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谷子要打两次,打两次才能打干净。”蝉鸣裹着热浪,铿锵的机器声震耳欲聋,大黑山后村的打谷场上一派繁忙。8月22日,打谷机的铁壳子晒得发烫,村党总支书记张道忠蹲在旁边,端起一盆刚打好的谷子倒进袋子。
“谷子要打两次,打两次才能打干净。”蝉鸣裹着热浪,铿锵的机器声震耳欲聋,大黑山后村的打谷场上一派繁忙。8月22日,打谷机的铁壳子晒得发烫,村党总支书记张道忠蹲在旁边,端起一盆刚打好的谷子倒进袋子。
张道忠(左)给记者展示刚采摘的谷子。
“抢”收:和天气赛跑
收谷子的活,讲究一个“抢”字。这两天早上五六点,天一亮,大黑山后村的村民就下地掐谷子了。因为都是山地,一则机器开不进来,二则机器收割有一定损耗,村民们更愿意自己用特质的“掐刀”自己下地掐谷子。
“这两天预告有雨,咱们趁着天晴,抓紧抢收!”张道忠额头挂着汗珠,用专用的掐刀,掐谷子。一把把金黄的谷穗装进编织袋,然后送到打谷场上。在打谷机的轰鸣里,新粮食特有的香气,让人垂涎。
村民的脸上沾满谷壳。
最近的天气实在太热了,但是节气不等人,一阵比一阵着急的雷雨预报,催促着大黑山后村的村民,在这样的毒日头下抢收,总比大雨倾盆束手无策要好。
打谷机“哗浪哗浪”的轰鸣,金黄的谷粒“簌簌”落下。70岁的翟慎泉将一把一把的新谷铲入打谷机里:“我种了几十年地了,就数咱大黑山后村的这小米香,也数它最养人。"
村民们在烈日下打谷子。
大黑山后村近400亩的谷子,是村民们的“宝贝”。张道忠带着党员们跑市场、问专家,最终把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锁在了大黑山后村传统小米的销售上——“现在城里人就认‘绿色健康’,咱守着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种出的小米肯定不愁销路。”从选种、翻地到日常管护,都由种了几十年地的村民负责,村集体统一进行包装销售,村民们闲时来帮工,既挣了工钱,又能轻松地将谷子销往城里。
“咱们村两委张冲家养牛,把牛粪制作成土杂肥,咱们就是用这种土杂肥种小米。”往电磨坊走的路上,张道忠给记者介绍起了村里的“循环经济”——养牛的牛粪肥地,新鲜的谷糠喂牛,形成了完美闭环。
“我这脸上身上挂的都是小米吗?”记者从打谷场上下来,一头一身全是金黄的“米粒”。
“这不是小米,这是谷壳,可以收集起来做枕头。”村两委成员岳洪英告诉记者,打完了谷子之后,他们就要去石碾上碾米,那是小米的最后一道工序。
张道忠说,现在很少用石碾碾米了,村里有间电磨坊,机器碾米要快很多,但是也有人喜欢这种石碾碾的小米。
中午时分,打谷场已堆起几十袋子新小米。村里的老石碾也早已被擦得锃亮,岳洪英带着几位老人家推起碾子。“吱呀吱呀”的声响里,小米最后一次被“打磨”,黄灿灿泛着光。
岳洪英(右)和两位村民碾谷子。
直播带货:大黑山后村的共富实践
“谷子脱壳之前可以晒,脱壳之后就得放到米缸里存起来了。”中午11点,新米熬的第一锅小米粥,在村两委成员张冲家的厨房“咕嘟咕嘟”作响——张道忠亲自守着灶,添柴,加水。
这边熬着米粥,那边就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正在直播的网格员丁利新说,“直播间的家人们,马上咱们就能尝到咱们今年新收的第一碗小米粥了。”
水开时,金黄的小米下锅,然后转小火慢熬。经过半个小时熬煮,的小米粥渐渐浮起了一层米油,像奶皮子一样,泛着琥珀似的光,米香飘满院子。
大黑山后村的电磨坊。
“来,尝尝咱们村今年的新米!”张道忠舀起一碗小米,递给围观的村民。
丁利新喝了一口小米粥,就开始给直播间的网友们推荐起来:“各位网友,各位家人,咱们大黑山后村的新小米太香了!而且比去年更稠乎。欢迎大家来我们村选购新米。”
“等会儿给地里干活的村民送一碗去,刚才大家还说想尝尝今年的新米粥咋样呢。”张道忠说着的时候,热乎乎的小米粥端上了村民午饭的餐桌,劳作了一个早上的人们喝一口粥,擦把汗,品尝劳动的果实。
碾米、筛米。
张道忠望着晒场上翻晒的谷粒,算了一笔账:今年按市场价每斤20元算,村集体能收入100多万元,“最重要的是,咱村集体找到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
八陡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大黑山后村地处黑山北麓,拥有天然富硒土壤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村 “两委” 精准定位,挖掘核心稀缺资源,带领村民成立淄博博山康硒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康硒金米”品牌,采用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整合土地等资源资产,吸引村民入社。在种植过程中,严格遵循绿色健康的理念,不施农药和化肥,确保小米的品质安全。目前,富硒小米的种植面积已达400余亩,为村集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从春种到秋收,谷田不仅长出了金黄的谷穗,更长出了大黑山后村的“底气”。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