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 缅怀新四军抗日将士英名录第一人黄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5 16:24 2

摘要:“黄道同志,年四十岁,江西横峰人,知识分子,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1939年,中共中央东南局发出《关于悼念黄道同志的通知》,陈毅撰写悼文《纪念黄道同志》,字字句句饱含着对黄道的高度评价与无限缅怀。

“黄道同志,年四十岁,江西横峰人,知识分子,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1939年,中共中央东南局发出《关于悼念黄道同志的通知》,陈毅撰写悼文《纪念黄道同志》,字字句句饱含着对黄道的高度评价与无限缅怀。

黄道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新四军抗日将士英名录上记载的第一位烈士,在新四军初创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造社旧址。

办社创刊撰文传递新思想

黄道,原名黄端章,号一鸣,1900年出生于上饶市横峰县姚家垅,早年在上饶鹅湖师范就学。1919年9月,黄道在南昌二中就读期间,常与同校的袁玉冰等8人结伴在东湖之畔,辩论中国向何处去等问题。在新文化运动和民主爱国运动的影响下,黄道与袁玉冰、徐先兆等进步青年组织了一个名叫“鄱阳湖社”的团体,这也是江西最早的进步社团。

抱着“使黑暗的旧江西变成光明的新江西”的决心,1921年元旦,黄道等人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即“改造社”。同年5月1日,改造社创办了《新江西》杂志,议论国事,抨击时弊,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江西最早以探讨社会政治问题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1923年夏,黄道在袁玉冰的鼓励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与同学陈毅“订交”。在革命导师李大钊同志的引导下,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正式转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又担任北师大党支部书记和北京学联代表,团结和教育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爱国青年。

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黄道领导并积极组织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学生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罢课等斗争。后来,黄道在“三一八”惨案中暴露身份,遭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党组织委派他返回江西工作。回到江西后,他创建了横峰县第一个党支部,并深入姚家垅、青板桥、楼底蓝家一带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配合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

陈毅曾说,从五卅运动爆发直至“三一八”惨案,这几年北方国民革命如火如荼兴起,黄道同志就在这个时期由书斋走上革命战场,马列主义武装了他,革命运动锻炼了他,成为“实际上是北方国民革命的领导主持的一员”。

黄道同志(前排左五)和新四军部分领导同志于1938年春在南昌合影。

播撒革命火种并创建根据地

1926年底,黄道根据党的指示回到南昌,随后加入江西党团组织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惨杀上海同胞江西后援会”,并多次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屠杀中国同胞的罪行。

南昌起义时,黄道作为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之一,与罗石冰组织工人、学生成立担架队、宣传队,发动南昌人民捐款,支援起义部队。当年捐款的收条和起义军的回信现珍藏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起义部队南下后,黄道遭到国民党的通缉,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刘九峰代表党组织向黄道征求意见,是随军南下还是回乡举行暴动,并说:“你回家搞暴动,安全可不保险啊!”黄道回答说:“共产党不是保险公司,我也没交保险费。”就这样,他秘密回到横峰。

1928年3月,国民党抽调第十四师进驻铅山河口,与“靖卫团”“挨户团”等地主武装,轮番向弋横革命根据地进攻。6月25日,方志敏主持召开弋横两县县委联席会议,有人提出将部队解散,把枪支埋起来,到大城市斗争。黄道和邵式平、方志纯坚定支持方志敏,依托弋阳横峰广泛的群众基础,熟悉的地理条件,在弋阳横峰打游击转向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后来,黄道还被派到贵溪、余江、万年等地,他以中医身份发动群众,组织农民革命团击败地方“靖卫团”,成功开辟贵余万根据地,同时还成立了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团。

1930年春,方志敏、邵式平、黄道将根据地扩展到赣东北10多个县,红军独立团从1000余人发展到4000余人。同年7月,红军独立团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

之后,中共赣东北特委和信江特委合并组建中共赣东北特区委员会(后改为赣东北省委),黄道先后担任赣东北特委(后改为赣东北省委)秘书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并在方志敏外出时代理苏维埃政府主席。

中共赣东北特委旧址。

领导闽北革命根据地发展

1930年7月,中央决定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两块革命根据地合并,闽北苏区归属赣东北特委领导。第二年7月,受组织委派,黄道从赣东北来到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出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从此,他就与闽北的革命斗争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黄道坚持武装斗争与政权建设、军事建设、经济文化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不断巩固和发展闽北革命根据地。在他的领导下,闽北苏区开设党校、列宁学校、业余剧团、银行和各类合作社,创设红军医院,创办《红旗周报》等多种刊物,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发展卫生事业,深入开展土地改革,闽北苏区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鼎盛时期。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黄道留在闽北坚持游击战争,根据当时闽北的严峻形势,他否定了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提出的“不失苏区一寸土地”“誓死保卫大安”的“左”的错误主张,制定“开展游击战争,保存力量,相机打击敌人”的正确方针,通过改变斗争方式,主动撤出大安,把部队分散在武夷山打游击。

1935年,是闽北游击战争最艰苦的一年。在艰苦卓绝的日子里,黄道以身作则,以革命老区为依托,率领游击队在深山老林里跟敌人周旋,他们吃野菜、煮竹笋、蹲山洞、睡竹棚,在饥寒交迫中保存有生力量。后来黄道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十年中,我经过人未经过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尝过人所未尝过的咸酸苦辣的味道,但这对我却是滋滋有味的生活。”

在黄道等人的领导下,部队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成功击退了数万国民党正规军对闽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保卫了苏维埃政权,同时积极推动了南方游击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队伍的进程。到1936年,闽北游击区扩展到闽浙赣边区26个县。

黄道同志(右一)与友人于1938年在湖滨公园(今八一公园)。

在铅山河口镇遭国民党特务毒害

1937年,黄道偶然从广丰包盐回来的一张报纸上看到登载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消息,敏锐地意识到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之后,黄道和闽赣省委紧跟中央精神,分析研判当前形势,转变思想,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发出“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呼吁。

1937年12月,为加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黄道任分局委员和军分会委员。

根据指示,1938年2月25日,千余名闽北红军游击队在铅山县石塘镇集结整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全团1500多人,奔赴皖南抗日前线。

1939年5月,黄道由吉安赴皖南新四军军部途中,在铅山县河口镇染病,住进河口大同旅社就医。国民党特务得知后,丧心病狂地买通医院医生以治疗为名给他注射了毒药,黄道于5月23日中毒身亡,牺牲时年仅39岁。

黄道的牺牲,令江西和闽北两地群众悲愤交加。6月3日,追悼大会在铅山县河口镇王家塘召开,在国民党百般阻扰,以杀头、坐牢相威胁下,赣东北各县仍有上万群众冲破阻力参加追悼大会,草木低垂,老少哀哭,悲痛欲绝。

黄道故居。

“一个人既加入共产党做党员,就应该认定自己是党的一分子,党的生命就是自己的生命,离开了党就没有个人的生命,也就没有个人的利益。”

黄道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决贯彻党中央各项抗日救国主张,广泛团结一切爱国人才,充分调动各界群众的抗战积极性,为新四军、八路军的抗战和国民党军队参与江西战场的正面抗敌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战友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为我们树立起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

来源:当代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