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虚!中国抗战老兵金色手印和沉眠南海钢铁舰双重证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5 17:05 2

摘要:编者按上溯10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作为赴欧洲赠送中国抗战老兵手印访问团团长,带着东方战场老兵的手印赴法国,在巴黎《欧洲时报》文化中心向友人展开拓满褶皱的金手印,有人告诉我英国“威尔士亲王号”因在东方战场反击侵略者沉没南海的消息。最近,老军观看到

编者按 上溯10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作为赴欧洲赠送中国抗战老兵手印访问团团长,带着东方战场老兵的手印赴法国,在巴黎《欧洲时报》文化中心向友人展开拓满褶皱的金手印,有人告诉我英国“威尔士亲王号”因在东方战场反击侵略者沉没南海的消息。最近,老军观看到在南海发现“威尔士亲王号”残骸的考古最新成果,让我恰如听到跨越时空的回响,再一次形成战后双证的“共同记忆”(文章5,000余字,建议收听)!

作者(前左)将中国抗战老兵手印送往巴黎

第一章:百年荣光下的暗线

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在法国巴黎的《欧洲时报》和国内的《中华儿女》有个策划,主题是防止历史的虚无和健忘,组织一次收集东方战场,特别是中国抗战老兵手印的活动,让这些手印展示在“两岸三地”,最后在法国的诺曼底盟军登点的海岸收官。我没想到这个任务最后落到关注二战历史的我,也没想到该活动让我成为把中国抗战老兵送到欧洲的第一人。

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我是站在法国的奥哈马海滩的微风中,得知“威尔士亲王”号消息的,它的舰坞就在我对面云层背后的朴茨茅斯港。在英国皇家海军谱系里,“威尔士亲王”战列舰的名字浸着三百年传奇。1765年,初代舰闯过美国独立战争硝烟,见证约克镇投降;1794年二代舰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撕开法西舰队防线,为“日不落帝国”铸下海上霸权;1819年三代舰以120门火炮的威势,成为威廉四世的旗舰,将皇家海军的旗帜插遍地中海,当然也写一下过列强“炮舰政策”的侵略史。

1941年服役的乔治五世级“威尔士亲王号”,开始集时代荣光于一身,它当时已参与反法西斯阵营。这一艘战列舰4万吨舰体如移动堡垒,10门14英寸主炮能将721公斤炮弹射向22公里外,30节航速让它在大洋上如猎豹般机动,两架舰载机像鹰眼般巡视海面。其吨位、航速和火力让人对西方工业化的成果震惊。这个如同今日航母的神盾,1月19日在朴茨茅斯港的服役仪式上,国王乔治六世的手轻轻抚过舰舷映得满港生辉。

当年的海上巨无霸“威尔士亲王号”

5月,“威尔士亲王”蜡像崭新的汽笛,首战便迎击德国王牌战列舰“俾斯麦号”。炮弹在舰体炸开时,舰长座驾被击穿,碎片擦着水兵的头皮飞过,侥幸逃生的炮手后来回忆:“那时候就觉得,这船的运气像悬在刀尖上。”可它终究挺了过来,还精准命中“俾斯麦号”燃料舱,为后续英国舰队击沉敌舰奠定先声。

这一年8月,它化身“和平使者”,护送丘吉尔秘密远航纽芬兰,就在甲板上签署了《大西洋宪章》,丘吉尔与罗斯福的手紧紧相握,阳光恰好落在主炮炮管上,镀上一层金辉。那时谁也想不到,这是它最后一次沐浴和平,更想不到80年后,东方战场老兵的手印与它的残骸,会共同印证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反法西斯抗争。

第二章:迷雾远航的死亡伏笔

1941年12月8日凌晨,新加坡海军基地的浓雾浓得能攥出水来。“威尔士亲王号”带着正义的使命出征太平洋。它巨大的螺旋桨搅动海水,发出低沉的轰鸣,像一头预感到危险的巨兽。舰长约翰·利奇站在舰桥,指尖反复划过海图上“哥打巴鲁”的红圈——日军登陆点。他第三次向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中将申请空中掩护,得到的回复仍斩钉截铁:“驻马来亚的‘飓风’战斗机要守机场,你的装甲就是最好的盾。”

当年最先进的舰船利炮

利奇望向甲板,水兵们的身影在雾中若隐若现:有人对着家乡的方向默默祈祷,老兵威尔逊在高射炮旁反复擦拭炮弹,年轻的史密斯把妻子的照片贴在舱壁——就是这个士兵,最后铁证了这艘战列舰的存在。利奇是一名职业军人,熟悉的舰上生活让他忽然想起5月围堵“俾斯麦”时的场景,那时尚有“乔治五世号”并肩作战,而现在四艘驱逐舰像脆弱的萤火,环绕着这艘孤立无援的巨舰,让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长官,雷达发现不明信号!”通讯兵的声音突然刺破寂静。利奇猛地抓起望远镜,雾色里只有无边的漆黑。他不知道,200海里外,日军第22航空队的侦察机已穿透云层,镜头里“威尔士亲王号”的舰影,正被标注为“猎杀目标一号”。而此时的东方战场,中国军民正浴血阻击日军,第三次长沙会战已打响,滇缅公路上的运输队冒着炮火运送物资——东西方的战场,早已在同一片反法西斯旗帜下,连成命运与共的整体。利奇下达了迎敌的命令,他习惯的摸了摸口袋里的全家福,女儿稚嫩的笑脸在脑海中闪过,一切都如海水般漫上心头。

第三章:天袭惊魂的三小时

12月10日清晨7时15分,瞭望员的尖叫突然划破海面的平静:“右舷10点钟方向!敌机群!数量不明!”利奇猛地抬头,晨光中,27架日军鱼雷机正贴着浪尖快速突进,机翼上的太阳旗像淬了毒的匕首,在海风里猎猎作响。“全体战斗岗位!高射炮自由射击!”他的声音透过广播传遍全舰,曾经在围堵“俾斯麦”时立下战功的高射炮,此刻如困兽般嘶吼起来,炮弹出膛的火光在晨雾中连成一片,像一道道的闪电。

一架鱼雷机被密集的弹雨击中,左翼冒起黑烟,拖着长长的火尾坠入海中,激起巨大的水花。可其余的敌机仍像蝗虫般扑来,它们贴着海面低空飞行,试图避开战列舰的防空火力网。“左满舵!快!”利奇紧盯着海面,8条白色的鱼雷航迹正像毒蛇般朝舰体袭来。“威尔士亲王号”庞大的舰体开始剧烈转向,甲板上的水兵们紧紧抓住栏杆,有人没抓稳,摔在甲板上立刻爬起来继续战斗。

“威尔士亲王号”官兵开始弃舰

就在舰体即将避开最后一条鱼雷航迹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从左舷传来——一枚鱼雷精准命中了舰体中部的水下装甲,海水像挣脱牢笼的巨兽,瞬间撕裂舱壁,疯狂涌入三号锅炉房。“报告舰长!左舷三号锅炉房进水!蒸汽压力骤降!航速只剩25节!”损管队长的声音带着哭腔,透过通讯器传来。利奇的脸颊被飞溅的金属碎片划伤,鲜血顺着下颌滴在海图上,晕开一小片暗红。

他咬着牙下令:“关闭水密门!全力排水!”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天空——第二波18架日军轰炸机已从高空俯冲而下,炸弹带着尖锐的哨声,像暴雨般砸向海面。“轰隆!”一枚500公斤炸弹直接命中舰桥后方的甲板,火焰瞬间窜起3米高,吞噬了附近的高射炮位。利奇亲眼看到,21岁的史密斯刚把炮弹填入炮膛,就被火海吞没,最终被浓烟彻底裹住,没了踪影。

甲板上的电缆断裂后冒着火花,像一条条垂死挣扎的毒蛇,海水从破损处不断涌入,舰体开始缓慢左倾。9时30分,第三波日军机群如期而至——27架鱼雷机与18架轰炸机,像厚重的黑云般覆盖了整片海域。“右舷!6条鱼雷!”瞭望员的声音带着绝望。利奇看着那些越来越近的白色航迹,突然明白: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没有胜算。他慢慢拿起通讯器,声音竟异常平静:“感谢你们为国王和国家战斗到最后一刻。现在,按弃舰程序行动,照顾好身边的人。”

海底发现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局部

第四章:钢铁沉没的最后15分钟

上午11时,“威尔士亲王号”的舰体左倾已达30度,海水漫过甲板,顺着倾斜的舰桥不断向上涌,冰冷的海水打在水兵们的身上,却浇不灭他们最后的坚守。副舰长冲过来,想拉利奇一起撤离,却被他用力推开:“我要和战舰在一起!”利奇扶着栏杆,目光缓缓扫过甲板上的每一个角落:有人正把救生圈递给受伤的战友,有人在奋力解开救生艇的绳索,还有人跪在甲板上,对着家乡的方向画着十字,嘴里默念着祈祷的话语。

不远处的海面上,“反击号”的舰体已断裂成两截,红色的舰底暴露在阳光下,像一道狰狞的伤口,海面上漂浮着救生艇、木板,还有挣扎求生的水兵。日军飞机仍在低空盘旋,却不再投弹——它们像残忍的观众,静静地注视着这两艘战列舰的最后时刻。利奇抬头,军帽被海风吹得歪斜,却始终保持着挺拔的姿态。这位舰长几乎从出发时就知道此行凶险,却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舰长,海水要淹上来了!”一名年轻的水兵哭喊着跑过来,想拉着利奇的手臂离开。利奇慢慢蹲下身,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温和却坚定:“孩子,活下去,告诉后人这里发生的事,告诉他们我们曾为自由而战。”水兵含着泪用力点头,转身跃入海中,很快被汹涌的海浪卷走,消失在视野里。

这些碎片是舰艇的什么部位?

海水渐渐没过利奇的脚踝,又迅速涨到膝盖,冰冷的触感透过鞋底传来。他最后看了一眼“威尔士亲王号”的舷号“53”,想起8月在纽芬兰的晨光里,丘吉尔与罗斯福在甲板上握手的场景——那时的战舰上插满旗帜,水兵们列队敬礼,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和平的期待。没人能想到,仅仅四个月后,它的命运会以这样惨烈的方式收场。

11时15分,舰体突然剧烈摇晃,14英寸主炮开始向左侧滑去,炮身撞击舰体的声音,像钢铁在绝望地哭泣。海水没过膝盖时,利奇深吸一口气,缓缓闭上双眼。11时20分,伴随着一阵刺耳的金属扭曲声,“威尔士亲王号”的舰首开始快速下沉,红色的舰底在阳光下格外刺眼。几秒钟后,这艘服役仅11个月的战列舰,带着870名官兵,彻底沉入南海海底,海面上只留下一个巨大的漩涡,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很快被浪涛抚平,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过。

幸存的水兵们坐在救生艇上,望着“威尔士亲王号”沉没的海域,没人说话。有人从口袋里掏出家人的照片,紧紧攥在手里,照片早已被海水浸湿,却仍舍不得松开;有人望着空旷的天空,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混着海水,分不清哪滴是泪,哪滴是海。远处日军飞机返航的轰鸣声,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他们的记忆,成了余生都挥之不去的噩梦。

疑是周围舰船拍摄到的空海战

第五章:深海考古的解谜与回响

大约在2023年春,我国南海考古队的科考船,在70米深海区域发现一个钢铁巨野。随着常规探测,声呐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庞大的金属物体——长度超过200多米,宽度接近30米,轮廓与战列舰极为相似。考古队员们一面上报,一面调整设备,并派遣水下机器人缓缓靠近,当高清影像通过电缆传回船舱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尽管舰体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珊瑚与海藻,宛如披上了一层自然的铠甲,但14英寸主炮的轮廓、舰桥的结构,还有舰体侧面模糊的英文字母,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它的身份。清理和打捞工作从2024年开始,到2025年,一位潜水员惊奇发现:“看!那里有一枚水壶!”随着操作手精准调整镜头,一只锈迹斑斑的金属水壶映入眼帘,壶身侧面,“J.Smith”的刻字虽被海水侵蚀,却仍清晰可辨。

队员们立刻翻查史料,在1941年“威尔士亲王号”的船员名单里,果然找到了“约翰·史密斯”的名字——21岁,来自英国利物浦,是舰上的高射炮炮手,就在这次海战中牺牲,遗体未被找回。这一刻,船舱里寂静无声,只有设备运行的轻微声响,每个人的心头都像压着一块石头,沉重却又带着一丝释然——83年了,这个年轻的生命,终于以这样的方式被“找到”,同时实证了他和他的战列舰参加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存在!

作者(左)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点采访幸存老兵

进一步的探测中,考古队员还在船体外发现了多处鱼雷爆炸的痕迹,痕迹分布规律与史料记载的日军攻击路线完全吻合;周边海床上散落的300毫米炮弹壳、防空炮残骸,还有船舱内残留的航海日志残页,每一件文物都在印证着那场惨烈的海战。当专家团队正式宣布“这就是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残骸”时,我忽然想起2015年在巴黎《欧洲时报》的那个下午。

那天,我们在巴黎时报文化中心移交了中国抗战老兵的手印,马上遇到一位多年在海外的侨领,他告诉我们其爷爷作为远征军牺牲在怒江边上。他从爷爷的信中知道当年每一个士兵都明白:我们不是在孤军作战,欧洲战场开始了反击,“驼峰运输线”就在我们的后面!还有一位欧洲老人看到中国抗战老兵的手印说:“这些手印,不是普通的印记,是东方战场的战士们,写给世界的‘战书’,也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凭证。”

我们在巴黎活动期间专门访问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登陆点,在无名碑拜碣当年参加登陆的中国海军学员之后,又在登录牺牲将士公墓同幸存的老兵交谈。当他们知道我们是将东方战场的老兵手印送到西半球时。老兵颤抖着伸出手,轻轻触摸那些褶皱的手印,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我们曾在同一片天空下战斗,只是那时不知道,遥远的东方,还有这么多勇敢的人。”

在全国两岸三地收集抗战老兵手印

如今,南海深海里的“威尔士亲王号”残骸,与巴黎那卷老兵金手印跨越时空,成了反法西斯战争最鲜活的“双证”——它证明这场战争没有“东方”与“西方”的割裂,每一个战场的牺牲,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值得被永远铭记。如同是一位战后的幸存者所说:世界不分肤色、语言和民族,唯独区分的是正义者拿着枪为了子孙和邪恶去战斗!

尾声:80年的和平启示

如今,南海的浪涛仍在日复一日地冲刷着“威尔士亲王号”的舰体,却冲不淡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时光流逝,80年的岁月改变了世界的模样,却改变不了我们对和平的珍视。“威尔士亲王号”的残骸仍静静地躺在南海深处,珊瑚虫在装甲上缓慢生长,为它披上自然的铠甲;热带鱼在扭曲的炮管间穿梭,将这里变成了生机盎然的“海底博物馆”。每年,都有人来到这里,潜水在舰体旁放置花圈,对着冰冷的钢铁轻声说:“我们没有忘记,南海也不会忘记!”

读着“威尔士亲王号”的故事,耳边的世界仍然响着局部战争的枪炮声,尤其是看到在东西方横着一道“无形的墙”之间,世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仍然存在,这就让我觉得10年前带着东方战场的老兵手印远赴欧洲是多么有益。事实的存在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让世界看到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性。如今“威尔士亲王号”的发现,21岁的“约翰·史密斯”被“找到”,更让这份“共同记忆”有了实物佐证。

作者(右2)在巴黎出席纪念法国友人贝熙叶先生影展

站在二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回望,这艘沉舰与中国抗战老兵手印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战争的残酷不分东方与西方,我们应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惜和守护全人类的和平,团结一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老一辈的人能够这样,后生应当如此!或许,这就是“威尔士亲王号”与老兵手印留给今天的启示——唯有铭记每一个战场的牺牲,尊重每一段抗争的历史,才能让和平的种子在全世界生根发芽,让战争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君以为呢?

“老军观”:军事研究员,军事学教授,凭40多年媒体编审经验撰写新史纪。所有文章坚持原创,周一至周五多平台聚焦最新国际时事和社会热点进行评述,同步推送个人最新党史军史研究成果,满足关注相关领域的新老干部和学者及友友的求知需求。按平台规则,仅您关注后可免费推送!相信讲真话的老兵,专业视角会带给您不一样的认知,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来源:老军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