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拿父亲3年积蓄打赏主播!等发现时仅剩300,少年:上瘾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10:53 2

摘要: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道的情况下巨额消费,从来不是一句“孩子不懂事”就能轻轻带过,而让这些未成年人掉入“消费陷阱”的第一步,就始于对情感需求的精准商品化,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的核心动机,是追求一种虚假的“陪伴感”与“关注感”。

[撒花]现在随着娱乐行业的发展,一些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道的情况下乱花钱,要是发现的早了还好,损失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但要是像这位父亲一样,在发现这件事时,孩子已经将3年积蓄花光,以至于连学费的钱都没有,那这就麻烦了。

那律师对此怎么说?钱还能拿回来吗?

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道的情况下巨额消费,从来不是一句“孩子不懂事”就能轻轻带过,而让这些未成年人掉入“消费陷阱”的第一步,就始于对情感需求的精准商品化,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的核心动机,是追求一种虚假的“陪伴感”与“关注感”。

当直播间里,主播用亲昵的口吻喊出他们的名字,对他们微笑时,一种强烈的存在感油然而生,并且那些主播深谙此道。

他们会用“老公”、“宝宝”这类亲密称谓来拉近距离,并抛出“私聊”乃至“线下见面”等诱饵,制造一种专属的亲密关系错觉。

这种行为,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交易,而是一种情感回馈,而“PK榜”、“粉丝打榜”等设计,将含蓄的情感表达,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竞赛,不断刺激着用户的竞争性消费。

每一次打赏成功战胜另一位主播,都可能让这些孩子大脑分泌多巴胺,带来短暂的快感,驱使他们进行下一次、更疯狂的投入。

除此之外各大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在现实中被不少网友认为是形同虚设,解除这一模式的方式并不是很复杂,孩子自己在查过怎么解除后,很可能就自己解除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些主播会在直播间里,公然教唆未成年人如何绕过平台的限制,这些行为让所谓的保护形同无物。

虽然很多人听起来匪夷所思,但这却是真实发生,比如这次的未成年少年,就直言打赏后心情很好有上瘾的感觉。

平台真的没有能力封堵这些漏洞吗?答案是否定的,业内早已存在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例如接入公安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或在支付环节设置动态人脸识别,乃至采用“人脸+密码”的双重确认,这些都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消费。

虚拟世界里的一次次点击,在现实世界中,引发的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的经济崩塌与情感创伤,在河南开封,一名16岁少年,将其父亲为他准备的学费,挥霍至仅剩300元,而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每月收入并不高,这笔钱是他省吃俭用三年才攒下的。

这就表明孩子们对金钱的价值认知,在主播的诱导下已出现变化,他们懂得利用面容识别开锁支付,会在上网课时利用“分屏功能”偷偷看直播,或在深夜趁父母熟睡时拿走手机操作。

更有甚者会以“学校收费”为由骗取家长的钱,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工作的父母而言,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监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当悲剧发生,事后追责的过程却异常艰难,诉讼中家长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他们需要拿出确凿证据,证明操作者是孩子本人,这在账号混用的情况下极为困难。

而平台方最常用的辩护理由,正是“无法证明操作者是未成年人”,除非像是一些家中装有监控的家庭,这才能证明的确是孩子自己干的这件事。

“家长监管失职”正在成为平台推卸核心责任的一面挡箭牌,受害家庭往往陷入一个责任不清、追偿无力的困局,难以将钱全部拿回来。

未成年人巨额打赏,绝非单一环节的失控,而是多方合力之下构建的系统性问题,简单归咎于任何一方都有失公允。

要打破这个闭环,需要的是一套立体化的解决方案,法律层面应进一步明确平台在身份识别和支付审核上的责任边界,甚至考虑举证责任倒置,防止其轻易推卸责任。

平台作为获利方,必须承担起首要责任,建立“家长举报—平台秒删—主播封禁”的快速反应机制,并对诱导打赏、情感操控等行为实行零容忍,是其应尽之义。

家庭的打人则是最后的防线,除了设置“面容+密码”双重验证、定期检查账户流水等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甚至可以带他们亲身体验一次体力劳动,理解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

当一个孩子为主播刷出家长“血汗钱”买到的礼物时,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积蓄,更是社会保护下一代的底线,别让流量的狂欢,最终演变成对最脆弱群体的“围猎”。

而根据律师的描述,这位16岁少年打赏能否拿回,按照法律来看,全部拿回来是比较困难的,毕竟他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能力。

不过在他16岁之前打赏的金额,还是能拿回来的,也就是说能拿回来一部分,想要全部拿回来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大家在看到孩子连续几天拿手机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等到积蓄全部被花光时才发现,要不就麻烦了。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