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神秘达州“303”工厂:昔日重兵把守,庆幸没有废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3 23:30 2

摘要:被命运拉到大山里,是种什么滋味?十七八岁的年纪,被父母悄悄送上火车,只带了把牙刷和一只铝饭盒;到站下车,前方不是繁华而是深山老林;这一段故事,不是小说,是上世纪那个叫“三线建设”的实打实往事。今天想说说四川达州的“303”厂,那时候其实没什么人知道这是多少号机

被命运拉到大山里,是种什么滋味?十七八岁的年纪,被父母悄悄送上火车,只带了把牙刷和一只铝饭盒;到站下车,前方不是繁华而是深山老林;这一段故事,不是小说,是上世纪那个叫“三线建设”的实打实往事。今天想说说四川达州的“303”厂,那时候其实没什么人知道这是多少号机密,大家只觉得,这儿偏,这儿冷,但国家要你来,你就得来。

1964年冬,中央下了决心,要在中西部“老少边穷”的地方搭起一片新天地。国家算这笔账的时候,谁都觉得紧张,那年月外头的形势时刻都像头顶一把刀。于是,三线厂像蘑菇一样,扎进大山、钻进峡谷,悄没声地生长。说实话,数字听起来跟天书一样:三线建设三轮五年计划,投进的钱得上千亿。可对于背着包的那批工人,最实在的是:今天工地上搬掉一块石头,明天厂门口多出一道路标。

回头看,“303”这个名字,外头人只当是随口一说,工人和家属才晓得那豆腐块儿似的小铁牌上写的“7303”,是进出厂区的通行证,也是答应家里人“安全”的护身符。大家彼此管厂叫“三厂”,可代号在系统里才是灵魂。至于那些什么铜江、红旗、工具——你说它是农机厂也行,是军工基地也罢,反正隔着一层雾,身在其中的,都要守口如瓶。

那会儿保密不是玩笑。刚进厂,头一课就是怎么闭嘴。什么都不许说,家的信、孩子的口信,全透不过厂门口那道岗。厂里有自己的小册子,叫《保密守则》,厚厚一本,每个人必背。这情形吧,有点像写武侠小说,门派弟子进山头,什么口令、暗号、规矩全得学牢。哪怕是在菜场买个酱油,也不敢多嘴。

时光跳到现在,303厂已经安静下来了。厂区的灰砖房子褪了色,可体格还健壮,哪怕大地震都晃不动一根梁。有人跑去拍照,说得跟发现宝藏一样——“厂房一点没撒,仿佛过去的人还在窗口打盹。”灰墙、铁门、野草,还有时间打下的裂缝,都成了留影的风景。唏嘘归唏嘘,比起那些一夜成废墟的老厂房,达州的“303”算是有福的。

其实,早在九十年代,“303”厂就像许多三线厂一样,悄悄搬了家。新址落到成都,老厂房改了行,煤矿接手,旧机器换成新矿工。这事,外人也许跟着沾点喜气——就跟看《你好,李焕英》的那帮人,第一次把老工厂当景点,挤着进大车间照张相。三线厂的废地变成打卡热门地,历史拐了个弯,演员卸了妆,观众来体验那会儿的热闹。

别以为那年代的303就是铁血森严、无聊乏味。生产区铁门挂锁,大兵端枪,巡逻步行都是带风声的。可生活区,就是另一个小世界。一条河隔开,河这边是生活,河那边是秘密。家有孩子的送进子弟小学,厂里给解决学位。托儿所、澡堂、邮局、电影院,甚至买豆腐都有专门窗口。“啥都不缺、啥都有人管”,这是不少三线老工人的一句顺口溜。

像靳亚民这样的老人,总爱回味那会儿。刚来达州,工厂还像个大工地,人连住的地儿都没着落,他就跟同伙一起扎进牛棚猪圈。通讯员、物资调度,上山拉货,下河挑水,小伙子一身橡皮泥味儿,一脸风尘土气。可他记得最清楚的不是吃苦,是工友那点子热情和执拗。工人能耐大,从雀巢罐头罐里捣飞机配件出来,也是硬生生磨出门道的。

老工人说,三线厂的兵分两路:往外抓创新,往内抓生活。电视机有了,可达州山沟沟里没信号咋办?厂里一拨技术员,想都没想,直接拎包去了四川、陕西的电视台考察。考回来卷起袖子,上山打桩、拉线、搭天线。几天工夫,孩子们家家都跟看新世界一般,盯着那黑白荧屏乐得不行。你说是为啥?电线、电视、甚至集市里的自来水,多少都是厂里人折腾出来的。说句大实话,不光三线厂自个改善了生活,山沟外头的邻居也跟着沾了光。

三线建设,不只是设备、厂房和公式里的数字。背后是几代人的青春和一座城市的性格。很多三线人的孩子,是在广播军号声里长大的。早上一响,一家子忙活起来。大人赶往生产区,孩子们奔向子弟小学,晚上一家人围着饭桌,说的都是今天厂里谁谁谁干了啥新鲜事。

后来三线走军转民,这也不是谁能想出的顺利账。邓公一声令下,感觉天都沉甸甸的。工厂开始试着做农用汽车,从“保家卫国”变成了“服务大众”,不少人小心翼翼,有人心头还犯嘀咕,这能成吗?可慢慢地,有了头一批新产品,市场上真有买家,那会儿,车间小喇叭天天播,大家都挺着嗓门互相逗乐,欢喜得很。

当然,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道坎不是谁都能跳过去。当年,粮票肉票管一切,啥都不用自己琢磨。到了得自己卖货的年头,厂领导、工人都琢磨着怎么让东西卖出去。能成的厂子继续往前跑,熬不过去的,只能慢慢成“遗址”。“303”厂算是“幸运儿”,厂房整得还行,比起那些墙都塌了的厂区,已经是“宝贝”了。

有人说,三线厂是个大封闭——年轻人进来成家生娃,孩子们长大上班接班,人生高潮起落,全在这条河两岸里头。这些年,达州乃至大西南的经济和城镇能搭起来,这三线厂的作用别小瞧了。工人转行,厂区改造,旧址成了旅行团打卡新宠。可惜也罢,庆幸也罢,世事都是流转。

去年底,达州搞了“三线六十年”的展览,“303”厂的火箭模型矗在展区正中央。那些老照片上,青年工人们白衬衫、工装裤,笑着站在山石间,像刚捡了一天柴火一样,有点傻气,但直率又骄傲。

有老工人说起“三线”,眼里都是星星。他们嘴上说不苦,心底其实很自豪。一座厂,一帮人,半辈子的光阴,堆成了大山下的城。大山里住过的日子,有人一辈子不愿再提,也有人会在晚饭后翻翻老照片,跟孙子孙女闲话:“你爷爷十八岁时,就是在这个厂里扛过大梁的。”

有时候想,三线建设和这些厂子的故事,究竟给我们留下什么?是冷冰冰的厂号、密密麻麻的台账?还是那些没说完的闲言碎语、一条旧工作服的标签、晚上厂区电影放映时偷偷拉小手的脸红?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那不是传奇,是岁月里亲手码下的厚重人生。

隔着时间,回头细看那段历史,不止是铁与火的较量,更是两代人隐隐的乡愁。303厂还在,至少还没成全然的废墟。或许哪天你路过厂门,门卫大爷正搓把钥匙打盹儿,没人再问你来头账号,也没人再查你是不是内部亲属。可要是你细听大山的风,也许还能听见,厂房里传来过往的嬉笑和喘息……三线人的故事,老了,但还没有说完。

来源:湖中畅快划木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