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洗口,直颈,平肩微折,筒形长腹,圈足。胎体厚重,形制规整,因形似古代洗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称 “棒槌瓶”。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圆圈、涡纹、回纹。腹部绘三只形态各异的瑞兽,或抬头仰望,或俯身低头,或展翼踏浪,在汹涌澎湃的波涛、陡峭壁立的悬崖衬托下,显得格外凶猛,也
陈洪绶、郑板桥
真迹!
更有
王翚巨幅山水长卷
《江山无尽图卷》
震撼亮相!
风雅·物境——明清文人艺术生活展
正在北京展出
现场布置特别用心
宛如江南园林
文物无遮挡
说明牌特别详细
观展感受一级棒!
炎热天气
室内空调劲大
最好带件外套!!!
小编在现场听观众说
“这个展览刚看三分之一
都觉得值了!”
尤其是第三单元!
唐寅的山水
唐寅江深草阁图 明(1368-1644)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郑板桥的竹
郑板桥竹石图轴 清 (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董其昌的字
明董其昌小园赋卷 明崇祯四年(163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王翚的巨幅山水
王翚 江山无尽图卷(局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王翚 江山无尽图卷(局部)
王翚江山无尽图卷(局部)
陈洪绶人物图
陈洪绶人物图轴 明(1368-1644)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下面和小编一起
到展览现场
体验一下
明清文人的诗意生活
第一单元
芸馆致知
展示明清文人书房,通过古雅的案头清供、精雕的文房器具、珍贵的古籍善本去感受文人 “雅俗之辨”的至高境界。
青花海兽纹棒槌瓶 清康熙(1662-1722)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洗口,直颈,平肩微折,筒形长腹,圈足。胎体厚重,形制规整,因形似古代洗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称 “棒槌瓶”。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圆圈、涡纹、回纹。腹部绘三只形态各异的瑞兽,或抬头仰望,或俯身低头,或展翼踏浪,在汹涌澎湃的波涛、陡峭壁立的悬崖衬托下,显得格外凶猛,也颇富神秘色彩。
昭明文选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昭明文选》乃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唐李善注释,清何义门评点。此套《文选》共两函十二册,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叶树藩重刻朱墨印本,海录轩藏板,每页十二行二十五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书下镌 “海录轩” 三字。扉页有 “重刻昭明文选李善注”“何义门先生评点”“长洲叶涵峰参订”“海录轩藏板” 等题记。此本融合李善注与清代科考评注,反映了《文选》在清代的实用化传播,刊本稀见,可补地方刻书史。
明拓礼器碑 明(1368-1644)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礼器碑》又称《韩勑碑》、《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乃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鲁相韩勑立于山东曲阜孔庙内。内容记录了韩勑修饰孔庙和制作礼器之事宜。此碑在唐代不显于世,宋后逐渐被推崇,至清代被王澍、翁方纲、郭尚先、杨守敬等推为汉碑隶书范本。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翁方纲认为此碑奇绝多变。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中称 “汉人书以《韩勑造礼器碑》为第一,超迈雍雅,若卿云在空,万象仰曜,意境当在《史晨》、《乙瑛》、《孔庙》、《曹全》诸石之上,无论他石也。” 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认为,该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芒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更为书家所激赏。
此本黑墨精拓,为明拓本,首页钤印六枚。附原装绫套。
陈麟炳金笔写经册页 清光绪十八年(1892)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册为清代书画家、刻铜名家陈麟炳以金粉墨楷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磁青纸上以泥金书写,楷隶结合,结字端严,笔法融合欧阳询楷书与清代馆阁体特征,金光璀璨且庄重肃穆。既融宗教虔诚,又见书法功力,为晚清宫廷写经风格典型代表。册末署款 “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仲冬朔日,大兴陈麟炳敬书。”
陈麟炳 (1830-1912),字寅生,直隶大兴 (今北京) 人,善镌墨盒,刀法圆秀,曾缩刻《兰亭》帖,以篆刻名世。
釉里红山水动物纹水盂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青花洗象图笔筒 明崇祯(1628-1644)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白玉鹊梅纹洗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水晶蟾蜍形水盂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黄杨木雕如意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八卦纹色墨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白玉双羊镇纸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仿哥釉玲珑石形笔架 明成化(1465-1487)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竹刻梅花兰草纹笔筒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墨彩山水人物纹几 清雍正(1723-1735)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一册)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三希堂法帖》,全称《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共三十二册,是清乾隆时期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法书丛帖。乾隆十二年(1747),梁诗正等奉命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因丛帖中收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和王献之《中秋帖》,三件希世珍宝的收藏地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帖中珍品原件多已散佚,惟有三希堂法帖中保存着仅有的遗迹,浓墨、渴笔等特殊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镌刻水平在当时可列为第一流。此本为清代晚期所拓。
恽采山山水册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陈曼生花卉轴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画面以水墨技法呈现了一组极具文人意趣的静物组合。其主体是以写实手法描绘一块造型奇崛的太湖石,孔洞玲珑,纹理自然,既显造化之功,又见人工之巧,形态特征契合清代文人推崇的 “漏、透、皱、瘦” 的赏石审美标准。太湖石旁精心布置了一盆初绽芬芳的菖蒲,和一株造型虬曲的松枝。菖蒲象征高洁品格,古松寓意坚贞气节,与太湖石的文人意趣相得益彰,这种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的手法也是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之一。画面左下角以隶书题跋 “幽斋清供图”。款署 “丙子小春,曼生。” 后钤白文方印 “陈鸿寿印”“曼生”,右下裱边钤朱文印 “高阳李氏曾藏”。整幅作品构图疏朗,笔墨简练富有意境,通过太湖石、幽兰、松枝等物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清雅脱俗的书斋情趣。
粉彩描金开光山水纹壁瓶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粉彩花蝶纹花口盆 清道光(1821-1850)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仿哥釉花插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仿哥釉瓶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第二单元
燕闲怡情
展现了三五知己,林泉之下,琴书相伴的明代文人诗意生活。
曹羲山水人物扇面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画面绘一高士赏鉴青铜鼎彝的场景,身旁童子正生火烹茶。人物衣纹流畅,器物表现富有质感,背景衬以古松鸣泉,坡石独桥,设色清雅。画面右侧款署 “乙巳春写,曹羲。” 后钤印白文 “曹羲”。画面上的古器物是研究晚明文人鉴藏文化的重要图像史料。
曹羲(活跃于万历年间),字罗浮。长洲人,后寓武林,工山水。笔墨秀洁,以气韵擅胜,吴门画派传人。
陈洪绶人物图轴 明(1368-1644)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品以极简构图描绘了石案横陈,男女相对无言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富有张力的艺术氛围。女子端坐石案前,神情庄重,目光远眺,其姿态与神情流露出内心的沉思与忧郁。石案上陈设笔、墨、砚、笔觇、水丞等文房用具,以及两柄刚画好的团扇,反映了女子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在石案的另一侧,男子坐于湖石之上,石上摆放着插有桃花的青铜尊,增添了画面的历史厚重感。男女二人虽相对而坐,却无言语交流,画面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惆怅与心灵回旋,折射出明末清初文人的精神世界。画面构图简略,摒弃了配景衬托,将观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人物及其情感表达上。人物造型夸张,笔线挺劲,传达出一种渊渟高古的艺术韵味。画面右上题 “老莲洪绶画于水香居”,后钤白文印 “陈洪绶印”“章侯”“廷雍之印”。
青玉天鸡尊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青玉匜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仿官釉八卦纹琮式瓶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盂鼎全形拓条 清晚期(1821-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为晚清拓工精制西周盂鼎全形拓本,原器为康王时期重器,咸丰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此拓本以棉连纸淡墨扑拓,鼎身饕餮纹饰清晰可见,铭文(291 字)以白文形式拓于鼎内,并在鼎上方另以墨色题跋释文。拓工精准再现器形透视,鼎上方有两段跋文并钤印四方,右上方题 “盂鼎 潘氏攀古楼藏器”。此拓本兼具金石学价值与艺术性,为清代全形拓典范之作。
西周直纹簋 西周(前 1046~前 77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钧窑青釉鼎式炉 元代(1271-1368)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粉彩莲托八宝纹鼎式炉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方士庶人物轴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画面描绘了庭院内一老者观书的场景。老者身着赭袍,坐三脚鼓凳,身前的石案上陈设着书函、如意、酒杯。石案前陈列着腊梅、菖蒲和萱花,周围山石叠嶂,茂林修竹。画面右上侧题 “不冠不履意徐徐,仿佛微醺午睡余。若效吴生抉鬼眼,只须佩剑不摊书。” 署款 “小师老人题”,后钤印白文 “士庶”。
方士庶(1692-1751),字洵、循远、丰草、环山等,号小师道人、天慵庵主等,安徽歙县人。工诗,擅长山水。
“松年” 款山水人物册页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品描绘了一处极具诗意的庭院环境。画面中心是在临水旷地上,两位文士对坐奏乐的生动场景。其中左侧文士盘坐于地垫上,褒衣博带,姿态优雅从容。身后是一张靠几和一架七弦琴。右侧文士怀抱阮咸,神情专注。这种 “琴阮合奏” 的构图,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音乐修养,更象征着知音相得的深厚情谊。配景的处理更是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点缀其间的芭蕉、古树和太湖石,表明这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景致。画面左下署款 “松年”,后钤印朱文 “及第进士”。署款看似要将作品的作者引向宋代画家 “刘松年”,但此作的原本是仇英所绘,细究画风,应该是清代佚名画家的托名之作,风格源自明代吴门画家仇英。
龙泉窑青釉刻划花卉纹瓶 明(1368-1644)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孔雀绿釉瓶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陆恢等共绘岁朝清供图轴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品绘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岁末(1902)。画面描绘了汉代陶壶、牡丹、水仙、茶花、红梅、柏枝等物象,别有风味。陆恢画的是一件汉代贯耳陶壶,设色逼真,造型准确,与壶中所插牡丹相互辉映,显得透秀古艳。墨畊则以大写意法在陶壶前面写了一颗白菜,不用线描勾勒轮廓,直接以水墨皴染而成。白菜的前面是黄山寿所绘的两朵茶花,花朵勾染并用,以墨色勾轮廓,桃红涂染花瓣,并以墨色点出花蕊。叶茎以传统笔墨为之,墨分五色,有阴阳向背之态,笔法简括但造型精准。吴昌硕则以简练淡雅地在茶花前画了一枝红梅,梅枝伸展,对后面的物象没有一丝一毫的遮挡。在梅枝前面是作英画的两株水仙。秋农则在水仙旁画了一丛柏枝,没骨之法,笔调厚重。画稿完成后,画家各自在合适的位置上留下题记和钤印。画面右上题:岁朝清供,壬寅冬至,陆恢补汉器、唐花以全此图并记。后钤印白文 “陆恢之印”,朱文 “陆恢日精”。画面左下题:作英画水仙,后钤印白文 “蒲华印”。昌硕点红梅,时壬寅岁暮,后钤印朱文 “吴仓石”。山寿写茶花,后钤印白文 “山寿”。墨畊补白菜,后钤印白文 “倪田之印”。秋农写柏枝,后钤印白文 “吴毂祥印”。
陆恢(1851-1920),原名友恢,字廉夫,号狷叟、破佛盦主人等,江苏吴江人。因家世之故绝意科举,专攻书画,师从刘德六、吴大澂等大家。其画风苍劲古拙而兼具遒丽之致,书法融汉隶魏晋于一炉,富金石韵味。
深蓝缎绣博古图片 清康熙(1662-1722)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绣品以深蓝色缎为地,其上绣错落排布着方鼎、熏炉、梅瓶、蒜头瓶、花觚、水盂、山子、书册、卷轴等十余种器物,并插摆有花卉果实等。器物的造型优美,装饰精致,与花果搭配,清逸雅致之外又寓吉祥含义。绣品综合运用了平绣、网绣、钉金、打籽等技法,同时通过变化多样的针法和色调丰富的绣线,将器物的材质质感及装饰纹理表现得细致入微,充分体现出博古题材的高洁雅意。
清任伯年绘人物册页 清末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红彩御诗纹碗 清嘉庆(1796-1820)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剔红御诗文碗 清乾隆(1736-1795)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墨彩御诗文盖碗 清嘉庆(1796-1820)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粉彩瓜蝶纹盖碗 清道光(1821-1850)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
文心所寄
邀观众感受明清文人倾注于造物之中的独立精神追求。他们亲自设计的茶器、印章及书画的笔墨之韵,不仅是物与心的浑然一体,更成就了独一无二的 “潇洒出尘之想”。
郑板桥竹石图轴 清 (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品为清代名士郑板桥所绘竹石图轴。丛竹以焦墨、浓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竹之挺拔寥寥几笔刻画而出,绝不繁难,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丛竹后面的山石则以淡墨写出,前后景浓淡相宜,拉大了空间距离,展示了他深浅并行的高超技法。画上部有题款 “惺斋年长兄老先生,弟板桥郑燮写。” 钤印白文 “乾隆东封书画史”,朱文 “橄榄轩”。书法隶、楷参半,间亦以画法行之,别致新颖,自称 “六分半书”。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郑板桥 (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以三绝 “诗、书、画” 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著有《板桥全集》。
唐寅江深草阁图 明(1368-1644)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幅为唐伯虎所绘绢本设色山水,画面构图险峻奇特,一山几乎跨越整个画幅右侧,山泉奔流直下,山径蜿蜒而上,松柏林立两侧,山脚下江水边一文人端坐于草亭中。该画属唐寅早期画作,受其老师职业画家周臣的影响明显,山石结构坚实硬朗,采用小斧劈皴,刻画稍显拘谨,设色规整,但仍不失为一幅佳构。作者款署 “五月江深草阁寒,苏门唐寅写赠次明吴君”,后钤 “唐寅图书” 朱文印一方。画心左上角有沈周题跋一篇,款署 “沈周”,钤 “启南” 朱文印。周围诗塘裱边有吴湖帆题跋两篇、叶恭绰题跋一篇及其他文人跋文两篇,分别钤有 “楳景书屋” 等鉴藏印十九枚。
明董其昌小园赋卷 明崇祯四年(163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幅纸本行书卷为董其昌书北周庾信 “小园赋” 书法风格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书风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体现出文人书法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款署 “辛未九月既望,其昌”,钤 “董其昌印” 白文印及 “玄宰” 朱文印。卷外题签:董文敏书庾信小园赋真迹。包首为 “回” 字纹朵花锦。
董其昌是明末画坛的领袖,“画中九友” 之一,诗文书画俱佳,提倡 “南宗” 文人画风。其书法、绘画对后世均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王翚江山无尽图卷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手卷为王翚所绘江山无尽图,画面上有多姿丘壑、叠翠层峦、丰茂草木、茅舍楼阁、小桥流水、林木烟云、水边村落、湖面泛舟等内容,均是江南夏日清幽之境,令人向往。画家劲笔老辣,苍润毓秀,尽显功底。卷尾自题:江山无尽图,岁次甲子长夏画于湖田精舍。海虞石谷子王翚。画面共钤印十五枚,白文印 “王翚之印”“三韩蔡琦书画之章”,朱文印 “石谷子”“海虞”“庆邸鉴赏书画之章”“致和精鉴”“晴窗一日几回看”“翔鸾阁精鉴鈢” 等。
李方膺兰册 清乾隆十九年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为清代画家李方膺所绘水墨写意《兰卉册》中的两开,全册共十二开。作品以兰卉为主题,画风纵逸豪宕,墨韵酣畅淋漓,其气格在徐渭(青藤)、陈淳(白阳)之间。笔法苍劲浑厚,离形得似,生意盎然,独具自家面貌。每开均配有诗文题跋及款识钤印,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其中一开题款:“莫嫌一叶一花稀,读罢篱径信笔挥。上国衣冠车载满,灵均身畔有谁依?” 画面钤印三方。另外一开题款:“叶之清风生,托根在岩谷。不与众芳伍,青青长可掬。晴江写于借园。” 下钤朱文印、白文方印各一枚。据册中另一开款识中 “乾隆十有九年正月客金陵作” 可知,此册创作于 1754 年。册页装帧考究,封面封底饰以四答晕纹添花锦,尽显古雅。
戴熙松轴 清 (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为清代戴熙所绘双松图,以写生法为之,并深得 “墨分五色” 之法。两株巨松造型奇特,以干墨勾勒出轮廓,以擦笔皴染出树皮的质感,以湿笔渲染出树皮细腻肌理变化,颇得物象的形象和神髓。画家仅以墨笔便将两株巨松的气势磅礴,雄浑沉厚表现到位,是戴熙 “师造化” 绘画理念的例证。画面题款 “空山经岁月,昨夜起风涛。昭音二兄亲家大人属,醇士弟戴熙。” 钤印白文 “戴熙”,朱文 “醇士”。
戴熙 (1801-1860),字醇士,号鹿床、榆庵、松屏、莼溪、井东居士等,浙江钱塘 (今杭州) 人。道光十一年 (1831) 进士,咸丰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辞官归里后主持崇文书院。擅画山水,学王、恽笔墨,兼师宋元诸家,尤善花卉及竹石小品,能治印,著有《习苦斋集》、《题画偶录》等。
高凤翰梅花轴 清乾隆十二年(1747)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构图奇险,一枝老梅傍出峭壁,由画面左侧伸出,概取自宋代 “半边” 法。山石、梅树笔法圆劲,与其书法笔意相近,左侧山石用赭墨画成,梅树墨染花青,颜色和谐有生气。画上题诗 “湖上梅花手自移,小桥明月最相宜。主人岁岁常为客,莫怪幽香怨不知。” 署款 “乾隆丁卯仲秋后一日,南阜左手”。后钤印白文 “石之农”、朱文 “老阜”。画面左下方钤印白文 “后尚左生”。画面右下方钤印两方印文,朱文 “山阴陈年”、白文 “半丁审定”。
高凤翰 (1683-1749),山东胶州三里河村人,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晚年因病风痹,用左手作书画,又号尚左生。
邓石如隶书八言对条 清嘉庆九年(1804)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为清代碑学大家邓石如所书隶书八言联。内容为 “甘露卿云应时为瑞,珠辉玉铭拔萃之华”,典出《汉书・礼乐志》《文心雕龙》,寓意祥瑞与才德之美。书法取法汉碑,尤得《乙瑛碑》《张迁碑》遗韵,用笔沉厚,结体宽博,横画 “蚕头雁尾” 分明,竖笔劲健,兼具金石气与书卷气。邓氏以篆籀笔法入隶,开创清代隶书新境,此联可见其 “疏处走马,密不透风” 的章法特点。款署 “自古钟隶为最胜,得其神髓者,莫如孔宙碑。钟隶久难得真本。孔碑十存一二。诚为后学津梁。迄今讲八法者,靡不以是为宗。海门髯翁索书楹柱大联,因临是意以就正焉。毋哂荒率为幸。嘉庆九年青龙在甲子秋八月下瀚,完白山民邓石如书于江上云山楼。后钤印朱文 “邓石如”,白文 “顽伯”。此联代表其成熟期风格,对后世隶书大家影响深远。
黄易五砚楼图卷 清嘉庆二年(1797)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描绘山林中书屋数间,两文人赏砚于书案前,一僮仆侍奉的场景。引首有刘墉题 “五砚楼” 画名。前隔水有题签:“五砚楼图,嘉庆二年八月三日黄易画”。画面后部有黄易自题:“五砚楼图,钱塘黄易为绶階二兄作于济宁之秋影行庵。” 后钤朱文印 “老九”。卷尾有五砚楼记、五砚楼赋及多人题跋,包括叶德辉、赵春年、袁克文、杨文孙、徐颐、顾广圻、程瑶、江声竹、阮元、顾莼等,涉及楷书、行书、小篆等书体。画面共钤印章 41 枚。包首为团寿花纹锦,卷外题签:小松道人画五砚楼图。
黄易 (1744-1802),字小松,号秋庵,秋影庵主,浙江钱塘人。其父工篆隶,通金石。黄易自幼继承父业,以篆刻著称于世,亦善书画,为 “西泠八家” 之一。
任薰人物镜心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为晚清海派画家任薰所绘人物画。任薰的人物画与其兄任熊同师明代画家陈洪绶,笔法常用高古游丝、铁线、兰叶几种描法,造型常奇躯伟貌,别出匠心。而此作运笔有如行草,粗写意、细双勾,以浓淡适宜的水墨晕染出钓叟身穿蓑衣的样貌,如行云流水,酣墨淋漓。在构图上更是采用其擅长的扇面构图,笔随意转,在极小的团扇画面上,表现了孤舟、钓叟、鱼竿、竹丛等物象,由于画家重视疏密虚实的主从关系,无论人、舟、竹的主从关系都能巧心安排得体。平淡中亦出奇,宁静中能生动。画面给人一种空灵明快、意境幽深之感。画面题有 “阜长任薰写”,钤白文印 “任薰”。
虚谷蔬果花卉册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为清代虚谷所绘蔬果花卉图,设色纸本。
虚谷 (1824-1896),本姓朱,名虚白,字怀仁,号倦鹤、紫阳山民,出家后用虚谷名。安徽新安 (今歙县) 人,曾作清廷参将。太平天国起义,“意有感触遂披缁上” 出家为僧,但不礼佛,不食素,暗助太平军。诗、书、画俱有造诣。书法兼能行草古隶,取法蔡邕、李北海,气息深厚刚老。画亦为全才,工于写照,山水、花卉声誉极重运用乾笔偏锋,冷峭新奇,别具一格。尤擅以破笔作松鼠、金鱼等,造型夸张,生动超逸。在构图、设色、笔墨技艺形式美的探求上,卓绝画史。评者谓其 “画有内美”。
梅庚金地山水扇面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为清代画家梅庚所绘金地山水扇面。梅庚善画山水,多写黄山名胜,其山石小景,幽情逸趣,得剪裁之妙。此扇面采用一河两岸的构图范式,山石在干湿浓淡的笔墨下极富层次。两山之间的河水采用大量留白的方式表现,显得空旷有气势。画面右上题款:“元龙意气剧嶙峋,□雄分携又几春。为写云山岁万叠,入君怀袖首情亲。拜题寄子老年世翁先生正,宛陵弟梅庚”。画面钤印三方。
梅庚 (1640-1716 年尚在),字耦长,又字子长,号雪坪,晚号听山翁,安徽宣城人。梅清之从孙,康熙二十年 (1681) 举人。官至泰顺知县,工篆、隶,善山水、花卉,兼工白描。
汪由敦书法、董邦达山水折扇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赵之谦花卉、姚体义书法成扇 清同治十年(187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黄慎水鸟轴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为清代黄慎所绘纸本水墨设色大写意花鸟立轴,是其常画题材之一。画中几束荷叶高举,荷花盛开,荷茎挺立富于生机和弹性。两只野鸭戏于叶下碧波之中,桔黄色的鸭掌正在拨弄清澈的水面。鸭首相向,似交颈而谈,相互呼应。形成画面的视觉中心及点睛之处。作品画风为粗笔写意,用笔老辣苍劲,线条具有书法意味,用墨浑厚,浓淡层次丰富,再加上鲜艳色彩的配合更显张扬的个性。画面左上角款属 “宁化黄慎”,钤朱文方印 “黄慎” 及白文方印 “恭寿”。画心右下角钤有鉴藏印一方 “希坡审定”。
紫砂干果桃式杯 清康熙(1662-1722)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螭钮丁敬款寿山石印章 清(1644-1911)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三酸图” 干黄印章明(1368-1644)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截止至2025年9月10日
(10:00 - 18:00)
展览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来源:博物馆看展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