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评职称的老师:把精力还给课堂,让教育回归本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1 16:59 2

摘要:某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要花 12 小时准备职称材料,相当于两个完整的工作日。而那些主动放弃评职称的老师,把这些时间全部还给了课堂 —— 他们批改作业更细致,备课更用心,甚至能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在浙江某县城中学,李老师放弃评职称后的第三年

某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要花 12 小时准备职称材料,相当于两个完整的工作日。而那些主动放弃评职称的老师,把这些时间全部还给了课堂 —— 他们批改作业更细致,备课更用心,甚至能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在浙江某县城中学,李老师放弃评职称后的第三年,所带班级的语文平均分提高了 15 分,家长们说:“以前总见李老师忙着写论文,现在天天在办公室等学生问问题,这才是老师该有的样子。”

放弃评职称后,教案本成了 “宝贝疙瘩”。山东乡村教师王老师,以前为了评职称,每周要挤出 4 小时写教学论文,教案常常是照着教参抄。决定放弃后,她把这些时间全用在备课上:给课文画思维导图,把难点做成漫画卡片,甚至给文言文配上周杰伦的歌词帮助记忆。她的教案本从每月 1 本变成 3 本,每一页都写满不同颜色的批注,红色标重点,蓝色记学生易错点,绿色写自己的突发灵感。“以前写论文是给评审专家看的,现在写教案是给学生看的,这两种感觉完全不一样。” 期末考试,她带的班级语文及格率从 60% 涨到 92%,校长在大会上说:“王老师的教案,比任何论文都有价值。”

课堂变成 “游乐场”,学生再也不打瞌睡。某小学的张老师,放弃评职称后迷上了 “花式教学”:教数学时用扑克牌算加减,讲科学课带学生在操场挖蚯蚓,甚至把语文课改成 “课本剧大赛”。以前他为了攒 “公开课证书”,一年只敢尝试 1 次新教法,现在每周都有 “创意课堂”。有次教《小蝌蚪找妈妈》,他带着学生在学校池塘里观察青蛙卵,孩子们写的观察日记比课文还生动。“以前上课像演戏,就为了录下来给评委看;现在上课像玩游戏,就为了看孩子们眼睛发亮的样子。” 学校的课堂满意度调查中,张老师的得分从第 23 名跃升到第 1 名,有家长专门给教育局写信:“请多派像张老师这样‘不务正业’的好老师。”

后进生的作业本上,多了密密麻麻的红批注。河南某中学的赵老师,放弃评职称后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至少给 3 个后进生面批作业。以前他忙着参加 “教学竞赛” 拿证书,学生的错题本堆成山也顾不上看;现在他的办公桌前,每天放学后都排着队,学生拿着作业本问问题,他一个个讲,直到对方说 “懂了” 才放过。有个叫小宇的学生,数学成绩从 30 分提到 75 分,他在作文里写:“赵老师的红笔像魔法棒,把我不会的题都变简单了。” 某教育部门的跟踪数据显示,放弃评职称的老师,后进生转化率平均提高 40%,是参评老师的 2.3 倍。

家访成了 “日常打卡”,比写课题申报书还认真。江苏某小学的陈老师,放弃评职称后,用跑课题的劲头跑家访。她给每个学生建了 “成长档案”,里面记着 “小明怕黑,晚上写作业要开小夜灯”“丽丽妈妈打工忙,周末要帮奶奶做家务”。以前她为了写 “家校合作” 课题报告,一年才家访 3 次,现在每周至少去 2 个学生家,有时还帮留守儿童辅导作业、给单亲家庭的孩子送文具。有次她发现学生小浩总饿肚子,了解到他爸妈离婚后没人管,便每天早上带两个包子给他。“以前写课题是为了凑材料,现在家访是为了救命 —— 孩子的成长耽误不起。” 小浩的成绩从全班倒数第 2,慢慢爬到中游,他奶奶说:“陈老师比孩子爹妈还上心,这才是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工资条少了几百块,笑容却多了好几倍。某调查显示,放弃评职称的老师,平均工资比同教龄的参评老师低 18%,但职业幸福感得分高 52%。四川某小学的周老师,放弃评职称后,工资卡上每月少了 300 元 “职称补贴”,但她每天哼着歌上班,以前攒的 “荣誉证书” 被她从书柜里清出来,换成了学生送的画和贺卡。“以前总觉得工资条上的数字才是价值,现在看着讲台上歪歪扭扭的‘谢谢老师’,比涨工资还开心。” 有次同学聚会,当教授的同学聊 “课题经费”,当主任的同事谈 “晋升路线”,周老师插不上话,却拿出手机里学生的成绩单,笑着说:“你们看,我这届毕业班,平均分全县第一。”

退休时没拿到 “高级教师” 证,却收到一麻袋学生来信。湖北某中学的老教师孙老师,教了 40 年书,放弃评职称也有 20 年。退休那天,没有 “优秀教师” 的奖杯,却来了 30 多个已经当爸妈的学生,有人捧着当年的作业本,有人带了自己孩子的照片。他们说:“孙老师,您当年给我补的数学课,我现在还能讲给我儿子听。” 孙老师的抽屉里,藏着一沓沓学生来信,最近一封是刚考上大学的小敏写的:“您说‘做人比做题重要’,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某师范大学的研究表明,放弃评职称的老师,退休后收到学生回访的比例达 78%,是参评老师的 3 倍,“桃李满天下” 成了他们最硬核的 “退休证”。

有位教育专家说:“好老师就像老中医,不用挂‘特级’招牌,街坊邻居都知道他看得准;差老师就像江湖郎中,挂满‘神医’证书,治不好病也白搭。” 职称本是为了激励老师,可当老师们为了论文、证书忽略课堂时,就像为了给树挂名牌,忘了给它浇水施肥。

放弃评职称的老师,不是逃避竞争,而是选择了更重要的赛场 —— 讲台;不是放弃成长,而是找到了更真实的成长 —— 学生的进步。他们用行动证明:教育的真谛,不在评审表的打分栏里,而在学生亮晶晶的眼睛里;不在期刊论文的关键词里,而在作业本上的红批注里;不在荣誉证书的烫金大字里,而在毕业多年后那句 “老师好” 里。

或许有一天,我们的评价体系能让更多老师敢说:“我不评职称,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因为我想好好教书。” 到那时,每个课堂都能充满欢笑,每个学生都能被用心对待 —— 这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

就像孙老师退休时说的:“我这辈子没评上高级,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有出息,比任何职称都体面。”

来源:唐sir期刊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