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学还“香”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5 17:11 2

摘要:“说是研学,实则是在传统旅行团行程里每天增加1小时的写生环节。”近日,青岛市民李少娜与爱人带孩子结束张家界研学游行程后,向记者吐槽起这段体验,“这研学游就是‘一锤子买卖’。住得差、吃得差、处处排队,一家四口四天小两万不知道花哪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是研学,实则是在传统旅行团行程里每天增加1小时的写生环节。”近日,青岛市民李少娜与爱人带孩子结束张家界研学游行程后,向记者吐槽起这段体验,“这研学游就是‘一锤子买卖’。住得差、吃得差、处处排队,一家四口四天小两万不知道花哪去了。”

北京研学游行业从业者张琳也向记者透露,今年整个研学行业行情较为“萧条”,“部分同行的报名人数较去年减少了约30%,甚至一些热门景区的票也不难抢了。”

李少娜与张琳的表述,分别从消费者与从业者两个视角,折射出当下暑期研学市场的变化:曾几何时,暑期研学市场非常火爆,各大机构推出的研学产品琳琅满目,家长报名热情高涨;但今年暑期,研学市场似乎“降温”了。为何曾经的“香饽饽”突然不“香”了?市场遇冷背后藏着哪些痛点?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价格狂飙,是“成长刚需”还是“焦虑溢价”

“教育不能省!”“别人家孩子都去,我家孩子不去就掉队了。”面对研学游,不少家长都这么想。

在某旅游平台搜索“研学游”,北京、西安等热门城市的产品价格普遍在4000-10000元区间,部分“海外名校研学营”报价高达2-3万元以上。记者对比发现,同类线路的研学产品价格比普通旅游团高出2-3倍,溢价部分被包装成“导师费”“北大学生面对面”“课程研发费”等名目。

“部分包装成研学的团队,其实是传统旅行线路标品稍作改动,像所谓的清北学霸伴学,互动频次有待提高,孩子的接受度也不得而知。”张琳透露。北京作为暑期研学热门城市,研学团收费不低:“暑假一个孩子来北京参团的钱,几乎够一大一小寒假亲子游北京了。”她算了笔账:普通4天3晚旅行团费用多在1500-2500元,研学团一般在3500元左右;若含科技体验、名企参观等特色内容,费用甚至能高达8000元左右。

《2025中国亲子研学旅行报告》显示,76%的家长认为研学“能开阔视野”,但仅43%对课程质量表示满意,28%则直言“性价比低”。“当前市场上部分研学游价格虚高。像机器人教育这类项目式研学营,配备的可能只是导游,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各种因素叠加,导致研学游陷入‘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困境。”青岛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兴华指出。

“送孩子去杭州参加研学游前,我原本觉得花五六千能让孩子边玩边学、开阔视野,是个很‘香’的选择。可孩子回来后,只记得住过的酒店、吃过的东西,还有穿着统一马甲拍照的场景。”淄博家长吕萌坦言,“有了这次经历,我再也不想花‘冤枉钱’了,一趟研学游的费用,够孩子一个学期的‘小饭桌’钱。以后我打算自己带孩子出门,既省钱又放心。”

货不对板,家长对研学游逐渐祛魅

“宣传页写着‘中科院研究员亲自授课’,到了现场发现是播放科普视频;承诺的‘地质科考实践’,实际就是在景区拍拍照。”吕萌展示的研学合同上,“精品小班”“专属教材”等条款模糊不清,维权时被机构以“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搪塞。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并指出“游”是形式、“学”是实质。中国自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研学游的本意,正是让学生在旅途中增长知识、提升本领。但济南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专业副教授谷瑞丽表示,如今不少研学游已偏离初衷:不少机构仅打着研学的幌子,实际就是普通旅行团。“货不对板”的另一表现是,研学游的主体成了导游,而非本应是核心的学生。

很多研学游项目以参观为主,缺乏深度体验和动手实践。学生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既缺少沉浸式体验,也缺少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是跟着导游的脚步走而已。王兴华表示:“组织有效的研学旅行,需要培养相应的专业师资力量,并进行系统的课程规划。”

研学游产业链上游为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名校校园等资源供给方,中游则是链接资源方与消费者的运营环节,多为传统旅行社转型的研学公司、教育机构衍生的研学部门、新兴的纯研学创业公司,下游则为各类销售渠道。资源方与运营方的短期合作模式、运营方与渠道端的利益绑定、资本逐利导致的过度商业化,共同将研学活动推向“价格虚高、内容空心”的困境。

“这次张家界研学游‘翻车’,核心原因就是‘层层转包’。我们当初通过孩子的美术班报了名,可到了张家界,实际服务方变成了当地的研学外包机构。大概率经过层层抽成,行程质量被压缩了,不仅完全没有‘研学’的实质,旅游体验也一塌糊涂。”李少娜说。

让研学回归教育本质

“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旅游,它是在课外时间、社会场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第三课堂。”谷瑞丽说,研学需要有明确的课程教育目标,也要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还要明确学生是研学的主体,要在“做中学”。

在研学游的市场上,有些筹备数月,久久达不到成团人数;有些却因亮点纷呈,保持了较高的热度。在青海,孩子们以闯关形式在游戏中了解盘绣、则柔舞等民俗,感悟传统文化;在贵州,依托“中国天眼”的特色天文小镇,青少年可以解锁“星际穿越”的新奇体验;在广东中山,体验农耕生活的“一日营”每周增加到4期,依旧供不应求……

现任研学从业者的张琳,曾担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书部编辑。她凭借自身在内容创作上的优势,推出“颐和园里的作文课”“天坛里的物理与数学”等贴合中小学课程、寓教于乐的研学项目。“目前这类课程依旧很受欢迎,”张琳介绍,“像在颐和园,我们会结合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里的《颐和园》,一边讲解景点知识,一边传授写作技巧,过程中还会让孩子续写颐和园游记。”

有人会质疑,研学旅行给孩子布置任务,他还能玩得快乐吗?

研学不等同于游玩。实际上,学生很喜欢探究性学习。谷瑞丽表示,“不管是第几课堂,只要是探究式学习,学生都会很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学,就像让他去探险、探宝,激发了好奇心、有新鲜感,就能收获成就感、愉悦感。”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来源:石泉检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