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时间过得真快,今日8月23日,不仅迎来了农历七月,我们也正式进入了“处暑节气”。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这天太阳会到达黄经150度,北斗七星的勺柄也会指向地支“戌”位,自然界进入了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处
导读:今日处暑,老人说最怕“处暑一日雨”,处暑下雨有啥预兆?早了解。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时间过得真快,今日8月23日,不仅迎来了农历七月,我们也正式进入了“处暑节气”。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这天太阳会到达黄经150度,北斗七星的勺柄也会指向地支“戌”位,自然界进入了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处暑谐音“出暑”,标志着暑气减退,虽说白天仍可能炎热,但早晚温差加大,整体气温呈下降趋势。
老话说“处暑好栽姜,不怕风雨狂”,进入处暑节气,也来到种植生姜的关键时期。因为生姜喜温暖湿润,忌高温酷暑。进入处暑节气,昼夜温差加大,白天温暖但不灼热,夜间凉爽,土壤温度可以稳定在20至25℃,利于生姜根茎膨大和养分积累。并且,处暑后偶有风雨,而适度风雨可锻炼生姜植株,使其茎秆粗壮、叶片厚实,提高抗倒伏和抗病能力。一般来说,从处暑到霜降约60至70天,生姜可以完成根茎膨大期,此时气温逐渐降低,有利于养分向根茎转移,从而提高最终产量。
古人把处暑节气分为三候,即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处暑后老鹰感知到秋气中的肃杀之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以便为冬季储存食物。古人发现,老鹰捕食后常将猎物整齐排列,如同祭祀一般,故称“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进入处暑中期,昼夜温差不断加大,清晨的凉意逐渐取代了夏日的闷热,草木开始褪去绿意,叶片泛黄、卷曲,甚至飘落,这是因为树木因水分蒸发加快而提前进入凋零期,这意味着农作物也进入了最后的生长期。
三候“禾乃登”,这里的 “禾”指黍、稷、稻、粱等谷物,“登”即成熟。此时南方中稻进入灌浆期,北方玉米、大豆等作物籽粒饱满,所谓“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描,处暑时节,昼暖夜凉的气候条件利于作物光合产物积累,农民需抢抓时机收割、晾晒,避免“秋雨连绵烂谷场”的损失。
今年的处暑节气不一般,是一个“晚上处暑”。今年处暑交节的具体时间为8月23日04时33分35秒,农历七月初一。很明显,这是夜晚的时间(18点至6点),因此,今年属于“晚上处暑”。
老话说“白天处暑热连绵,晚上处暑秋早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处暑交节的具体时间在白天(6点至18点之间),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1着接下来的天气依旧会比较炎热,说明“秋老虎”天气持续的时间比较久;相反,如果处暑交节的具体时间在晚上(18点至6点之间),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秋天很快就能凉爽,人们早早就能感受的秋天的气息。但农谚有着地域性、时效性,因此,今年秋天到底凉快的是早还是晚,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古代没有先进的天气预报,古人就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很多观察天气的经验,就以此经验来推测之后的天气走向,以便更好的进行农耕事宜,关于处暑农村有一句老话说:最怕“处暑一日雨”,处暑下雨有啥预兆?我们来看看农谚咋说的,建议早了解。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处暑交节当天下起了一整日的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秋天的降雨天气就会较多,甚至会迎来持续的降雨天气、
处暑后,农作物进入秋收前的关键生长期,适当的雨水能够帮助农作物更好的生长,但如果遇上了持续的降雨天气,那么就会出现“弊大于利”的情况。首先,处暑时,玉米、水稻等作物会进入灌浆期,此时需要充足的光照促进淀粉的积累,而持续降雨则会导致光照不足,千粒重下降,籽粒空瘪率上升,直接影响秋收的产量。例如,北方玉米灌浆期遇持续降雨,每增加50毫米降水,单产可能下降8%-12%。
其次,在持续的降雨天气中,土壤中的水分就会饱和,从而导致空气被挤出,那么农作物的根系就无法进行有氧呼吸,最终产生有害物质,根系也会腐烂,俗称“沤根”。雨水浸泡的土壤也会变得更为松软,会使农作物茎秆支撑力减弱,此时如果再遇上大风天气,那么农作物很容易出现倒伏的情况,农作物倒伏后,茎秆折断或籽粒接触地面,很容易发生霉变,从而影响最终的产量。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处暑交节这天下起了很大的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秋天很快就会寒冷,甚至连耐寒耐冻的老牛都无法忍受。当然,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只为突出秋季的寒冷程度。
无论是对于人们还是对于农作物,对温度的感知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秋季本身是一个凉爽的季节,如果过早的寒冷,那么人们不仅容易受冻着凉,农作物的生长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低温环境会削弱农作物的生理活性,导致生育期延迟。如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遇秋寒早霜,那么花粉活性就会下降,授粉效率也会降低,结实率随之减少。如果秋寒持续,农作物就无法在生长的季节内正常成熟,最终被迫减产。
除此之外,初霜冻会导致气温骤降至0℃以下,农作物细胞间隙的水分就会结冰,冰晶吸收细胞自由水膨胀,造成细胞脱水、胶体凝固和机械损伤。例如,玉米叶片受冻后枯黄,光合作用受阻,灌浆缓慢导致粒重下降。如果气温降至-3℃,穗颈受冻就会枯萎,养分传输也会中断,导致大幅减产。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处暑交节当天是降雨的天气情况,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农田会受到害虫的影响,从而影响秋收作物的正常生长。
处暑后白天的天气仍旧较热,此时如果遇上较多的降雨天气,那么就会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这种环境为害虫的繁殖提供了“温床”。秋季害虫如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会以幼虫的形式大量取食农作物叶片、茎秆、花蕾及果实。从而导致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养分积累受阻。并且,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害虫在取食过程中会传播植物病毒,从而导致农田出现大面积的病虫害。这种情况下,农民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治理病虫害,可谓是忙上加忙。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处暑交节当天是晴空万里的天气,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晴天较多,这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秋收时粮食会多到没有地方存放。
处暑后的晴天多,意味着光照时间长、强度高,农作物的叶片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更多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干物质。例如,水稻灌浆期需要充足光照以增加千粒重,晴天多可使籽粒饱满度提高10%-15%,为秋收高产打下结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处暑后晴天多,白天的温度就会较高,这样的环境能够满足农作物后期生长对积温的需求,避免因积温不足导致的籽粒不饱满问题。况且,晴天多时,夜间云层就会较少,散热也会更快,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这种环境能抑制农作物夜间的呼吸作用,减少养分的消耗,使更多光合产物转运至籽粒或果实中,像昼夜温差每增加1℃,水稻的千粒重可提高0.5-1克。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处暑交节这天是晴天,并且太阳光也很充足,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冬天会迎来较多的降雪天气,这对农作物的越冬有很多的益处。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雪对于农作物来说就是一件天然的“棉袄”,因为雪的导热性差,覆盖在土壤表面可形成隔热层,阻挡外界冷空气直接侵入。当气温降至-10℃时,5厘米厚的积雪可使0-20厘米的土层温度维持在0℃左右,避免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根系受冻。并且,雪融化时,水分渗透会打破土壤板结层,形成更多裂隙和孔隙,不仅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还能为来年春季作物的播种和出苗提供充足的水分。
综上所述,老人说“最怕处暑一日雨”,这是因为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如果处暑当天下起了雨,那么预示着秋季会迎来持续的降雨天气,还预示着秋季会过早的寒冷,农作物的生长不仅会受到影响,农民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治理病虫害,让接下来的秋收更为繁忙。
今日处暑,我这里晴空万里,您那里天气如何?欢迎留言。
来源:巴哥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