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餐喜欢挂面就咸菜,油多、盐多,一顿能喝两碗汤;午饭隔三差五就得来个红烧肉,饭后还要来点肥肠、腊肉,晚上呢,啤酒一开,炸花生米一碟,嘴巴不闲着。医生说得明明白白,吃出来的病,改得了就能救回来,不然下次就不是轻微那么简单了。
家里最近有点不太平。老李头,也就是作者的公公,前几天突然说头发晕、走路有点飘,嘴角还歪了一点。送去医院检查,医生眉头一皱,说是轻微脑梗。
当时全家都吓了一跳。明明平时看着挺硬朗的,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个年纪,日子过得不紧不慢的,也能查出这种问题。回家后,作者开始仔细翻他平时吃的东西。
早餐喜欢挂面就咸菜,油多、盐多,一顿能喝两碗汤;午饭隔三差五就得来个红烧肉,饭后还要来点肥肠、腊肉,晚上呢,啤酒一开,炸花生米一碟,嘴巴不闲着。医生说得明明白白,吃出来的病,改得了就能救回来,不然下次就不是轻微那么简单了。
这种事不止一个人遇到,邻居家的老王头,半年前刚查出脑梗,现在还在康复。他们年轻时都不觉得吃点油腻的、咸的、有啥大不了,可现在年纪一上来,血管就不答应了。脑梗不是一下子来的,是一点一点吃出来的。
作者作为营养师,知道脑梗这病最怕的就是血管堵。血管就像水管,油太多就挂壁,盐太多就收缩,慢慢就不通了。平时吃的五种食物,表面看着不吓人,其实是血管的“暗杀者”。公公的检查报告出来之后,她就把这些东西统统列了黑名单。
第一样是加工肉制品。腊肉、香肠、午餐肉、咸鱼、酱牛肉,这些东西家里老人都爱吃。但里面的亚硝酸盐、防腐剂、钠含量极高,对血管伤害特别大。尤其亚硝酸盐摄入多了,容易形成亚硝胺,是明确的致癌物,还加重脑梗风险。平时吃一口还行,一周吃三四次,血压血脂能不飙吗?
第二样是油炸食品。炸鸡、炸春卷、炸酱丸子,看着香,吃着脆,但油脂全是反式脂肪。这种脂肪在高温反复炸的过程中会变异,容易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公公以前最爱吃炸酥肉,家里一炸就是一大盆,吃两天都不腻。现在他一看到油锅冒泡,就自动绕道走。
第三样要注意的是高盐腌制品,像咸菜、榨菜、酱豆腐、豆瓣酱。这些东西看着是配菜,其实是盐罐子。钠摄入过多会引起血压升高,长时间下来直接伤血管内壁。作者现在家里做饭,盐是控死了的,炒菜都只放半勺,咸味靠食材本身和香料提,老人吃得也慢慢习惯了。
第四种是甜饮料和高糖点心。别看这跟脑梗没关系,其实糖吃多了,胰岛素水平波动大,会引起血脂异常。家里孙子喜欢喝果汁、吃巧克力蛋糕,公公也跟着凑热闹。糖分一上去,三高就跟着来,血脂一高,血管就堵。现在作者家里冰箱里不再囤饮料,换成了自制红豆水、玉米须茶。
第五样是动物内脏和肥肉。猪肝、鸭肠、牛百叶,这些在很多老年人眼里是美味。但胆固醇极高,饱和脂肪多,长期吃会加速血管老化。早几年作者也心软,觉得老人想吃就吃点,现在可不敢随便让他们碰了。
作者还记得,儿子有一天回家问:“奶奶是不是吃了炸鸡才生病的?”她笑着说:“不是炸鸡,是炸鸡吃多了。”孩子一句话点醒全家,真正伤身体的不是一顿饭,而是天天这样吃的习惯。
有时候,病不是突然来的,是日积月累熬出来的。脑梗的危险因素太多,但最关键的,其实是嘴。公公从住院回来后,早餐换成了燕麦粥搭配水煮蛋,午饭以蒸菜为主,晚饭少油少盐,一天盐控制在5克以内。刚开始不习惯,嘴巴总觉得淡,后来慢慢发现,身体舒服多了,头也不晕了。
作者建议,家里有老人的,厨房里最好把盐罐藏起来,油壶换小点的,碗换浅的。每顿饭少一点,日积月累就是大差别。血压控制住,血脂不飙,脑梗就难找上门。
还有一点很重要,吃饭别吃太快,咀嚼久一点,有助于控制食量和消化吸收。公公以前三分钟吃完一碗饭,现在会慢慢嚼,一顿饭吃二十分钟,不仅吃得少了,胃口也舒服了。
年轻时不觉得,老了才知道,活得舒服比吃得痛快重要。有次作者做了一锅冬瓜豆腐汤,清淡无油,公公喝了一口说:“这汤,喝着心里踏实。”这才是真正的养生,身体听得懂的语言,不是补品,是习惯。
作者的婆婆也开始跟着调整,以前爱吃爆炒腰花,现在主动点凉拌木耳。血压从150降到130,整个人脸色都亮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全家人一起的事,一个人动,大家都得跟着变。
很多人以为养生是吃药、吃保健品,其实是从一日三餐做起。油少一点、盐少一点、糖控一点,脑梗就远一点。作者把这些经验写下来,是想告诉大家:别等问题来了才想办法,最好的预防,是习惯先变起来。
孙子现在也懂事了,会提醒爷爷“这个咸了,不能多吃”,一家人吃饭的节奏也慢下来。改掉坏习惯,不是为了不能吃,而是为了能吃得久。脑梗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也得注意,别以为自己身体抗得住,就能肆无忌惮。
朋友来家里吃饭,经常问:“你们家怎么吃得这么清淡?”作者笑说:“这不是清淡,是吃得明白。”营养不是靠堆出来的,是靠搭配出来的,吃得对比吃得多重要得多。
讲到这里,想给大家提个醒,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更要注意饮食习惯的传递。不良饮食是一种家庭传染病,好的饮食也是。孩子看着大人怎么吃,就会学着怎么吃,这不是饮食,而是教育。
公公现在每周去社区做一次健康讲座,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其他人听。他说:“我吃了几十年的错,现在才知道该怎么吃。”不是晚了,是终于开始了。
生活就是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健康也是。别等身体出问题才后悔,愿我们都能吃得安心,活得顺心。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2. 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23).Cardiovasculardiseases(CVDs). 3. 李梅,张志强.(2021).高盐饮食与脑卒中关系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4. 王建华.(2020).反式脂肪酸与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与健康. 5. 杨玉芬.(2023).老年人健康饮食行为干预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来源:百汇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