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彼时,张学良站在新城大楼的窗前,望着街面上巡逻的东北军士兵,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1936年12月17日傍晚,西安城飘起了雪花。
彼时,张学良站在新城大楼的窗前,望着街面上巡逻的东北军士兵,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就在几天前,他与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通电全国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然而,当消息传到南京,主战派何应钦居然扬言要“炸平西安”,而东北军内部更是吵成一团——有人喊着“杀蒋谢天下”,有人哭着“请委员长回南京”,可想而知,张学良感觉自己像被裹在一团乱麻里,连呼吸都觉得无比沉重。
“报告副司令,周先生到了!”
突然,副官的声音打断了少帅的思绪。张学良猛地转身,快步往楼下走,刚到楼梯口,就看见一个气宇轩昂身影站在大厅里,他正是周总理。
“周先生!”张学良快步上前握住周总理的手,激动的难以言表。
“汉卿兄,别来无恙啊?”周总理微笑着拍了拍张学良的手背。
可以说这一声“汉卿兄”,简直让张学良鼻尖一酸。
因为自从1924年两人在天津见过一面后,至此已有12年未见,可此刻再遇,竟比旧友重逢更让他里感觉安顿。
周先生,你可算来了!这三天我心乱如麻,就等你给我指条明路。”张学良拉着周总理就往楼上书房走。
彼时书房里生着炭盆,暖意丛生,张学良招呼周总理落座,又倒了杯热茶,急切地问道“周先生,您说,蒋介石该不该杀?”
可以说这话问得又急又重。
自从西安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将士几乎异口同声要“杀蒋”就连杨虎城也私下对张学良说:“委员长要是不悔改,留着也是后患。”
但张学良却是左右为难、犹豫不决。
其实他比谁都恨内战,比谁都想打回东北,可真要杀了蒋介石,南京政府必乱,各路军阀趁机割据,日本再趁机南下,中国怕是要真的“亡国灭种”。
但如果放了蒋,按照老蒋的脾气,会不会翻脸不认人?东北军会不会被肢解?
“汉卿兄,你发动兵谏,初衷是什么?”周总理抿了一口茶,问道
“自然是逼委员长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脱口而出。
“那若是杀了蒋,这个初衷能实现吗?”周总理放下茶杯,缓慢从容地继续说道:
“南京现在是何应钦主事,最希望蒋死的就是他,因为好趁机掌权,到时候他只会派兵打西安,内战打得更凶,抗日从何谈起?东北军、十七路军被困西安,日军趁机占了华北,你我怕是都成了千古罪人。”
可以说周总理的一席话,顿时让张学良茅塞顿开,他抬头说道:“可放了他,他会听我们的?”
“这个应该可以,蒋现在是南京的‘精神支柱’,他知道自己不能死,也知道全国百姓都盼着抗日。我们放他,不是放虎归山,是给他一个台阶——让他公开承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他若食言,就失了民心,南京的主和派也不会答应。”
张学良闻听陷入沉默,随即又问道“那……该怎么放?”
“先派人去南京谈判,让宋子文、宋美龄来西安——他们是蒋的亲属,主和,能稳住南京。”
“然后再召集东北军、十七路军和我们的人开个会,统一意见,别让内部先乱了。最重要的是,你得亲自去见蒋一面,给他吃颗定心丸。”
可以说听了周总理鞭辟入里的说辞,张学良只觉得压在心头三天的乌云,瞬间捅开了透进了光。
要知道,周总理抵达西安时是17日傍晚,而到18日中午,不过短短20小时,就把张学良从“乱麻”里拉了出来。
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周总理没顾上休息,先跟杨虎城见了面,打消了杨虎城起初对“放蒋”的顾虑,
紧接着,总理又召见了东北军的几位军长。
彼时,王以哲、于学忠等人正为“杀蒋”还是“放蒋”吵得面红耳赤,当周总理走进会议室时,屋里顿时鸦雀无声。
然而,总理没摆架子,而是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道:
“各位将军,你们跟着汉卿兄打了这么多年仗,盼着回东北,这份心我懂。可杀了蒋,东北就能回去吗?”
说着,周总理拿出地图,指着东北的地界:
“日军在关外屯了十万兵,就等我们内战,好趁机南下。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全国军队拧成一股绳,把日军赶出去——这比杀一个蒋更是当务之急要做的事情。”
“周先生,万一放了蒋,他不认账怎么办?”
“我们让他写承诺书,让宋子文、宋美龄做担保。”
周恩来语气沉稳地回答“就算他不认账,我们也赢了民心。”
“周先生说得对,我们不能只图一时痛快,忘了抗日的本分。”
几位将领纷纷表示同意。
恰在此时,宋子文已乘飞机到了洛阳,请求来西安谈判。
张学良见状立马笑了,跑到周总理的住处“周先生,宋子文真来了!”
“这就好,第一步成了。”周总理微笑说“汉卿兄,你该去见见蒋了。”
“我这就去……”
彼时的老蒋那个郁闷无处发泄,当他看到张学良后恨不得打他几巴掌,但“委员长”的风度还是忍了下来
“委员长,我知道你恨我,但我发动兵谏,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抗日。”
“你还知道抗日?你这是在毁了全局!”
“毁全局的不是我,是内战,如今南京正吵着要炸西安,你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局势势必大乱,那么日军正好趁机进来——这是你想看到的结果吗?”
老蒋不再说话,张学良趁机打铁说:“只要你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我立刻送你回南京,东北军、十七路军都听你调遣,跟红军一起打日本。”
“你让周恩来来见我。”
张学良一听心里一松,老蒋肯见周恩来,就说明他动摇了。
于是他答应着走出了房间,这时,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雪地上,晃得人睁不开眼。
张学良心里透气多了,他突然想起早上对周总理的那句感慨:“周先生,你一来,我这心里就像拨云见日,亮堂了!”
最终,经过双方多轮谈判,蒋介石终于口头承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而张学良也为了以“请罪”的姿态稳住局面,决定亲自送蒋回南京。
可周总理得知消息后,立刻让人去拦:“汉卿不能去,他去了怕是回不来!”
然而遗憾的是,等总理赶到机场,张学良已经上了飞机。
可这一别,就成了永别。
当张学良到南京后,立刻被蒋介石软禁,而这一禁,就是54年。
不过,想当年在西安的20小时里,被周总理点透的“抗日初心”,却成了他漫长软禁生涯里的一道光。
此后,张学良在日记里写道“我不后悔兵谏,若重来一次,我还是会做同样的事”,期盼有朝一日能再见到周先生,跟他说一句‘抗日成了’”。
可是令人痛心的是,1976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当消息传到张学良那里,他在寓所里对着北京的方向站了很久。
随即,他又让赵四小姐取来一张纸,写下“周先生千古”,几个大字,虽然字迹颤抖,但仍有当年西安雪夜的风骨。
来源:寻史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