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纹身,直接刷掉。”——HR群里这句悄悄话,比任何大道理都扎心。
“有纹身,直接刷掉。”——HR群里这句悄悄话,比任何大道理都扎心。
不是段子,是真实门槛。
银行、国企、教培,甚至部分互联网公司,前台岗位都把“无明显纹身”写进招聘细则。
夏天面试,短袖一抬,胳膊上那朵小雏菊就像警报器,全场空气瞬间安静。
老一辈的偏见很好懂:小时候谁家孩子敢贴花臂贴纸,回家就是一顿揍。
监狱、黑帮、古惑仔,画面感太强,直接把“纹身=坏人”焊死在脑子里。
现在年轻人说那是艺术,他们听不进去,只觉得你在找借口叛逆。
职场更现实。
客户看见你手腕的图腾,下意识把合同往回收,怕“不稳重”。
老板也怕,怕甲方一句“换个人对接”让项目黄了。
于是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干脆别招。
但年轻人不吃这套。
失恋了,纹个日期;猫走了,纹个爪印;把抑郁症的乌云纹成海浪,告诉自己挺过来了。
对他们来说,纹身是日记本,不是黑历史。
尴尬的是,未成年也想跟风。
十五六岁,拿着零花钱冲进小店,回家被爸妈拎着去洗,留下疤才后悔。
法律没禁止,但判断力确实没长全。
变化也在悄悄发生。
大厂里露着花臂的程序员照样写代码,健身房的私教把纹身当招牌,甚至公务员考试也不再卡“看不见的小图案”。
偏见没消失,只是松了绑。
说到底,纹身就是一块皮肤上的选择题。
有人选它当盔甲,有人当装饰,也有人当遮羞布。
旁人怎么看,其实拦不住。
只是别在未成年时冲动,也别在求职前三天才想起遮——代价真的贵。
哪天HR不再用纹身筛人,爸妈不再把花臂当犯罪预告,这事才算翻篇。
但那天,大概还得等几年。
来源:暮霭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