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Z同学,2022年从东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短暂工作过一年,24fall通过指南者的帮助拿到港新英多所大学offer,最终入读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硕士。
文 |指南者学员 Z学长
本科:东南大学 机械工程
新加坡国立大学 机械工程理学硕士
大家好,我是Z同学,2022年从东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短暂工作过一年,24fall通过指南者的帮助拿到港新英多所大学offer,最终入读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硕士。
在这个求职季,我顺利拿到了德国大陆集团马牌轮胎(全球工程管培生)、特斯拉(整车工艺工程师)、小米汽车(车身内外饰工程师)、小鹏汽车(项目工程师)等多家企业的offer,并最终选择加入马牌轮胎。
这段从职场到校园再到新职场的经历,让我对求职有了更深认知。今天,想结合自身经历,和大家聊聊24fall求职现状、准备要点及心态转变,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1、和时间赛跑入学即秋招
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年制硕士,我的求职时间线几乎与入学同步。
2024年8月入学时,我就开始了简历的打磨;
9月到12月是秋招旺季,这期间我几乎每天都会关注招聘信息;
投递简历,同时参加线上宣讲会和初筛面试;
2025年2月到5月的春招则作为补充,主要针对目标企业的补招岗位重点突破。
这种“边上学边求职”的节奏并不轻松。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课程强度不低,每周有15-20小时的课程,再加上手头的科研项目,能匀给求职的时间真不算多。为了两边都不耽误,我做了一些调整,也慢慢摸索出了些平衡的法子。
每天早上我会先挤出1小时,专门用来刷招聘信息、投简历,优先完成“高性价比”的任务;晚上下课回家或者周末,就集中精力准备笔试和面试。
至于专业课的作业和科研任务,我就拆成小块,见缝插针地用工作日的碎片时间搞定。
还有个小窍门,我和同专业目标一致的同学建了个群,大家当彼此的“求职搭子”,有啥招聘信息、笔试题库、面试经验都往群里发,一起共享,省得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浪费时间。
而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求职准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外企相对看重“国际适配性”,我会在简历里会特意突出新加坡的留学经历、雅思6.5的语言能力,还有硕士项目中与国际同学合作的跨文化协作经验。面试前也会好好研究企业的全球业务布局,避免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我们”时,只能谈中国市场而无法做全球其他地区的延伸。
如果是车企的技术岗位,那“技术匹配度”就是重点。我会把简历里跟岗位要求最贴合的经历拎出来,不管是写简历还是面试,都着重展开讲。而且提前了解目标企业的核心技术,再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琢磨点见解,面试的时候聊起来也更有底气。
至于央国企,就比较看重“稳定性与合规性”。这类企业会特别留意实习和工作经历的连贯性,面试时也常问“职业规划是不是倾向长期稳定”这类问题,我会提前想清楚怎么答更合适。
2、我不允许任何人质疑一年硕
求职路上,我常碰到HR对“一年制硕士”带有偏见和疑问。有的公司HR干脆说“我们不招一年制硕士,学制太短学不到东西”;还有企业面试时直接问“你的硕士是不是‘水项目’?为啥不读两年制?”
一开始听到这些,心里确实挺受挫的。但后来慢慢想明白了:学历说到底只是块敲门砖,企业有偏见,本质上还是担心“能力能不能匹配岗位”。
一年制硕士确实有劣势,比如学制短,科研深度可能不够;但优势也很明显,时间成本低,能让我更快进入职场。
其实错的不是我,也不是一年制硕士,只是部分HR的认知有局限。作为求职者,我的核心目标是找到能认可我价值的企业,想通这点,就能坦然面对那些偏见,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证明自己。
具体应对上,我有三个办法:
一是主动“拆解”硕士经历,在简历和面试里不回避“一年制”,而是用具体成果说话。比如我会说,虽然学制只有一年,但我参与了哪些科研项目,主导的部分取得了什么成果。我还会特别说明,学制上我其实可以选两年,只是我用一年就完成了同等课程达到毕业要求,这反而能体现我的学习能力,打破“水硕”的刻板印象。
二是优先选“结果导向”的企业,这类企业对学历包容度更高,更关心“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读了多久”,面试官会更在意你对技术和岗位的理解。
三是用“本科+工作经历”对冲质疑,我的本科是985,还有近一年的制造业工作经验,这些能起到一定的“背书”作用。
我记得有一次HR质疑我的学制时,我的回应是:“本科四年的系统学习加一年职场实践,让我对制造业有了扎实的基础认知,形成了‘理论+实践’的完整闭环,这种经历组合其实比单纯的‘长学制’更贴合制造业‘快速解决问题’的需求。”
3、学历贬值裹挟着内卷加剧
经历过本科和硕士两次求职,我明显感受到竞争强度的变化。2022年本科毕业时,机械工程专业的就业市场虽不宽松,但头部企业的岗位在校招中是不缺的。依靠着本科的学历背景,我还是可以拿到很多比较不错的offer。
而2024年硕士求职时,随着学历内卷,“神仙打架”成了常态。“新加坡国立大学(QS前10)+985本科”的组合,也只是让我在部分企业的简历关不被直接淘汰。
部分企业在招聘要求中明确“硕士及以上”,但实际筛选时会优先考虑有TOP学校或核心期刊论文的候选人。工作机会分流严重,找“好工作”肉眼可见的变难。
两次求职,我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学历提升”,而是“认知升级”。不仅是自我认知,更是职场理解的深化。
2022年本科毕业时,我对职场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当时把符合专业要求的岗位几乎都试了一遍。对岗位内容一无所知。在本科毕业后工作的一年时间,以及离职留学后,我思考并复盘本科求职和工作经历。
明确了三个核心需求:
1.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符合的岗位即使薪资高也果断放弃。
2.有成熟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清晰的培养路线,面试时不再被动回答,而是主动提问“岗位和前辈的成长路径”,用企业的回答验证是否匹配预期。
3.接受不完美:offer并非十全十美,但我清楚没有绝对完美的工作,只要核心需求被满足,就可以接受。
这个求职季,我拿到的几个offer在旁人看来都挺不错的,但最后选了德国大陆集团马牌轮胎的全球工程管培生,说到底还是因为职业发展和我的需求对得上。
首先是这个项目的轮岗制,包含了海外培训,能让我接触到各个部门的全流程工作,这跟我的职业目标特别契合。对我来说,这比单纯薪资高的技术岗更符合长远规划。
结合之前积累的沟通协调、项目管理经验,刚好能匹配管培生需要的“系统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而且本科和硕士学的机械专业知识,也能帮我更快理解生产设备的原理,算是打了个好基础。
还有成长环境上,作为德企有完善的培训体系,沟通氛围也很开放,这正合我意,我就想在成熟规范的培养体系里慢慢成长。比起有些新兴企业“扩张快但流程乱”的环境,这里显然更适合长期发展。
此外,相较于其他企业岗位工作压力大,加班/大小周成常态的情况,我更注重work life balance。
4、求职季,我的踩坑与收获
最后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想分享几个避坑点和关键行动指南。首先是职业规划,一定要在入学前就把方向定下来。一年制的时间真的太紧张了,稍不注意就容易陷入“先上学再说”的误区,等反应过来想准备求职,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我当时就是提前想清楚了自己要往制造业的工程管理方向走,所以入学后所有的选课、项目、实习都围绕这个目标来,省了很多瞎忙活的功夫。还有些同学单纯觉得港新学制短、离家近就申请了,结果入学后才发现专业和自己想做的工作完全不搭边,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所以申请前真的要多问问自己: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专业能帮我实现职业目标吗?想清楚了再动手。
再者就是留学别太迷信学校排名,专业和自身的匹配度其实更重要。我身边有同学为了冲排名选了一个课程很理论化的专业,结果毕业后想进企业做实操岗,发现学的东西用不上,反而不如那些选了应用型专业的同学有优势。
申请的时候可以多留意这几点:课程设置里有没有偏实践的内容?学校和企业有没有合作项目,能不能提供实习或联合科研的机会?目标行业的校友多不多,这一点可以去LinkedIn上搜搜看,校友多的话,后续求职内推也能多些机会。
最后是求职准备,一定要早启动,越早越好。我在入学前就把初版简历做出来了,把本科的成绩、参加的竞赛,还有之前工作时做的项目成果都整合进去。入学后,随着硕士课题的推进,再根据目标岗位的要求一点点更新,这样等秋招开始时,简历已经打磨得比较成熟了。
另外,硕士课题尽量选和目标行业相关的方向,我当时选的课题刚好和汽车制造的工艺优化有关,面试时聊起来特别有底气,也能让面试官感受到你的专业性。
最后,要提醒大家,别陷入“学历崇拜”。一年制硕士的价值从来不在学历本身,而在于你怎么用这段经历提升自己。同样是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有人能拿到头部企业的offer,有人却求职不顺,差别就在于有没有主动规划,能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做过的项目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说到底,求职就是一场“价值匹配”的过程,学历、经历、能力都是证明自己价值的工具,但最核心的还是清晰的自我认知。
从本科毕业时的盲目试错,到硕士阶段的目标明确,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把自身优势和岗位需求对接起来——机械工程的专业基础、做项目时积累的管理经验、和不同背景的人协作练出来的沟通能力,这些组合在一起,反而成了我在制造业求职时的独特标签。
现在回头看,从离职留学到拿到心仪的offer,最宝贵的不是结果,而是学会了在不确定性里找确定性:明确自己要什么,然后一步一步朝着目标靠近,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祝大家都能在求职路上少走弯路,早日拿到心仪的offer!
来源: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