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自己掏心掏肺养大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了“白眼狼”:有的对父母冷言冷语,有的啃老啃得理直气壮,更有甚者把父母当累赘,连生病都不愿照顾。
大家好,我是梓宸爸爸~
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
可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自己掏心掏肺养大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了“白眼狼”:有的对父母冷言冷语,有的啃老啃得理直气壮,更有甚者把父母当累赘,连生病都不愿照顾。
前阵子回老家,听说隔壁王阿姨的事。
她年轻时为了儿子辞职当全职妈妈,省吃俭用供他出国读书,结果儿子回国后连家都不回,逢年过节就发条消息说“忙”。
去年王阿姨住院,儿子只在视频里说了句“找护工吧“,就挂了电话。
王阿姨抹着眼泪说:“我这辈子最后悔的,就是没在孩子小时候教他怎么当个人。”
其实,孩子将来孝不孝顺,从小就能看出端倪。
那些长大后不孝顺的孩子,小时候往往有这4个特征,就像藏在冰山下的暗礁,越早发现越早纠正,才能避免晚年触礁。
小区里有个男孩叫小杰,才上小学三年级,就敢对妈妈拳打脚踢。
有次在超市,他因为妈妈不给买玩具,当众扯着妈妈头发又踢又骂,围观的人劝阻,他反而吼得更凶:“你们管得着吗?她是我妈!”
更可怕的是,他妈妈居然还在笑:“孩子脾气大点正常,等长大就懂事了。”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如果孩子第一次顶撞父母时,家长没有及时制止,反而妥协,就会像打破一扇窗却没人修补,最终整栋楼都会被破坏。
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6岁前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期,这时候不管,以后就管不了了。”
我表姐家的女儿就是个例子。
她从小被奶奶惯得无法无天,稍不如意就摔碗砸凳子,表姐一开始还觉得“孩子有脾气是聪明”,结果现在女儿上初中,对父母说话永远像训下属,稍有不满就摔门冷战。
这些孩子的逻辑很简单:我的情绪比父母更重要,我的需求比父母的面子更值得满足。
当他们习惯用暴力宣泄情绪,长大后对父母自然不会有耐心,甚至可能把父母当成“情绪垃圾桶”,稍有不满就恶语相向。
上周去朋友家做客,她儿子小宇正躺在沙发上打游戏,朋友把切好的水果递过去,他头都不抬:“我要吃草莓,这个苹果太酸了。”
朋友赶紧说:“好好好,妈妈这就去买。”
我忍不住问:“孩子都12岁了,连自己削个苹果都不会?”
朋友叹气:“他从小到大,衣服都是我穿,饭都是我喂,连书包都没自己背过,现在让他做点事,他就说‘我是小孩,这些本来就该你们做’。”
这让我想起教育专家说的:“过度溺爱的孩子,本质上是在培养‘情感吸血鬼’。”
他们习惯了被满足,却从不懂得付出。
就像新闻里那个25岁还啃老的男生,理直气壮地说:“父母养我是天经地义的,他们老了我也养他们啊,但我现在要打游戏,没时间工作。”
这些孩子眼里只有“我”,没有“我们”。 他们习惯了独享父母的关爱,却从不知道父母也需要被照顾;习惯了索取,却从不懂得回报。
当父母年老需要依靠时,他们只会觉得“麻烦”,甚至觉得父母是“累赘”。
去年教师节,我在社交圈看到一位妈妈晒聊天记录:她给上大学的女儿转了2000元生活费,女儿只回了三个字“收到了”,连句“谢谢”都没有。
这位妈妈还配文:“女儿懂事了,知道不乱花钱了。”
我当时就想起心理学中的“感恩悖论”:越是被过度付出的孩子,越不懂得感恩。
因为他们从小到大,父母的付出都被当成了“应该的”——
妈妈凌晨起来做早餐是“应该的”;爸爸加班赚钱养家是“应该的”;爷爷奶奶帮忙带娃是“应该的”;甚至父母生病时还要强撑着照顾他们,也是“应该的”。就像那个因为妈妈没给买手机就跳楼的女孩,她从未想过:妈妈为了给她买手机,可能已经三个月没买新衣服;爸爸为了多赚点钱,可能每天加班到深夜。
这些孩子不是天生冷漠,而是被“爱”惯坏了。 他们从未体验过“付出”的快乐,所以无法理解“被爱”的珍贵。
当父母老了,他们只会觉得“养老是义务”,而不是“感恩的回报”。
邻居家的儿子小浩,有次把邻居家的花盆打碎了,他妈妈第一时间冲出来说:“是风太大把花盆吹下来的,不怪孩子。”
后来小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他妈妈又跑去学校闹:“肯定是那个孩子先惹我儿子的!”
现在小浩上高中了,成绩一塌糊涂,他妈妈抱怨:“这孩子太不争气!”
可小浩却说:“都是你们没给我报补习班,都是老师教得不好,反正不是我的错!”
心理学中的“归因偏差”理论指出:长期逃避责任的孩子,会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从不反思自己。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遇到父母生病,可能会说“都怪你们年轻时不注意身体”;遇到父母需要照顾,可能会说“我工作忙,你们自己请护工吧”。
他们不是没能力承担责任,而是从小学会了“甩锅”。
当责任变成“烫手山芋”,他们只会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又怎么可能主动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
我常想,孝顺到底是什么?
是孩子长大后给父母买大房子?是每个月按时寄生活费?是生病时守在床前?
这些当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孩子心里有没有装着父母。
就像我表姐现在终于明白:她当年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结果把孩子养成了“情感巨婴”。现在她每天教女儿洗袜子、整理书包,女儿虽然抱怨,但慢慢开始说“妈妈你辛苦了”。
教育从来不是“等孩子长大自然懂”,而是需要从小播种。
当孩子第一次顶撞你,请严肃告诉他:“你可以表达情绪,但不可以伤害最爱你的人”;当孩子要求独占玩具,请带他去孤儿院看看:“不是所有孩子都像你这么幸运”;当孩子忘记说谢谢,请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妈妈为你做这些,不是因为应该,而是因为爱你”;当孩子推卸责任,请让他自己承担后果:“打碎的花盆,需要你用零花钱赔”;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养成“小皇帝”,而是让他学会“爱与被爱”;不是替孩子扛下所有,而是让他懂得“责任与担当”。
愿每个父母都能在孩子心里种下“孝顺”的种子,等我们老了,能收获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贴心的问候,和一句“有我在,别怕”。
毕竟,我们养孩子,不是为了养老,而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同时让这个生命懂得:爱,是双向的奔赴。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持有家庭指导师、高级绘本阅读指导师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专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每天分享现代化科学育儿知识和经验。
来源:梓宸爸爸科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