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6日,江门市梅州商会2025年高考·考研奖学金颁发仪式举行;8月16日,惠东县松坑育贤教育慈善会举行2025年度奖学表彰大会;8月23日,那梧教育促进会奖教奖学活动在广东省吴川市覃巴镇那梧小学举行……这个8月,广东大地涌动着奖教奖学的热潮。
南都讯 盛夏余热未消,崇文之风正劲。
8月16日,江门市梅州商会2025年高考·考研奖学金颁发仪式举行;8月16日,惠东县松坑育贤教育慈善会举行2025年度奖学表彰大会;8月23日,那梧教育促进会奖教奖学活动在广东省吴川市覃巴镇那梧小学举行……这个8月,广东大地涌动着奖教奖学的热潮。
据南都N视频记者统计观察,在粤东粤西粤北的美丽乡村,由宗亲组织、校友基金会、行业协会、教育促进会等社会各界力量,自发组织的奖教奖学助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不少于20场。一场场表彰、一笔笔善款、一份份关怀,勾勒出广东崇文重教、兴学育才的生动图景。
这不仅展现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的蓬勃活力,更彰显了全社会“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广东精神气象,为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奏响了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时代强音。
把崇文重教写进乡土DNA,让教育公益成为乡亲共识
春华秋实又一载,硕果盈枝满庭芳。
在广东,以宗祠为纽带、族谱为底色的宗亲组织,正日益成为奖教奖学浪潮中最具温度的引擎。
8月9日,化州播扬镇江佩村王氏宗亲会举行第九届奖助学颁奖大会,25名王氏学子喜获嘉奖,该宗亲会已连续九年举办奖学活动;8月21日,阳江敖氏第二届优秀学子奖学金颁发暨慰问在校就读孤儿活动举行,对阳江户籍敖氏2025年高考、中考优秀学子进行表彰。
8月16日,江门市梅州商会2025年高考·考研奖学金颁发仪式举行。
凭借纵横产业的资源网络和一呼百应的会员体系,商会也用市场效率为乡村教育注入滚烫的动能。
8月16日,江门市梅州商会2025年高考·考研奖学金颁发仪式举行;本年度共有115位同学获得奖学金,其中高考类奖励91人,考研类奖励24人,颁发奖学金25.6万元。8月17日,开平市马冈商会举办“嘉奖领航 笃学不倦”2025年奖学活动,一共向36名学生发放优秀奖学金,向10名学生发放励志助学金。
8月16日,惠东县松坑育贤教育慈善会举行2025年度奖学表彰大会。
此外,一股来自慈善基金的暖流也正源源不断涌向乡村,为奖教奖学注入长期动力,成为撬动乡村教育振兴的又一关键支点。
8月16日,由当地乡贤吴关培等人联合发起的惠东县松坑育贤教育慈善会,举行2025年度奖学表彰大会,对当地30位优秀学子进行隆重表彰和奖励;8月21日,罗定市双东教育基金会举行2025年度助学奖学奖教大会,发放助学奖学奖教金13.52万元;8月23日,罗定市泷州教育基金会第18年助学奖学奖教活动举行,活动共发放助学奖学奖教金308.84万元。
“我内心很激动,研究生期间我会努力学习技能,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一位受奖学生的这句话,让“向上”有了具体坐标。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民间奖助的聚光灯不只照向学生,也同样投向了坚守三尺讲台的教师。
在茂南区山阁镇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第四届)奖教奖学表彰大会暨颁奖典礼上,49名教育工作者获颁奖金;针对基层教育“根基”,那梧教育促进会为那梧小学2024-2025学年的18名教师发放2.5万元教学奖,用奖金肯定教师的辛勤付出,夯实小学教育质量。
“这既是对老师们辛勤付出的认可,更是给学校的教育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那梧小学校长郭济铉如是说道。
用持久力浇筑人才森林,精神传承更为珍贵
凝善聚爱助教育,坚持不懈育人才。
南都N视频记者观察发现,这些奖教奖学活动背后,都有着年复一年的“长跑”轨迹。
8月23日,广东省吴川市覃巴镇那梧小学举行2025年奖教奖学活动。
吴川那梧教育促进会连续6年拿出资金奖教奖学,同时每年固定2万元请足球教练,既奖尖子也补弱项,把“向善”做成系统化工程;
惠州松坑吴氏300多年“育贤田”传统至今不断,教育慈善会4年助100多名山里娃走进大学,诠释“向善”的代际接力;
深圳紫金山文化促进会15年如一日,累计注资近千万奖教奖学,将“向善”融入紫金教育高质量发展;
罗定市泷州教育基金会18载风雨无阻,累计奖助师生7100 余人次,开展师生技能培训20多场次,把“向善”浇筑成一座立体的育人“长城”……
同时,奖教奖学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刚健”的制度化保证,使得每一笔爱心捐赠都切实转化为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果。比如,茂南山阁镇教育发展促进会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家校协同”的教育支持体系,3年筹得1006万元基金;在罗定市泷州教育基金会第18年助学奖学奖教活动上,泷州教育基金会负责人汇报了基金会工作情况。
诚然,奖教奖学的物质激励固然重要,但其中蕴含的“朴实”精神传承更为珍贵。在广东各地的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笔笔奖金的发放,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教育智慧。对学子而言,奖励是“努力被看见”的证明,更是“以学识报家乡”的动力;对教师而言,教学奖是“扎根乡村育幼苗”的肯定,鼓舞着他们坚守讲台;对于乡村而言,社会各界力量营造的“崇文重教”氛围,让重视教育、尊重人才的精神得以代代传承。
这些充满泥土芬芳的教育实践,既延续了岭南“崇文重教”的传统基因,又注入了“务实进取”的时代特质,让“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神气象在岭南大地生生不息。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孙小鹏
图片:来源于南都N视频报道
来源:雅雯教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