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林:以笔墨筑峰,在山水间立起传统与现代的丰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4 16:52 2

摘要:姜宝林,山东平度人,1942年生。1962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由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顾坤伯亲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

姜宝林,山东平度人,1942年生。1962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由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顾坤伯亲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际获奖:曾荣获“1992第26届蒙特卡洛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大奖---大公政府奖;获1999年美国佛尔蒙特国际艺术创作中心富瑞曼国际艺术基金会艺术创作一等奖;2017年瓷板画作品《东方之韵》获英国剑桥大学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大奖—终身成就奖“银柳叶奖”;2024年荣登首届福布斯中国·文化人物——杰出艺术家榜。

国内获奖及其重要活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2016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笔墨语言的现代性进程:从黄宾虹到姜宝林”高层国际专题研讨会暨姜宝林笔墨语言特展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1942年,姜宝林生于山东平度,齐鲁大地的雄山阔水,早早在他心底播下对山水的敬畏。从1962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到1979年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再到如今身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他的艺术生涯始终与山水画紧紧相连,以数十年深耕,将传统笔墨的精髓与现代审美的意趣熔于一炉,成为当代山水画坛兼具传承深度与创新力度的标杆人物。

姜宝林的山水功底,筑基于宗师亲授的厚土。在浙江美术学院的十年间,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顾坤伯等国画大师的教诲,为他打开了传统山水的法门。潘天寿“强其骨”的理念,让他领悟到山水线条的精神内核,一笔勾勒山岩,当如剑劈斧凿般有劲;陆俨少笔下灵动的云水皴法,教会他用线条的流转表现山水的气韵,让静态的峰峦生出动态的灵趣;顾坤伯则带他走出画室,在真山真水中写生,从富春的烟雨到雁荡的奇峰,学会将自然丘壑转化为笔墨意趣。那些年,他临摹了无数历代山水珍品,从范宽的雄浑壮阔到倪瓒的简淡空灵,从“元四家”的笔墨韵味到“清初四僧”的野逸之气,传统山水的法度与精神,如血脉般融入他的笔端,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不可撼动的根基。

1979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姜宝林,毅然踏上再求学之路,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成为李可染先生的弟子。李可染“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艺术主张,彻底重塑了他对山水的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背着画板遍历名山大川,将写生所得与传统笔墨反复对照、融合。画太行山时,他既用李可染式的积墨法表现山体的厚重沉雄,又融入陆俨少的皴法展现岩石的肌理层次;绘漓江时,他以淡墨晕染水面的空濛浩渺,又以浓墨点染岸边的渔舟、林木,让画面在虚实之间生出悠远意境。这段经历让他明白:山水画的传统从不是僵化的套路,而是能在自然中不断生长的根,唯有扎进真山真水,才能让笔墨活起来。

深耕传统之后,姜宝林在山水画领域的创新,如奇峰突起,令人瞩目。他最具标志性的“积墨山水”,是对传统山水技法的极致延伸。他将黄宾虹、李可染的积墨精髓推向新境,以数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墨色叠加,让山峦在浓淡干湿的变化中生出如交响乐般的层次感。远观其画,峰峦似在光影中浮沉,透着岁月沉淀的厚重;近看则每一笔墨色都有细微的变化,似有阳光穿透云层,在山石间留下斑驳的肌理,既保留了传统山水“气韵生动”的灵魂,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构成感,让古老的积墨法在当代山水画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除了积墨山水,他在写意山水的色彩运用上也大胆突破。打破“水墨为上”的传统观念,将明艳的色彩引入山水创作,却始终以笔墨为骨、色彩为魂。画秋山时,他以奔放的墨线勾勒山势,再以赭石、藤黄晕染层林,墨的苍劲与色的热烈碰撞出秋日的绚烂;绘春山时,他用淡墨表现山峦的朦胧,再以花青、石绿点染草木,墨与色在宣纸上自然晕化,既有传统山水的灵动,又有现代审美的明快,让山水画的色彩语言更加丰富多元。

姜宝林的山水造诣,早已跨越地域,赢得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可。1992年,他斩获“第26届蒙特卡洛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大公政府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画家,让世界透过他的山水看到中国笔墨的现代可能;1999年获美国佛尔蒙特国际艺术创作中心艺术创作一等奖,其山水作品被评价为“在东方意境与西方视觉之间架起了桥梁”;2017年,他获英国剑桥大学徐志摩诗歌艺术节“银柳叶奖”终身成就奖,评委盛赞其山水“以笔墨诠释了东方山水美学的永恒魅力”。在国内,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笔墨语言的现代性进程:从黄宾虹到姜宝林”国际研讨会的举办,将他的山水探索置于20世纪中国画转型的脉络中审视,确立了其学术地位;2024年荣登首届福布斯中国·文化人物杰出艺术家榜,更是对他在山水画领域成就与影响力的综合肯定。


如今,已过八旬的姜宝林仍每日与笔墨相伴,画室里的山水草稿堆积如山。作为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他不仅自己笔耕不辍,更常对学生说:“山水是活的,笔墨也该是活的,传统教我们怎么看山,自然教我们怎么画山,心里的山才是最终要画的山。”这份对山水的赤诚,让他的笔墨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从齐鲁大地走出的少年,到贯通传统与现代的山水大家,姜宝林用一生证明:山水画的笔墨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时代土壤中不断生长的生命体。他以笔墨为斧,在山水间凿出一条从传统通向现代的路径,既为当代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范本,也让世界看见中国山水笔墨的无穷魅力。

来源:亮津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