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阿姨已经年过七旬,退休后最大的乐趣便是在傍晚七点半准时打开电视,看完熟悉的新闻联播,便躺进温暖的被窝。她觉得自己是个好榜样,早睡早起身体棒,可谁料,这个习惯竟然成了她健康的隐患。
孙阿姨已经年过七旬,退休后最大的乐趣便是在傍晚七点半准时打开电视,看完熟悉的新闻联播,便躺进温暖的被窝。她觉得自己是个好榜样,早睡早起身体棒,可谁料,这个习惯竟然成了她健康的隐患。
那天晚上,孙阿姨八点不到就睡了,没想到半夜三点多竟然被突如其来的胸闷和心慌惊醒,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高血压危象”,幸好及时救治,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心脑血管意外。
孙阿姨和家人都感到非常疑惑:她一直以来的“好习惯”,为什么会带来这么大的风险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科学秘密?
这个案例并非个例。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告诉我们:晚十点之前就睡觉,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人,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
很多老年朋友一提起早睡,就会立即想到晚上七八点就上床睡觉。可真相是,如果你八点睡觉,睡够7小时,你就得凌晨3点起床。这个时候,天还没亮,外面寒气逼人,正是最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时间段”。
英国牛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就曾揭开这个秘密。他们对超8万名60多岁的老年人睡眠规律进行了跟踪,发现睡眠时间和心血管风险之间居然呈现“U”型关系:
晚上10点到11点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最低;早于10点睡觉的,风险反而上升;晚于晚上11点甚至更晚睡的人,风险更高。这尤其是因为太早起床,老人们会在血压尚未完全稳定时暴露在寒冷中,导致血管收缩,心脑血管负担加重。
孙阿姨听取医生建议,对以往的睡眠习惯进行了调整。尤其注意以下“四点”,睡得比以前更香,也更安心。
老年人常因为体力较弱,吃完饭就想立刻躺下休息。可实际上,饭后立即睡觉,食物难以在胃里正常消化,极易引发胃食管反流,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损伤食管,引发胃食管反流病。
医生建议: 饭后至少休息60分钟再睡觉,可以轻轻地散步帮助消化,避免身体呆在平躺状态。
到了70岁,身体机能减退,入睡时间尤为关键。孙阿姨11点才上床,第二天精神状态差,后来调整成10点半睡,早晨五六点自然醒,感觉精神多了,也避免了前文提及的“凌晨早起高风险期”。
专家建议:
不少老人喜欢长时间睡觉,认为这样更健康;但最新的循证医学显示,睡眠时间过长与多种疾病的风险提升有关。
2021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发布的一项涵盖32万名老年人的研究指出:
睡眠7小时者死亡风险最低;睡眠超过8小时,死亡风险反而增加。因此,保证稳定且质量高的7小时睡眠,更重要。
夜尿、频繁起夜是很多老人的“噩梦”。孙阿姨以前一夜要起五六次,导致第二天疲乏无力。通过合理调整饮水习惯,晚上少喝水,避免睡前饮酒及夜宵,明显减少起夜次数。
如果控制好饮水仍频繁起夜,医生建议及时检查,排除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等病理因素。
孙阿姨的心路历程从慌乱到释然,孙阿姨一家经历了不少心理挣扎。
刚体检发现心血管隐患,她无比担忧配合治疗,职责赠送的睡眠指导对她来说,是陌生又难懂的挑战。一天晚上,她辗转难眠,甚至怀疑自己坚持的早睡习惯是错的。
但随着深入了解和医生耐心解释,她理解了自己的身体变化与科学规律。她感受到自己其实掌握了“和身体对话”的秘诀。
孙阿姨最后说:“我觉得70多岁了,懂得听身体的话比什么都重要。睡觉,是要‘会睡’而不是‘早睡’。”
睡眠,是人类最神奇的恢复之道。但过了70岁,生物钟、身体机能都与年轻时大不相同。
**好的睡眠不等于越早越好,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规律。**晚上十点到十一点之间入睡,保证连续7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饭后急躺以及夜间频繁起床,这四点,是每一个步入晚年的朋友们可操作又实用的建议。
也正如孙阿姨所说:“健康的生活,懂点医学常识,和身体和谐共处,比盲目‘早睡’重要太多。”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与困惑,医生会尽力为你解答!
《欧洲心脏杂志-数字健康》(European Heart Journal-Digital Health),2021年,牛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关于睡眠时间与心血管病发病率的研究。Dashti HS, et al. Timing of sleep in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European Heart Journal-Digital Health. 2021.JAMA Network Open,2021年,美国医学会睡眠时长与死亡风险大型队列研究。国家卫健委老年健康专家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睡眠建议。今年你打算几点睡觉?快告诉身边的父母和爷爷奶奶,让科学睡眠守护幸福晚年!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