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华:手写的青春 | 沈丘专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4 16:04 2

摘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摘抄的习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小学五年级开始。那时农村学校就很少见到杂志,最常见的是《作文选》之类的辅导书,其次是《辽宁青年》、《故事会》等。上了高中,经常读的有《读者》、《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等。那个时候喜欢书却没有钱买书,只能借着看

在我书柜里有七本薄厚不一的摘抄本。它们中,最旧最薄的一本软面抄已陪我度过了三十年,最新最厚的一本精品日记簿也已经有二十五年的历史。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摘抄的习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小学五年级开始。那时农村学校就很少见到杂志,最常见的是《作文选》之类的辅导书,其次是《辽宁青年》、《故事会》等。上了高中,经常读的有《读者》、《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等。那个时候喜欢书却没有钱买书,只能借着看,遇到优美的词语或者让人心动的句子就抄下来。自从养成摘抄的习惯,每翻开一本书,我都想着要从里面记点东西,可以说是“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发散了我的思维。摘抄让我积累了词语和素材,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从小学到高中,作文课上,每每我的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读的时候,我都不会忘记摘抄本的功劳。上初中的时候摘抄的多是一些写景或抒情的句子,还有一些名人名言。高中之后开始摘抄一些诗歌,散文等。到了读大学的时候,就像高尔基说的那样,“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成了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常客,摘抄的范围也由文学拓宽到哲学、历史、心理学等。

上学时,这些笔记本通常放在书包或课桌抽屉的最下面。它们就像我年少时的暗恋,是从不示人的。大学毕业走上三尺讲台,有一次,我拿了其中一本给初三的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之后忘记放哪儿了。当时,整个人就像丢了魂魄似的,饭都顾不得吃,往返教室三趟去找。最后找到之后,我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在心里提醒自己,以后再也不能和它们分开了。青春渐行渐远,可这些文字还在,它们还躺在我的笔记本上。我相信这些厚薄不一的本子和里面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因为在书写它们的同时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也被它们带走了。我的青春二十华年,有多少时光是写在这七本笔记本上呢?我算不出来。我只知道,它们曾经让我的青春有了五彩斑斓的梦。曾经的曾经,我在昏黄的灯泡底下摘抄它们,笔在纸上沙沙地行走,字在心中静静地流淌。如今,闲暇的时候,我在阳光灿烂的午后读它们,它们就是悬挂在枝头的果,红的,青的。而我的心,就是盛装它们的篮子,有着果实累累的喜悦。我一页一页的翻着,它们水一样流过我的心,让我觉得青春又回来了。这些泛黄的纸页,这些稚嫩而又有些模糊的字迹,就是我一生中最美丽的青春--我手写的青春啊!

往期回顾:张志华:故乡的树 | 沈丘专栏

作者:张志华,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社会工作师,沈丘县平安建设促进中心蒲公英心理咨询室首席心理咨询师,爱文字、爱心理、爱太极、爱人生!

来源:香落尘外作伴结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