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不仅是央视广告常客,还靠洗衣液、洗手液打遍天下。2020年登陆港交所,更是顶着千亿市值光环,风光无限。
图源:网络
它不仅是央视广告常客,还靠洗衣液、洗手液打遍天下。2020年登陆港交所,更是顶着千亿市值光环,风光无限。
然而时间一晃五年,蓝月亮的股价市值“缩水七成”,从高点的914亿跌至200亿港元上下。
图源:新浪财经
8月21日,蓝月亮公布其2025年中报,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30.37亿港元,同比下滑3.01%;净亏损4.35亿港元,虽比去年同期收窄三分之一,但依然亏损。
图源:蓝月亮2025年中报
这家“洗衣液一哥”品牌,似乎正陷入一场增长与盈利的拉扯战:消费者还在用,广告还在铺,但公司账本依然“漂不白”。
图源:小红书
从“国民衣物洗护第一品牌”到如今的亏损循环,蓝月亮身上,折射的是中国快消行业的竞争残酷,也带来一个问题:“洗衣液一哥”能否顺利完成品牌的“二次进化”?
毕竟资本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
从高光上市到“又亏了”
增收不增利的魔咒
图源:港交所
然而,上市没多久就遇到挑战。
2021年上半年,蓝月亮居然亏损了,当时投资者还安慰自己:“没关系嘛,下半年能回血就行。”结果全年果然扭亏,净赚8.29亿元。
于是大家发现了一个规律——它总是上半年透支体力,下半年一招回血。
图源:青眼
但这个“上半年亏、下半年补”的剧本,演到2024年彻底崩盘:全年亏损6.93亿元。
投资者这下笑不出来了,信心也随之打了折扣,开始意识到大事不妙。
图源:Wind
更扎心的是,亏钱的方式相当“豪横”。2024年蓝月亮营收85.56亿港元,同比增长16.8%,听起来还挺不错。
图源:蓝月亮2024年年报
但仔细一看支出:销售和分销费用高达50.49亿港元,同比暴涨55.6%,占营收比例的59%。换句话说,挣一块钱要花掉六毛在营销上。
财报里还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2024年研发费用只有0.44亿港元,同比还下降了两位数。
图源:蓝月亮2024年年报
对比之下,营销投入一年能上几十亿,研发却不到半个亿,消费者纷纷质疑蓝月亮的产品都是炒旧饭。
到了2025年上半年,蓝月亮似乎也意识到不能再这么烧钱,开始念起“降本增效”的咒语。
销售和分销开支确实降了13.2%,来到19.10亿港元,但占营收比例仍然高达62.9%。这就像减肥的人,体重从200斤掉到195斤在说:“我真的瘦了!”——没错是瘦了,但减的力度还不够。虽然钱省了一点,但营销依旧是最大头。
图源:蓝月亮2025年中报
渠道方面,线上收入20.68亿港元,同比下滑8.9%;线下分销商却逆势增长15%,贡献8.37亿港元。说明公司正试图从“烧钱买流量”转向“渠道下沉”,但能不能靠线下扭转大盘,仍需静候。
图源:蓝月亮2025年中报
不过,渠道重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线下市场强敌环伺,立白、汰渍等品牌在超市货架上同样占据有利位置。
图源:小红书
蓝月亮要想重新抢占优势,需要的不仅是渠道拓展,还有价格和产品力的配合。
图源:抖音
蓝月亮的财务困境不是“卖不动”,而是陷入了“越卖越亏”的尴尬局面——营收在涨,但利润在掉。
知识营销“梗”多
翻车倒是挺快
央视中秋晚会连续12年独家冠名,堪称“家家户户的月亮”,谁家客厅没见过它的logo?
那时候,蓝月亮就是“国民洗衣液”的代名词。
图源:蓝月亮公众号
图源:网络
不过近两年,蓝月亮的广告更频繁出现在电梯、社交平台上,甚至尝试了“知识营销”:拍微短剧、办“洗衣大师训练班”,希望让用户在轻松的场景中接受“浓缩洗衣液”的新理念,力求在科普与娱乐间找到平衡。
图源:蓝月亮公众号
这种模式确实新鲜,也符合年轻用户的媒介习惯。
问题是,知识营销要火,靠的不是“今天拍一条,下周就爆款”,而是持续输出和精准拿捏。稍有偏差,就可能从“知识点”变成“笑话梗”。创意一旦踩偏,就成了“负面教材”。
图源:抖音
2024 年母亲节,蓝月亮在电梯海报中打出“妈妈,您先用”,配合女性照顾家庭、职场奋斗的画面。结果引发网友批评:“母亲节还要妈妈洗衣服?”、“太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图源:小红书
蓝月亮虽第一时间下架并致歉,但此事折射出其在广告创意与用户情绪之间的“偏差”。在消费升级的时代,品牌传播如果踩到性别议题雷区,往往引发更大舆论反弹。
有消费者甚至翻出蓝月亮过去的“粉红税”争议——同款洗衣液,粉色女士版比蓝色男士版贵10块。
图源:小红书
虽然企业解释为配方不同,但消费者的印象已经形成:品牌是否在变相收割女性?
再看去年618的那场直播,找来“广东夫妇”,卖出1.2亿货,但投流+送iPhone的成本高到离谱,搞不好净利润比主播还低。
图源:抖音
营销是放大器,好的创意能加分,踩雷就容易“翻车”。在这个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时代,一句文案就可能毁掉一场好意图的活动。
产品与质量
至尊浓缩液的两难
看蓝月亮的财报,最显眼的数字是:衣物清洁护理产品营收仍占比87%以上。单一品类的依赖,意味着一旦主力产品出现争议,整个业绩都要跟着“晃”。
图源:蓝月亮2025年中报
更棘手的是,洗衣凝珠这几年风头正劲。
数据显示,2020到2024年,洗衣凝珠国内市场规模从14.07亿飙升到69.85亿,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9.28%,简直比基金经理的宣传册还好看。
图源:民生证券
立白、奥妙纷纷加码,把凝珠当成“未来之星”来押宝。
反观蓝月亮,依旧死守洗衣液主阵地,凝珠这块迟迟没下场,错过了不少红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未来的市场风险。
图源:小红书
可产品才是快消品的根本。
意识到这一点的蓝月亮,只能把“至尊浓缩+”系列捧成了亲儿子。官方卖点很硬核:活性物含量是国标的3倍,主打“入水即溶、无残留”。
图源:小红书
其定位是改变中国人的洗衣习惯,从“洗衣粉到洗衣液”,再升级到“浓缩洗衣液”。
在 2024 年抖音 618 超级品牌日,至尊套组 GMV 超过 2.1 亿,说明市场对其有一定接受度。
但问题在于,中国消费者对日化品的价格敏感度很高。根据《2024 年织物洗护品类市场概况》数据,46.5% 的消费者购买时首要考虑价格。
图源:2024 年织物洗护品类市场概况
说白了,消费者认为能洗干净就行,谁在乎你是“至尊”还是“凡人”?
于是乎,至尊系列虽品质高,但价格远超普通款,导致销量在天猫、京东平台上并不亮眼。
图源:京东
蓝月亮要走高端化,但大盘依赖的是平价款。可高端卖不动,平价赚不到,这就让它陷入了“想赚多点,但钱包总鼓不起来”的局面。
从信任到挑剔
光环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蓝月亮作为老牌国货,仍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但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消费者态度的微妙变化。
2024 年 9 月,《1818 黄金眼》报道,一位消费者新买的裙子用蓝月亮洗后褪色。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吐槽“蓝月亮褪色”“烧衣服”。
图源:微博
还有人质疑其“亮白增艳”系列添加荧光剂过多。
图源:小红书
虽然并不能以个例代表全部产品质量,但这种舆论一旦发酵,就会影响品牌口碑。
在小红书和抖音的评论区,能看到一种很典型的矛盾:一边是消费者对蓝月亮清洁力的认可,另一边却是“越来越贵”“促销套路太多”的抱怨。
有网友直言:“蓝月亮是好,但真不便宜。我现在都买超市活动的立白,才是真性价比之神。”
图源:小红书
这句话背后,正好点出了当下消费逻辑的变化——在经济压力面前,“好不好”要先给“值不值”让道。
当然,蓝月亮依然有自己的优势。
比如洗手液,在疫情之后培养出大批粉丝。“用了十几年,洗得干净,习惯了”,这是不少家庭的真实态度。对这部分人来说,换品牌的成本比洗衣液本身还高。
图源:蓝月亮
但话说回来,快消品的忠诚度从来都不牢固。
洗衣液这种技术门槛低的品类,新品牌只要价格实惠、包装好看、再配上几场声势浩大的抖音直播,就能立刻抢走一块蛋糕。
图源:小红书
比如“绽家”“蔬果园”,短短几年就凭借直播渠道冲出重围,GMV动辄破5000万。
图源:青眼
数据也在说明问题。蓝月亮在国内洗衣液市场的份额,从2019年的24.4%一路下降到2024年的18%左右。虽然衣物护理的整体份额从8.8%升到了11.2%,看似稳中有进,但立白科技集团、宝洁集团等对手紧盯不放,差距已经缩到肉眼可见的程度。
图源:前瞻经济学人
消费者对蓝月亮的态度,已经从“非它不可”转向“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蓝月亮要想稳住老大地位,光靠“烧钱换销量”显然不可持续。未来能不能从“拼流量”转向“拼盈利”,才是真正决定它还能不能保持光环的关键。
写在最后
蓝月亮的故事,是一个中国快消品牌的缩影:从广告轰炸到市占率第一,从资本追捧到市值缩水,再到如今的亏损迷局。
它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难以回避的问题。
图源:蓝月亮
蓝月亮不是第一的位置没了,而是“第一”这顶帽子越来越沉。
营销投入多,利润却掉头向下;产品想升级,市场更看重价格;广告有创意,争议却传播得更快。
图源:小红书
现在它既像个努力考研的学生(拼命花钱买资料),又像个老牌巨星(总想靠情怀守住流量),但真正要做的,还是补上研发的短板,减少对单一赛道的依赖,让品牌“洗”得更干净一些。
蓝月亮的下半场,既需要继续讲好“科学洗涤”的故事,也需要拿出让消费者买账的好产品。
至于能否重回巅峰,恐怕要靠时间来给答案。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