上映,到 1962 年评选 “22 大明星” 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年,影片的热度可能有所下降,这可能导致他在评选中处于不利地位 。评选时更倾向于近期有突出表现的演员,这使得高保成这样的优秀演员与 “22 大明星” 失之交臂。
郭振清在《平原游击队》中饰演的李向阳,机智勇敢,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之一 。他的表演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将李向阳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当时长影厂为了给年轻人让路,领导找他谈话让他主动退出评选 。郭振清虽心有不甘,但还是顾全大局,答应了领导的要求 。这种为了平衡名额而做出的决定,使得郭振清这位优秀的演员未能入选 “22 大明星”,实在令人惋惜 。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洪流奔腾不息,“22 大明星” 的传奇故事,也在时光的长河中逐渐走向了新的篇章。
赵丹,这位中国电影界的传奇人物,一生都在为电影事业燃烧着自己的激情。1980 年,当组织决定让他与日本艺术家合作拍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对于赵丹来说,电影就是他的生命,每一个角色都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他渴望在这部电影中,再次展现自己的演技,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就在电影即将开拍之际,赵丹突然病倒,他的身体再也无法支撑他完成这个梦想。《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一语成谶,不仅成为了赵丹未竟的事业,也成为了他与电影界告别的象征。但赵丹的艺术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观众的心中,激励着后来的电影人不断追求卓越。
王心刚,以其英俊的外表和精湛的演技,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的偶像。1981 年,他在电影《知音》中扮演蔡锷,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表演才华。在这部电影中,王心刚将蔡锷的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仿佛让观众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凭借这个角色,王心刚获得了第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这无疑是对他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此后,王心刚虽然逐渐减少了电影作品的数量,但他的影响力却丝毫未减。他的形象和作品,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永远铭刻在观众的记忆中。
秦怡,这位美丽与智慧并存的女演员,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1976 年,她被诊断出患有肠癌,但她并没有被病魔打倒。相反,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继续在电影界发光发热。在康复后的日子里,秦怡主演了《风浪》《海外赤子》等电影,她用自己的表演,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她的坚持和勇气,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也为其他演员树立了榜样。秦怡的艺术生涯,就像一部传奇,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地前行,永不放弃。
孙道临,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不仅在表演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导演和编剧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在两片中分别饰演男主角。在《雷雨》中,孙道临将周朴园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表演细腻而深刻,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在《非常大总统》中,他又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展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一生。孙道临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得到心灵的启迪。
谢添,从演员到导演,他的每一次转型都成功地展现了自己的多面才华。他导演的《甜蜜的事业》获 1981 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他本人也因此获得 1980 年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在《甜蜜的事业》中,谢添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他的导演风格独特,注重细节和情感的表达,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谢添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才华,还在于他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于蓝,这位在电影中塑造了众多经典女性形象的演员,在事业的后期,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儿童电影的创作中。她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成为首任厂长,为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于蓝深知儿童电影对于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她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儿童电影,让孩子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在她的努力下,儿童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成为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祝希娟,凭借《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一角而声名鹊起。之后,她兼任深圳电视台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转战电视剧创作领域。在电视剧的舞台上,祝希娟继续发挥着自己的表演才华,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她的表演风格大气磅礴,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深受观众喜爱。祝希娟的转型,不仅为自己的演艺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电视剧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2 年 5 月 8 日,电影《飞越老人院》公映,84 岁的田华 “特别出演”,再次登上大银幕。在这部电影中,田华饰演的角色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乐观的精神,她用自己的表演,展现了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尽管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她的演技依然精湛,她的精神依然矍铄。田华的出演,让观众看到了她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她作为一名演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然而,时光无情,岁月如流。2012 年 6 月 26 日,陈强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 94 岁。他在电影中塑造的那些经典反派角色,如《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强的表演风格独特,他能够将反派角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弱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既痛恨又同情。他的离世,让电影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演员,也让观众失去了一位熟悉的面孔。
6 月 28 日,张瑞芳在上海去世,享年 95 岁。她在《李双双》中饰演的李双双,性格直爽、热情善良,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张瑞芳的表演自然真实,她能够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现出来,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她的离世,让人们对那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电影时代更加怀念,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至此,“22 大明星” 仅余其半:于洋、于蓝、谢芳、秦怡、王丹凤、祝希娟、庞学勤、金迪、王心刚、田华、王晓棠。他们就像电影长河中的璀璨星辰,虽然光芒逐渐减弱,但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他们的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他们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电影的过去和现在,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来源:回味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