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别再迷信「模型规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16:23 4

摘要:不过,现在仍处在概念定义混乱、技术不成体系的阶段,很少有人能真正讲清楚 Agentic AI 究竟是什么,会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说前两年 AI 圈的主要关注点是 LLMs,那今年 Agent 才是最吸引眼球的技术方向。

不过,现在仍处在概念定义混乱、技术不成体系的阶段,很少有人能真正讲清楚 Agentic AI 究竟是什么,会带来什么影响。

最近,吴恩达接受了硅谷投资人 Elad Gil 与 Sarah Guo 的采访,探讨智能体 AI 的兴起,以及 Vibe Coding 的影响。

吴恩达不仅给出了他自己关于 Agentic AI(智能体 AI) 的定义,还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

如果一个创业者在 2025 年的做法和 2022 年没什么差别,那基本上已经输在起跑线上。

在吴恩达看来,AI 带来的变革远非模型参数的竞赛。从成功的创始人画像,到高效团队的规模,再到企业内部每个人的必备技能,整个科技世界的游戏规则正在被 AI 彻底改写。

当前阻碍 Agent AI 发展的最大瓶颈, 不是技术,而是人才 。

不再沉迷「唯规模论」:下一段能力曲线在哪

AI 的下一波能力提升将来自哪里?是更大的模型规模(scale),还是更好的数据?

吴恩达首先给「规模崇拜」降了温。他认为,少数几家拥有强势公关能力的公司把「加大规模」包装成了唯一通道,从而影响了大众对 AI 的整体认知。

扩大参数量仍可能带来收益,但难度和成本都在快速攀升 ,事实上,真正值得下注的增长点并不只有一条路径,比如:

Agentic Workflows(智能体工作流) :让 AI 从「问答工具」升级为能自主规划、多步执行的「工作伙伴」。 多模态 :融合文本、图像与音频,向更接近人类感知的理解方式迈进。 全新技术范式 :他提到一个「外卡」式方向—— 用扩散模型(Diffusion)来生成文本 。如果这条路走通,可能会打开一条完全不同的技术通道。

当行业目光都盯在「更大参数」的竞赛时, 真正能带来价值跃迁的创新,可能正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发生 。

给 Agentic AI 正本清源:从定义到瓶颈

「Agent」已经成了热词,但它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是一个连续的 谱系 。

吴恩达回忆,以前大家围绕「这算不算 Agent」争论不休,他于是提出了 Agentic 的概念: 把「智能体程度」看作一个连续光谱 :一端是高度自主、能推理并多步执行;另一端则更像是「Prompt—反思—输出」这样的简单结构。

他本意是「别纠结定义,尽快动手构建」,但没想到 营销热度增长过快 ,如今概念先行、实践滞后。

话虽如此, 真实世界的落地也在推进 ,只是没有宣传里说得那样夸张。

那么,Agent 落地真正的阻碍是什么?

吴恩达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 不是模型、不是算力、也不是工具链,而是——人才 。

市场上最能拉开差距的,是团队是否懂得用 评估(evals) 驱动一套 系统性的错误分析流程 。

一个好的 Agent 开发方法论,应该能随时回答:「哪些环节有效?哪些无效?下一步怎么改?」经验不足的团队往往是「随手一试」,时间被无效探索消耗殆尽。

他举了个常见场景:做发票处理的 Agent 工作流,可能涉及读取邮件附件、文本化、合规检索、数据库对价、写入结果等多步操作。

第一次跑起来,几乎必然出错 ——到底是日期识别错了?还是路由把消息发给了不该审批的人?又或者是次要问题被当成了主要问题?这些判断需要深入业务语境,很多关键知识还「藏在人脑里」。

也许未来某天 Agent 能自己解决这些,但在可预见的一两年里,人类工程师在部署 Agent 工作流方面仍有大量事情要做。

在所有落地方向中,他特别看好 AI 编程助手 。像 Claude Code 这类工具在软件架构规划、代码生成与多步执行上已经展现出明显的自主性, 是「真能用、效果突出」的 Agent 形态 。

从「Vibe Coding」到「快速工程」:创业节奏被改写

「Vibe Coding(氛围编程)」这个说法近来很火,但吴恩达并不喜欢这个词语。

他认为,这个词会让人误以为「编程变得轻松随意」。而事实是: 用 AI 辅助编程是一项深度的智力活动 ,往往会让人在一天结束时相当疲惫。

他更倾向于称之为 「AI 辅助编码(AI-assisted coding)」 或 「快速工程(rapid engineering)」 。

AI 没有降低工程的严肃性,而是 以更快的速度,让构建复杂系统成为可能 。

速度改变了创业的基本节奏。过去,6 名工程师做一个原型可能要 3 个月; 现在,一个人也许一个周末就能搞定 。

过去,创业的核心循环是「写软件 → 拉用户 → 改产品」,而瓶颈往往正是从想法到落地的编程速度。

如今,编程加速,瓶颈转移到了「产品管理」 。

以前做原型要三周,花一周收集反馈很正常。现在一天就能做出原型,却还要等一周拿反馈,那简直让人抓狂。

在更紧凑的节奏下,团队 更依赖直觉与对用户的深度共情 ,如果没空做冗长的调研, 产品决策必须快速落地 。

因此,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来了: 什么样的创始人更容易在这个周期里胜出?

吴恩达的判断很明确: 今天的创始人,最好是「技术导向的产品领导者」 。他们需要对「AI 能做什么、做不到什么」有稳定直觉。只懂商业、不沾技术的领导者,将很难在此刻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

同时,一些「老派」品质重新被强调: 勤奋与竞争性 。他表示,虽然在某些社会环境中,公开说「努力工作很重要」已经变得不那么「政治正确」,但事实就是如此。

努力工作的人,就是能完成更多的事情。 小团队时代:组织与人才的重新编排

技术变革最终会改变组织结构。吴恩达观察到: 小而精、AI 武装充分的团队,效率正在超越庞大组织 。

为什么?

杠杆效应 :AI 工具显著放大个体能力。他甚至宁可雇一位 熟练使用 AI 工具的应届生 ,也不愿招一个「对新工具不敏感的十年老兵」。当然, 最强的,是既有深厚经验又把 AI 玩透的人 ,他们已经是 next-level 的存在。 协调成本 :小团队沟通半径短、决策链条短。投资人 Elad 也认同这个观点,甚至补充道「大型组织里, 砍掉 70% 的人手反而可能更高效 」。 思维切换 :团队管理的心智模型要更新。吴恩达提到一件小事:同一周里两个人找他,一个说「能给我一些 HC 吗?」,他拒绝了;另一个说「能给我一些预算去 雇 AI 吗?」,他立刻就同意了。 优先「雇 AI」而非「堆人手」 ,将成为管理者的本能。

他把软件工程行业视作 其他行业的预演 。在他自己主导的 AI Fund 里,他还推了一条看似激进的内部规则: 从法律顾问到 CFO 乃至前台,人人都要学会编程 。

目的并不是让所有人转行做工程师,而是 让每个人都能用计算机的语言更准确地下达指令 ,把重复性工作尽可能交给机器。

这套理念背后是一个新的职业范式: 在人与 AI 的协作中,每个人都要像产品经理那样,定义问题、拆解任务、设计工作流 。

结语:一个被极大赋能的未来

当被问到「未来五年 AI 的影响,有什么是多数人还没真正意识到的?」时,吴恩达给出了乐观的判断:

再过几年,大多数人都会比今天 更有能力,也更被赋能 。愿意拥抱 AI 的人,能力的增长会超过两年前大多数人的想象。

两年前,谁能想到今天的程序员能在 AI 的帮助下,把产出拉到这个高度?

他的预期是,这种跃迁会 很快扩散到更多行业与岗位 ,甚至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从告别「规模崇拜」,到落地 Agent 的方法论;从发现新的瓶颈在 PM,而非编程本身,到重塑创始人与团队画像——吴恩达传达给我们的是由 AI 驱动的、正在发生的行业变革。

拥抱未来的答案不在口号,而在实践:学习、适应,并与 AI 合作,把工具变成杠杆,把节奏变成优势,积极拥抱这个「被极大赋能的新时代」。

来源:东窗史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