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与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高效冷却技术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冷却系统如空调占全球建筑用电约10%,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被动辐射冷却(PRC)技术,尤其是日间被动辐射冷却(PDRC),通过利用地球表面(约300 K)与外太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与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高效冷却技术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冷却系统如空调占全球建筑用电约10%,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被动辐射冷却(PRC)技术,尤其是日间被动辐射冷却(PDRC),通过利用地球表面(约300 K)与外太空(约3 K)之间的巨大温差,在无需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通过大气透明窗口(8–13 μm)将热量以红外辐射形式散发至太空,实现高效环保的冷却。然而,当前辐射冷却材料多适用于常温环境,如个人热管理和建筑节能,而在高温场景(如汽车发动机80–120°C、通信基站70–80°C、化工设备150–200°C)下面临热稳定性不足、导热性能差等挑战,难以实现有效冷却。
近日,东华大学李克睿研究员、侯成义研究员合作,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增强导热性和高温稳定性的高性能光子薄膜,为高温环境下的辐射冷却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该薄膜以可熔融加工的全氟烷氧基(PFA)聚合物为基体,嵌入二维六方氮化硼(h-BN)介电纳米片,不仅在200°C高温下保持长期稳定性,还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显著提升高温设备散热效率。实验表明,该薄膜在太阳波段反射率高达97.36%,中红外发射率为86%,在8000 W/m²加热条件下可实现最高30°C的降温效果。相关论文以“High-Performance Photonic Films with Enhanced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High-Temperature Stability for Radiative Cooling”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Zhou Tao。研究团队通过球磨和热压工艺制备出BN-PFA复合光子薄膜,其微观结构显示h-BN纳米片均匀分布(图1b),粒径集中在400–600 nm(图1c),与太阳可见光谱匹配,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实现高效太阳光散射。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图1d)证实材料中PFA与BN的晶体结构和化学键特征。该薄膜在太阳波段反射率达97.36%,中红外发射率为86%(图1e),在大气窗口8–13 μm波段表现出高发射率(图1f),夜间可实现约7°C的冷却效果。理论计算显示,其夜间净冷却功率可达116.17 W/m²(图1g)。
图1. 光子薄膜的应用场景、光谱特性与冷却效果。
高温稳定性测试表明,该光子薄膜的热分解起始温度超过600°C,熔点为313°C(图2a,b),远优于常见辐射冷却聚合物如PDMS、PVDF、PMMA等(图2c)。在200°C热台上持续放置一周后,其机械性能与太阳反射率几乎无变化(图2e),且具备阻燃特性(图2f),在酒精灯火焰下30秒仍不燃烧。
图2. 光子薄膜的长期耐高温性与热稳定性测试。
导热性能测试显示,随着h-BN体积分数增加,复合材料导热率逐步提升,在40%体积分数时达1.25 W/m·K(图3a),在250°C以下保持高于1 W/m·K(图3b),比传统材料高一个数量级。在200°C热源下,光子薄膜表面温度高于纯PFA薄膜(图3c),表明其更高效地将热量从设备内部传导至表面并散发至环境(图3d,e)。在200°C高温环境下,该薄膜比纯PFA薄膜降温近30°C。
图3. 光子薄膜的导热性能测试与展示。
日间亚环境冷却测试中,光子薄膜在800 W/m²太阳辐射下实现低于环境温度的冷却效果(图4c),日间冷却功率计算为81 W/m²(图4d)。在模拟高温设备测试中(8000 W/m²加热功率),光子薄膜比纯PFA薄膜低约30°C(图4e),且优于其他聚合物材料(图4f)。在不同功率加热测试中(2000–3600 W/m²),均表现出显著冷却效果。
图4. 光子薄膜在日间亚环境与高温环境下的冷却性能测试。
实际应用演示中,夏季中午覆盖光子薄膜的铁箱表面温度低于未覆盖箱体,内部温度进一步降低(图5a)。与商用白漆(反射率88%,发射率79.5%)相比,光子薄膜反射率(97%)和发射率(86%)更高,表面温度低约5°C。夜间测试中,光子薄膜通过辐射散热使内部温度降低18°C(图5b)。粘贴在汽车发动机表面后,在18°C环境温度下45分钟内实现最大17°C的冷却效果(图5c)。此外,该薄膜还具备抗紫外线老化(图S20)和疏水性(接触角120°),适用于户外长期使用。
图5. 光子薄膜在不同环境与场景中的热成像与冷却性能测试演示。
总结而言,该研究通过结合PFA的高温稳定性和h-BN的高导热与光学特性,成功开发出适用于高温环境的辐射冷却薄膜,兼具优异的热稳定性、导热性和冷却性能。该材料在汽车发动机、通信基站、化工设备等高温场景中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未来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推动辐射冷却技术在高热管理领域的新应用。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老何的科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