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2日,光伏代表性企业之一的晶澳科技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净亏损25.8亿元。表面看,这是市场严峻形势的直接体现。但是,看财报不应该只看干巴巴的盈亏数据,更要关注背后的变化趋势。
文 / 三生
来源 / 节点财经
任何行业都会有低谷,扩张、收缩往往交替出现。而当残酷的洗牌阶段到来时,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往往不是扩张期的摊子有多大,而是收缩期的韧性有多强。
2025年已经过半,低谷期的光伏产业也必须交出成绩单了。
8月22日,光伏代表性企业之一的晶澳科技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净亏损25.8亿元。表面看,这是市场严峻形势的直接体现。但是,看财报不应该只看干巴巴的盈亏数据,更要关注背后的变化趋势。
在《节点财经》看来,晶澳科技的这份财报,看似“亏损”实则“暗藏转机”。比如,相较于第一季度,公司第二季度亏损幅度显著收窄,环比减亏超过40%,毛利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现金流持续回升。与其说晶澳科技交了一份亏损财报,不如说是提供了一份典型的“周期底部样本”。
那么,晶澳科技的“这份样本”到底说了什么?在表面的亏损阵痛之下,内里的关键转折点又在哪里?值得更深入的分析。
01 年中报发布,挺过“压力测试”?
还是先回到晶澳科技这份年中报本身,整体数据上,可以说公司经历了一场教科书级的“压力测试”。但是,如果分季度数据来看,却也已经有了向好的趋势。
作为全球少数实现了硅片、电池、组件全链条自主生产的企业,晶澳科技的垂直一体化布局,目前显现出了较强的协同降本优势,这在其费用控制能力上得到了全面展现。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销售期间费用率分别仅为6.59%和7.84%,已处行业领先水平。特别是进入市场环境最为恶劣的2025年第二季度,这一数据被进一步压缩至5.23%,环比下降2.61个百分点。
在行业低谷期,还能做到这种极致的“节流”,不可能单纯靠节衣缩食。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成果。这背后,是长年累月精细化管理能力的沉淀,以及运营环节成本效益的反复考量。
财务数据之外,现金流更能体现企业的健康状况。尤其是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充沛的现金周转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线。
财报显示,晶澳科技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已连续三个季度改善,截至2025年半年度,该数据超过45亿元。需要强调的是,晶澳已经连续15年保持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在周期性波动剧烈的光伏行业中,这一点非常罕见。其意味着公司在资金管理上相当高效,有效控制了成本与支出,为应对行业波动储备了充足的“弹药”。
这一点体现在公司的现金储备上。截至2025年半年度末,晶澳账上的货币资金高达260.75亿元。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笔高达260亿的“资金安全垫”,是公司从容地应对行业困境的底气,更表示其有能力在市场回暖时率先“跳起来”,成为周期反转的赢家。
02 “漠蓝”发布,以技术破局新价值?
当然,想要率先“跳起来”不能只靠底子厚,还要看动力足。而对于晶澳科技来说,持续的技术创新就是动力。
面对全行业的低价竞争泥潭,晶澳正通过开辟新的细分赛道,以技术溢价重塑价值锚点。其中的代表,就是其在8月20日发布的全新“漠蓝”专业组件。
沙戈荒地区占中国国土近27%,占全球陆地面积约25%,是未来光伏装机的增量市场。但是,这里的环境也极其严酷:小粒径积灰影响透光率,大粒径沙砾磨损组件膜层,强风高载荷引发隐裂,极端高温则削弱发电能力并加速材料老化。
“漠蓝”的诞生,就是源于晶澳对沙戈荒(沙漠、戈壁、荒漠)这一特殊应用场景的深刻洞察,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效益提升的“所见即所得”。比如,在耐候和耐磨性上,其各项可靠性指标至少提升32%,寿命延长3-5年;同时膜层硬度提升,在强沙尘环境下功率损失减少14%。
在《节点财经》看来,“漠蓝”的推出就是晶澳科技技术战略的一个缩影。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标志着光伏市场正从“低价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而晶澳早已提前布局。
从2014年全球首家量产PERC组件,到如今n型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3%,稳居全球领先水平,晶澳始终将技术引领作为品牌建设的基础。也正是通过差异化产品,晶澳成功跳出了同质化竞争的红海,在细分市场建立了强大的技术壁垒和品牌护城河。
03 出海谋划新战场
在科技出海的潮流中,晶澳科技宏大的全球化战略,也为自身展开了广阔的战场。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晶澳的出海之路不是简单的产品销售,而是经历了一场从最初的“产品出海”,到“产能出海”,再到如今“全球化服务全球化”的演变和进化。
中国光伏产业的早期,面临着“三头在外”的局面,即原料、设备、市场均依赖海外。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晶澳科技等企业开始加快海外产能布局。2015年,晶澳首个海外制造厂——马来西亚槟城电池厂顺利开业;2016年,越南1.5GW硅片工厂正式动工。这些布局使晶澳能够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更贴近终端市场。
当然,真正的全球化远非投资建厂这么简单。比如在越南,晶澳科技曾因当地政府和环评专家对光伏产业不了解而导致项目延误数月;在马来西亚,他们必须学会在一个工厂里协调来自印度、尼泊尔、印尼等多个国家、拥有不同语言和宗教信仰的员工。
也正是这样的历程,晶澳科技锻炼出了一支具备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的国际化团队,积累了全球化运营的宝贵经验。
所以,如今晶澳的全球化战略已经升级,其旨在通过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面本土化,深度融入全球市场。
在生产端,除了东南亚的垂直一体化基地,晶澳还在美国建设了2GW组件基地,并计划在阿曼投资建设6GW电池和3GW组件项目,以增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在销售与服务端,公司在海外设立了13个销售公司,网络遍布178个国家和地区,并正在将单纯的销售公司升级为具备技术、财务、法务等综合职能的区域运营中心。
综合来看,晶澳科技2025年半年报就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这家光伏企业在行业历史性低谷中的多重面相。其凭借极致的费用控制、稳健的现金流、领先的技术产品与深远的全球化布局,在行业底部展现出超预期的韧性。
在当前光伏产业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晶澳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为整个产业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样本。
*题图由AI生成
来源:节点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