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这些迷茫早被岳麓书院一副66字对联说透了。站在赫曦台前,看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立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行字,突然明白:古人早把“怎么活、
岳麓书院66字对联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选工作时被别人一句“不稳定”打乱心意,做项目时因几句质疑就自我否定,想奋斗却总找不到方向……
其实,这些迷茫早被岳麓书院一副66字对联说透了。站在赫曦台前,看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立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行字,突然明白:古人早把“怎么活、怎么拼”的答案,刻在了石头上。
这副清代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题的对联,上联教“安身”,下联教“立命”。今天就把这66字拆成3条普通人能直接用的“人生指南”,看完你会发现:处世、励志、理想的门道,原来这么简单。
“是非审之于己”,说的不是固执,是心里要有杆秤。
曾国藩刚在京城做官时,非要弹劾贪腐的高官,同僚都劝他“别傻了,会得罪人”。他却在日记里写:“对错得自己心里清楚,不能听别人的。”后来他在湖南练湘军,有人说“你一个文官,练兵肯定输”,他不管这些质疑,按自己的办法整顿军纪,最后带出了晚清最能打的军队。
你是不是也这样?明明喜欢写文案,却因“新媒体不稳定”改选会计;本来想创业,被一句“风险太大”吓得不敢动。慢慢发现,听别人的“是非”,最后亏的是自己。
真正的聪明,是像曾国藩那样:选方向前先问“我真的想要吗”,做决定前先想“我能承担后果吗”,犯错后先省“我错在哪”。自己把是非拎明白,走再远都不会慌。
你有没有过“因为别人一句话,放弃自己喜欢的事”的经历?评论区可以聊聊,其实很多人都栽过这个跟头。
“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这两句是给成年人的“减压药”——别跟评价较劲,别跟结果死磕。
民国教育家晏阳初,一辈子帮农民识字,有人骂他“装好人”“拿外国人的钱”。他从不辩解,就扎根河北定县,教农民认字、种棉花。后来定县农民识字率从15%涨到 80%,那些骂声自然没了。他说:“别人怎么说不重要,我该做什么才重要。”
普通人也能靠这份“不纠结”成事。我认识个美食博主,刚开始发视频时,总有人骂 “菜做得没食欲”“说话像背书”。她没删评论也没争论,只是每天研究“怎么把步骤拍清楚”“怎么把讲解说通俗”。半年后,她的“家常红烧肉教程”突然火了,单条视频涨粉10万,之前骂她的人,反而成了催更的粉丝。
现在很多人都被“毁誉”绑住:写篇文章被骂“没水平”,就再也不敢动笔;做项目被质疑“能力差”,就觉得自己没用。可你想过吗?有人觉得岳麓山“太陡不值”,有人却夸“山顶风光绝了”——评价本来就不一样,何必因为一句否定就停脚?
你曾因别人的差评放弃过什么事吗?比如写了一半的文章、想学的技能?后来有没有后悔?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
“安于数”不是躺平,是接受“努力了也可能有意外”,然后把心思放在做事上。就像爬山,不管别人怎么说,一步一步往上走,总比站在山脚纠结强。
如果说上联是“怎么活”,下联就是“为谁拼”——“君亲恩何以酬,民物立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三句话说到底就是:拼,要为值得的人、值得的事。
为“感恩”拼:让在乎的人多份踏实(附小事清单)
左宗棠早年家里穷,全靠母亲和哥哥供他读书。他在岳麓书院墙上写:“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后来收复新疆、办洋务,一辈子都在拼,就是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现在我们奋斗,不也一样?加班赚钱,是为了父母看病不用愁;认真工作,是为了给孩子好点的生活。你最近为家人做过哪些“拼”的小事?是帮父母学会用智能手机,还是给孩子攒了一笔兴趣班费用?评论区分享下,让大家看看普通人的 “感恩奋斗” 有多暖。
为“别人”拼:帮点小事也有价值(日常案例参考)
南宋张栻在岳麓书院讲学,总说“读书要为百姓做事”。他自己带头修水利、减赋税,当地百姓都念他的好。现在的医生钻研医术,是为了救病人;老师好好讲课,是为了教好学生——拼的时候多想想“能帮别人什么”,日子就不会空落落的。
就像公司里的老同事,每次新人来,他都会把“避坑指南”整理成文档;小区里的志愿者,每周都帮独居老人买菜——这些小事不算“大成就”,却能让身边的人过得更舒服,这就是最实在的“为别人拼”。
你最近帮过别人什么小事?是给同事分享工作技巧,还是帮邻居代收快递?评论区说说,让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为“传承”拼:把老智慧融进日常(教你怎么传)
岳麓书院能火千年,靠的就是“传圣贤之道”:朱熹讲“格物致知”,王阳明传“心学”,现在还有学者在这研究国学。我们普通人不用当“圣贤”,但可以把这份智慧融进日常:
• 校园里,老师教学生遇到矛盾时,先别急着吵,而是“审审自己有没有错”——上次班里两个同学抢文具,老师没批评谁,而是问“你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最后两人都主动道歉,这就是“是非审之于己”的校园传承;
• 职场里,我之前的领导总跟新人说“别太在意客户的差评,先想想问题在哪——这就是‘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久而久之,团队里的年轻人遇到挫折,都不会先忙着否定自己,而是专注解决问题,这就是把老智慧悄悄带到了职场里;
• 家庭里,邻居家的妈妈常给孩子讲“得失安之于数”:孩子考试没考好,她不骂也不催,而是说“只要你尽力了,结果咱们慢慢调整,别因为一次没考好就否定自己”——这样的教育,就是把老祖宗的智慧,悄悄传给了下一代。
站在赫曦台回望,衡云湘水依旧,那66字对联的道理却越品越透:处世要自己有主意,励志要少点内耗,理想要心里装着别人。
不用求“一下子做到”,先试着把这些智慧放进日常:
下次选工作/学技能时,多问问自己“我真的喜欢吗”,少听点“别人说”——这是“是非审之于己”的落地;
下次被批评/遇差评时,先想“问题出在哪”,别先忙着否定自己—— 这是“毁誉听之于人”的践行;
每天花10分钟陪父母聊天、帮同事一个小忙——这是“酬恩、立民”的小事实践。
慢慢就会发现,那些刻在书院里的老智慧,早悄悄“过成”了日子的每一步里,让我们走得稳、走得暖、走得有方向。
你对对联里哪句话最有感触?是“是非审之于己”的清醒,还是“民物立何以立”的担当?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把老祖宗的智慧,真正用在过日子上。
来源:唐岱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