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岁肺癌晚期,度过 3 年多光景,病灶全部消失不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14:40 2

摘要:2024 年底,47 岁的陈先生攥着胸部 CT 报告,反复向主治医生确认。当 “病灶完全消失,肿瘤标志物正常” 的结论再次传来时,他眼眶发烫 —— 谁能想到,3 年多前被确诊肺癌晚期时,他连 “活过 1 年” 都不敢奢望,如今却靠着规范治疗和咬牙坚持,走出了一

2024 年底,47 岁的陈先生攥着胸部 CT 报告,反复向主治医生确认。当 “病灶完全消失,肿瘤标志物正常” 的结论再次传来时,他眼眶发烫 —— 谁能想到,3 年多前被确诊肺癌晚期时,他连 “活过 1 年” 都不敢奢望,如今却靠着规范治疗和咬牙坚持,走出了一条从 “绝望” 到 “临床缓解” 的抗癌路。下面,我们就从治疗的关键节点出发,还原陈先生这 3 年多的抗癌历程。

2021 年秋,陈先生因持续 1 个月的刺激性咳嗽、右侧胸痛就医,经胸部增强 CT、穿刺活检等检查,最终确诊为右肺腺癌 Ⅳ 期,且伴随纵隔淋巴结转移,属于典型的肺癌晚期。拿到病理报告当天,陈先生第一时间找到肿瘤科主任,反复追问 “还有没有治”,主任没有回避病情,而是客观说明:“晚期肺癌虽难治愈,但通过精准治疗,很多患者能延长生存期,甚至实现长期带瘤生存,先做基因检测,找治疗靶点。”​

随后的 7 天里,陈先生完成了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EGFR 19 号外显子缺失突变 —— 这是肺癌中较为常见的敏感靶点,意味着他可以使用第一代 EGFR 靶向药治疗。“当时医生拿着检测报告跟我解释,说这个突变对应的靶向药疗效明确,副作用相对较轻,让我先吃 1 个月试试,然后复查评估效果。” 陈先生回忆,虽然对 “靶向治疗” 一知半解,但 “有明确治疗方向” 的消息,还是让他暂时放下了焦虑。​

2021 年 10 月,陈先生正式开始服用第一代 EGFR 靶向药,每日 1 次,每次 1 片,同时按医嘱服用护胃药、保肝药,预防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服药第 10 天,他明显感觉到咳嗽减轻,原本稍一活动就加重的胸痛也有所缓解;服药 1 个月后复查,胸部 CT 显示右肺病灶从最初的 3.2cm×2.8cm 缩小至 2.5cm×2.1cm,纵隔淋巴结转移灶也有所缩小,肿瘤标志物 CEA(癌胚抗原)从确诊时的 45ng/ml 降至 28ng/ml。“看到复查结果的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有救了’,也开始相信医生说的‘长期带瘤生存’不是安慰。” 陈先生说,那段时间他严格按时间服药,甚至会定好闹钟提醒自己,生怕漏服影响效果。​

然而,抗癌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2022 年 4 月,也就是服用靶向药 6 个月后,陈先生的复查结果出现了 “坏消息”:胸部 CT 显示右肺病灶增大至 2.9cm×2.4cm,纵隔淋巴结转移灶也有轻微进展,CEA 升至 36ng/ml—— 这意味着,他对第一代靶向药产生了耐药。​

“当时脑子一下子就懵了,好不容易看到的希望,难道就要没了?” 陈先生坦言,得知耐药的那天晚上,他整夜没睡,反复翻看着之前的复查报告,甚至开始怀疑 “是不是自己哪里没做好”。第二天一早,他就找到主治医生,带着哭腔问 “接下来该怎么办”。医生没有慌乱,而是先安抚他的情绪,随后安排了进一步检查:一是重新做胸部增强 CT,明确病灶进展细节;二是做血液基因检测,排查是否出现新的耐药突变。​

一周后,检查结果出来了:陈先生出现了 T790M 耐药突变,这是第一代 EGFR 靶向药常见的耐药机制之一。“医生跟我解释,出现 T790M 突变不是‘绝境’,现在有针对这个突变的第三代靶向药,而且考虑到之前病灶有进展,建议采用‘第三代靶向药联合免疫治疗’的方案,既能针对新突变,又能通过免疫治疗增强抗肿瘤效果。” 陈先生说,虽然对 “联合治疗” 的副作用有些担心,但在医生详细讲解方案的优势和风险后,他还是决定 “拼一把”。​

2022 年 5 月,陈先生开始执行新的治疗方案:每日服用 1 片第三代靶向药,每 3 周静脉输注 1 次免疫药物。但联合治疗的副作用,比他预想的更强烈 —— 用药第 2 周,他就出现了严重的乏力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想躺着,连吃饭都需要家人端到床边;同时伴随中度恶心,吃什么吐什么,体重 1 个月内下降了 8 斤;更让他难受的是,全身出现大面积皮疹,尤其是面部和颈部,瘙痒难忍,抓挠后还会破溃。​

“那段时间真的想过放弃,太痛苦了。” 陈先生说,是医生的及时干预和家人的坚持,让他撑了下来。针对乏力和恶心,医生为他调整了用药:在输注免疫药物前加用止吐药,同时开具营养补充剂,保证每日热量摄入;针对皮疹,皮肤科医生会诊后,开具了外用激素类药膏和口服抗过敏药物,还特意叮嘱他 “避免热水烫洗、穿宽松棉质衣服”。家人则每天变着花样做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蒸蛋羹、蔬菜泥,哪怕他只吃几口,也会耐心鼓励;女儿还特意写了 “爸爸加油” 的小卡片,贴在他的药盒上,提醒他 “再坚持一下”。

就这样,陈先生一边克服副作用,一边坚持治疗。2022 年 8 月复查时,好消息传来:右肺病灶缩小至 1.8cm×1.5cm,纵隔淋巴结转移灶基本消失,CEA 降至 12ng/ml;2023 年 1 月复查,病灶进一步缩小至 1.0cm×0.8cm,CEA 恢复至正常范围(0-5ng/ml)。医生根据他的病情变化,适当调整了免疫药物的输注频率,从每 3 周 1 次改为每 6 周 1 次,以减少副作用影响。​

从 2022 年 5 月开始联合治疗,到 2024 年底,陈先生整整坚持了 2 年半,期间从未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每一次复查、每一次用药都严格遵循医嘱。这期间,他也遇到过一些小波折:2023 年 6 月,因免疫力下降患上肺炎,不得不暂停免疫治疗,先进行抗感染治疗;肺炎治愈后,医生重新评估他的身体状况,调整了免疫药物的剂量,确保治疗安全。​

2024 年 6 月,陈先生进行确诊 3 年多后的第 12 次复查,胸部 CT 显示右肺原病灶已缩小至 0.3cm×0.2cm,几乎接近不可见;2024 年 12 月,最新一次复查的胸部 CT 报告明确写着 “右肺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纵隔淋巴结无肿大”,也就是说,原本的病灶已经彻底消失,各项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 等)均在正常范围内。​

“看到报告的那一刻,我给妻子打了电话,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就只会哭。” 陈先生说,3 年多来,他记不清吃了多少药、输了多少次液,也记不清克服了多少个难眠的夜晚,但所有的坚持都值得。如今的他,已经恢复了正常生活,每天早上会早起散步 30 分钟,中午按时午休,晚上陪女儿学习,周末还会和家人一起去公园散心;饮食上也格外注意,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烟酒更是早已戒掉。​

回顾 3 年多的抗癌路,陈先生总结了 4 点至关重要的经验,希望能给同样在与晚期肺癌抗争的病友们一些帮助:​

第一,尽早做基因检测,找对治疗靶点。陈先生说,他能有好的治疗效果,离不开最初的基因检测 —— 正是明确了 EGFR 19 号外显子缺失突变,才能第一时间用上靶向药;后来出现耐药,也是通过基因检测找到 T790M 突变,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不要觉得基因检测贵就不做,它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让治疗更精准。”​

第二,耐药不可怕,及时调整方案是关键。陈先生强调,晚期肺癌治疗中,耐药是很多患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关键是不要恐慌,及时和医生沟通,通过进一步检查找到耐药原因,然后调整治疗方案。“我当时得知耐药后也很崩溃,但医生告诉我‘耐药是治疗过程中的正常情况,我们有应对办法’,这句话给了我很大信心。”​

第三,积极应对副作用,不被痛苦打败。“联合治疗的副作用确实难受,但只要及时和医生说,就能找到解决办法。” 陈先生说,他当时出现皮疹、恶心时,一开始不好意思说,后来才发现,医生有很多应对副作用的经验,只要积极配合,就能减轻痛苦,不影响治疗进程。​

第四,家人支持和心态调整,是抗癌的 “软实力”。陈先生坦言,没有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他很难坚持下来。“妻子每天照顾我的饮食起居,女儿给我加油打气,他们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同时,他也学会了调整心态,通过听音乐、和病友聊天缓解压力,“不要总想着‘癌症是绝症’,把治疗当成‘闯关’,每多坚持一天,就离胜利更近一步。”​

陈先生的主治医生、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张医生表示,陈先生的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肺癌治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治疗手段的应用,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过去,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 1-2 年,而现在,像陈先生这样存在敏感靶点的患者,通过规范的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生存期超过 5 年、甚至实现病灶消失的案例越来越多。” 张医生解释,精准治疗的核心在于 “个体化”—— 通过基因检测、免疫指标检测等手段,找到患者的 “治疗靶点”,然后选择最适合的药物组合,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能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同时,张医生也提醒晚期肺癌患者:确诊后不要盲目悲观,更不要轻信偏方,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肿瘤科或呼吸科就诊,由专业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及时反馈身体不适,以便医生调整方案;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和积极的心态,对提高治疗效果也有重要帮助。​

如今,陈先生还加入了肺癌病友群,经常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治疗经验,鼓励大家不要放弃。“3 年多前,我从没想过自己能看到病灶消失的一天,所以我想告诉病友们,晚期肺癌不是‘绝症’,只要选对方案、坚持治疗,就一定有希望。” 陈先生说,他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继续保持健康,陪女儿考上大学,陪妻子走完更长远的路。​

来源:中医关大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