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菲律宾参议院通过了一份决议案,要中国赔偿对南海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开出了一个天价费用。这听起来实在有点匪夷所思,因为菲方此举无异于自取其辱,中国早已甩出铁证,揪出南海的毒瘤,该索赔的是中国。
最近,菲律宾参议院通过了一份决议案,要中国赔偿对南海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开出了一个天价费用。这听起来实在有点匪夷所思,因为菲方此举无异于自取其辱,中国早已甩出铁证,揪出南海的毒瘤,该索赔的是中国。
中国破坏南海生态,证据呢。菲方把账单一摊,5.77亿美元一年,从2013年往后倒,累计69.2亿美元,合人民币接近五百亿。这么大一笔,要怎么要,凭什么要,说清楚了吗。数字来源居然是2012年一篇老文章,按每公顷珊瑚礁年价值35万美元往上套。十多年过去,生态评估方法更新过多少轮,海区位差异、自然扰动、人为活动权重怎么分,全没说。一堆问号挂在空中。
推动这份决议案的是菲参议员洪蒂维罗斯,她的态度很硬,喊话政府动用外交和法律手段去索赔。议场里鼓噪一番,外界一看标题确实够劲爆。可别忘了,这类参议院决议在当地不具法律约束力,更像是政治表态。对内给情绪一个出口,对外制造点声量,能不能落地是另一回事。
中国海警登临铁线礁巡查取证的画面,很多人看过。海天线压得很低,礁盘边缘起浪。执法记录仪拍下的,是海面漂浮的渔网、塑料、油污带。它们不是今天才出现,也不会明天就消失。研究机构上半年联合发布的南海珊瑚礁调查报告,把铁线礁生态退化列为重点。长棘海星暴发啃食珊瑚,水体营养盐异常,重金属检出值抬头。更扎眼的一笔,来自有人为施工的海域。
这就绕不开中业岛,多年施工,修跑道,扩码头,堆石填海,陆源污染物直接入海。生活污水、固废、建材粉尘混着雨水下泄,水体里的活性磷酸盐在涨。珊瑚是很脆弱的,水清、流稳、盐度适宜,才能慢慢长。重金属一旦进来,珊瑚白化就不是新闻。报告里说得很直白,中业岛多年扩建让生态系统健康受损,这不是一句带过的批评,而是有监测曲线和样品记录兜底。
那艘破船,马德雷山号,趴在礁盘上赖了多年。铁锈一层一层脱落,油污带在阳光下泛着彩。这不是文学想象,这是卫星和实地调查都能对得上的场景。周边珊瑚覆盖率下降,折断、死亡的珊瑚块像碎瓷片,缠绕其上的渔网拖得人心里发紧。重金属指标不正常,活性磷酸盐也偏高。坐滩船上生活产生的垃圾去哪儿,船体漏油算谁的,谁在破坏,答案其实写在海水里。
菲律宾在海上基建的能力很有限,施工管理粗放,环保措施缺位。沿海生态一次次被折腾,河口排污来不及拦截,塑料垃圾随手一扔,潮水一拐就满海飘。当地的塑料污染强度,国际机构多次拉响警报。把这套操作搬到岛礁上,后果可想而知。真要在中业岛继续搞大扩建,礁盘会怎样,珊瑚会怎样,不难推演。
这里还摆着一笔新账,菲方媒体放风,今年要拿出19.5亿比索继续推进扩建。财政吃紧的当口,兜里掏出这一摞钱,打算往海上砸。政府层面给的说法很温柔,说是发展旅游业。但对照现实动作,更多人嗅到的是另一股味道。有人担心,这步棋是为强化在海上的存在感找理由,也是在为域外军事力量提供落脚点,接下来配套设施一层层叠加,环境压力只会更重。
舆论旋涡里,法理争议绕不开,中方立场一直很明确,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主权。所谓菲方专属经济区的无限外延,在国际法框架里站不住。更要紧的,是证据。谁破坏了生态,谁排放了污水,谁把船赖在珊瑚礁上不走,这些不是一句空话能盖过的。取证画面、卫星影像、采样报告,这些东西才是硬通货。
菲参议院这份决议案的指向性很强,矛头直指中国。可法律效力摆在那里,对政府没有强制力,落地与否要看行政部门。再往深里去看,它更像是政治场上的一枚烟雾弹。强硬表态能集中情绪,能转移一些视线。国内物价在涨,基础设施旧病未除,就业安全压力不小。政客需要一个可以动员的议题。南海最合适,成本低、回报快、画面大。
现场感最能说明问题,铁线礁的海水在退潮时露出礁体,边缘是一圈被浪磨平的白色珊瑚骨。研究人员蹲在礁盘上,用尺子量着珊瑚片大小,一袋一袋装样,回实验室做分析。他们在记录长棘海星的密度,观察破损面上的生物膜。另一头,渔民在抱怨,鱼越来越少,渔网挂到的不是鱼,是塑料袋。普通人的心里账,最真实。
对外沟通上,中方的路径很清楚。执法行为依法依规,曾对非法闯入的补给船进行水炮警示,留证、告知、劝离,一步不少。对内传播上,摆数据、放画面、讲事实。指责可以来,证据也要跟上。要索赔,先把谁在排污、谁在施工、谁在坐滩、谁在抛弃渔网讲明白。生态账单不是口号,是一页一页的监测记录。
菲参议院决议案没有强制力,更多是表达立场。想把它变成钱,至少要过证据关、责任关、管辖关三道门。生态损害赔偿的国际实践不少,但都离不开细致的损失评估和责任链条。把一篇十多年前的文章拿来做单一价格,乘以面积,就是天价账单,这类算法在学术圈都站不稳。公众听着痛快,法庭上走不远。
浪来了又去,珊瑚从白到红,从碎到整,得靠年复一年的守护。谁爱这片海,就别往里倒脏水。谁要为生态发声,就把证据拿出来,把责任扛起来。拿一纸决议去做政治包装,图一时的掌声,换来的也许是更大的反噬。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