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3天败光3万学费!父亲:我搬1块砖5毛,他一次打赏5000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5 16:29 2

摘要:根据这位父亲讲述,他从事的是搬砖的工作,搬一块砖才能赚取5毛钱,这可是一个非常辛苦费力气的工作,不仅要在烈日下工作,并且刚制作的出来的砖头也十分烫手,甚至需要戴上厚厚的手套才能够正常工作。

三年辛辛苦苦挣得血汗钱,被16岁的儿子挥霍空了!

就在学生们临近开学的时候,一则新闻报道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一位16岁男孩的父亲,找到了记者,想要寻求记者的帮助。

根据这位父亲讲述,他从事的是搬砖的工作,搬一块砖才能赚取5毛钱,这可是一个非常辛苦费力气的工作,不仅要在烈日下工作,并且刚制作的出来的砖头也十分烫手,甚至需要戴上厚厚的手套才能够正常工作。

而且在工作中,要时常弯着腰,不停地搬砖,一天下来,常常腰酸背痛,手指也会磨出来茧子,就这样,这位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仅仅只有3000元,每个月都会专门拿出来1000给自己的儿子当做学费存着。

但是就在临近开学,他拿着银行卡前往银行,准备取钱给儿子交学费的时候,却发现,卡上本来攒了三年才攒到的3万元,现在竟然只剩下了300元,一瞬间,这位父亲站在银行里面不知所措,他不知道自己的钱究竟去了哪里。

在脑海中想了无数种可能之后,便让银行的工作人员帮自己查了平常的流水,这才发现一切的始作俑者竟然是自己的儿子。

着急的父亲立马返回了家中,面对怒火中烧的父亲,儿子也意识到自己做了多大的错事,始终支支吾吾的说不清楚,眼看父亲越来越着急,并且铁证如山,他才不得不将整件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的告诉了自己的父亲。

原来,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在每天晚上放学之后,都会偷偷拿起父亲的手机躲在自己的屋子里面,看直播,在直播间里享受着被主播“念名字”、“笑看”、“叫宝宝”的瞬间快感,不仅如此,还在每天十点之后充钱打赏女主播,甚至每次打赏的金额就是自己父亲几天的工钱。

直播间里,主播们熟练地运用各种话术,用“老公”、“男朋友”、“宝宝”等亲昵称呼,迅速拉近与未成年粉丝的心理距离。他们承诺“私聊”、“加微信”,甚至许诺“线下见面”,为孩子们构建起一个虚假的情感连接。

直播间的“PK榜”和“粉丝打榜”机制,赤裸裸地将情感关注量化为金钱数字,孩子们为了让自己支持的主播获得更高的排名,从而得到主播更多的关注,会陷入非理性的打赏狂热。

无论是为了“虚拟男友”的几句甜言蜜语,还是被某些擦边舞蹈所吸引,其底层逻辑都是平台利用消费心理学精心布置的陷阱。对于正处青春期、情绪敏感的孩子而言,这种虚假的亲密感具有极强的心理穿透力,就这样,在几天的挥霍下,银行卡里面的钱直接蒸发。

无奈之下,这位父亲只好找到记者寻求帮助,但当记者询问孩子都打赏给哪位主播了,他说,打赏的人数比较多,所以现在也记不清了,有的主播是在评论区回复网友们的评论,有的是在直播中跳舞,还有的是唱歌,而跳舞的时候会有一些稍微擦边的暗示。

在记者查看了一下充值的流水后,发现这些充值的时间大概都是晚上的十点之后,他自己也说,九点半下学之后就忍不住想去刷直播,感觉是有些上瘾的。

令人疑惑的是,父亲的手机为什么会在他手里进行如此顺利的充值?也不进行一些消费的提示?

他解释道,父亲的手机没有设置密码,而且直播软件上显示的是“快币”,他以为这是虚拟货币,跟充值的钱是没有关系的......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他就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就轻轻松松花掉了这么多钱,但当记者询问他,现在消费的话都是会以短信的形式通知消费的金额的,他也没有看见吗。

他说自己当时并没有太在意这个,以为是一些手机里的消息,提醒的时候就给划过去了,所以没有及时地看到消费提示,就这样攒了三年多的学费就这样没了。

在面对孩子的道歉时,这位父亲表示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自己并没有给银行卡设置密码,才导致了这样的情况,但是现在更重要的是这笔钱还能不能要回来了呢?

随后记者就联系了平台相关客服,根据客服所说,如果未成年人在没有人看管时第一次在直播里打赏,是可以申请退款的,但是根据这位父亲所说,在今年的6月份。这个孩子就已经满16周岁了,消费最开始发生在今年2月,那时还未满16岁。

随后客服就说平台正在核实,核实后会给结果,记者看见这样的情况,便给一位律师打去了电话又问了律师之后,律师说未满16岁时的智力行为若与年龄不符,家长可以要求平台退钱;但满16岁后发生的打赏,追回难度会比较大。

网上有人说这是“学费”,有人觉得不退也好,让孩子记住教训,但更多人认为,平台和家长都有责任,孩子之所以沉迷,是因为家里没人注意他的情绪和行为,但是父亲一天打三份工,没法24小时盯着手机;家长既不是技术专家也不是心理医生,难以兼顾所有细节。

平台需要承担更大责任,应建立家长举报、平台快速处理、违规主播封禁的流程,对诱导打赏、情感操控和擦边直播应严肃处置,不能放任,只有平台、学校和家长共同做起,才能更好保护未成年人,避免类似损失再次发生。

来源:Talk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