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大考”到命运突围,肿瘤医院里的生命韧性与医者仁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4 15:19 1

摘要:在这场以癌症为名的考验里,湖南省肿瘤医院的白色病房成了特殊的考场,医护人员的专业与温情是她的“答题卡”,而她自己,则用乐观与稳定书写关于坚韧、关于勇气的“答卷”。

当51岁的高中教师在6月7日目送学生走进高考考场时,她未曾想,自己即将踏入另一场更严峻的“人生大考”……

在这场以癌症为名的考验里,湖南省肿瘤医院的白色病房成了特殊的考场,医护人员的专业与温情是她的“答题卡”,而她自己,则用乐观与稳定书写关于坚韧、关于勇气的“答卷”。

命运突袭 从讲台到病床的急转弯

“一生没怎么进过医院,之前听说这样的人会生一场大病,居然一语成谶,在将学生送往考场后被宣判肠癌晚期。”这位有着30年教龄的教师至今记得,体检报告上那两个飘红的癌症抗原指标,像两记重锤砸碎了她“身体硬朗”的认知。

彼时,她带高三毕业班熬过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清晨,长期敷衍的早餐、昼夜颠倒的备课节奏,早已为健康埋下隐患——而她将便血误判为痔疮的“漏洞”,更是让病情拖至晚期。

6月11日,她住进湖南省肿瘤医院,成为消化泌尿内二科何奕教授团队的患者。初次面对“乙状结肠癌伴肺转移”的诊断,她坦言“天塌了”:“老公心里藏不住事儿,脸色沉重,在病房外掉眼泪,我装作没事,可夜里总盯着天花板想,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

就像砾石堆中破土的新芽,命运的寒冬里,总藏着春的伏笔。她不知道,这间医院早已为像她一样的晚期患者搭建起“生命防线”——从精准的化疗+靶向治疗方案,从消化内二科和结直肠外科的精诚合作到多科室协作的应急机制,再加上医护人员藏在白大褂下的细腻关怀,一场双向奔赴的守护,正悄然展开。

博爱为怀 以专业温柔守护

“陈医生,这一次化疗我肚子总是有点胀,不太舒服,不知道是不是正常的?”深夜11点,她给主治医生陈坡发去微信。没过多久,屏幕亮起:“先让值班医生拍个片子,我马上过来。”

这是第三次化疗期间的紧急时刻。CT显示肠穿孔合并肠梗阻,若不及时手术,随时可能致命。正是周六清晨,医院的绿色通道瞬间启动:陈坡从家赶回;结直肠外科主任胡英斌教授团队立马派出周铁军医生,放下休息计划紧急会诊;手术室、ICU团队迅速到位。从发现险情到推进手术室,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最终以手术成功画上句点。

“周医生总说‘手术很成功,别担心’,瞿月娥医生周末还来给我换药,说‘多吃点才能扛住化疗’。”在她的日记里,记满了这样的细节:陈坡医生为她协调单间病房,护士们在她化疗呕吐时默默递上温水,甚至院长在看到她的抗癌文章后,特意安排采访传递她的信心与乐观、以此激励更多患者。

这些细节背后,是医院“博爱”院训的生动实践。陈坡说道,“晚期癌症患者不仅需要治疗方案,更需要‘被看见’。她从一开始不愿说话,到后来会跟我们开玩笑,这种信任比任何检查报告都珍贵。”

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搏击”

“在ICU,我的意识是清醒的,硬生生听到邻床患者抢救无效的消息。当天我就做了噩梦,梦里有浑身覆着金毛的野兽,像传说里的牛魔王,獠牙闪着冷光,说要带我走。我嘶吼出声:‘我不去!我不跟你走!’”醒来后我想:我不能就这么认输。”

术后的她,在病床上读起了《当呼吸化为空气》,37岁去世的医生保罗让她突然明白:“生命的长度不可控,但宽度可以自己说了算。”

她开始写日记,两个月记下两万字,从“今天化疗没吐”到“病友贾康(化名)背着化疗包去打麻将”,字里行间都是与生活和解的痕迹。贾康——这位独自化疗一年多的40岁病友,用“活一天赚一天”的豁达教会她:抗癌不是苦行,而是换种方式生活。

她学着接受帮助:闺蜜从老家赶来做营养餐,儿子成了“私人药师”查遍所有用药说明,老公笨拙地学着煲汤;她开始关注身体:早睡早起代替熬夜备课,拒绝外卖换成清蒸蔬菜;她甚至成了“健康宣传员”,逼着40岁以上的亲友做胃肠镜,“我用我的教训,换他们不踩坑”。

如今第四次化疗的她,当被问起想对病友说什么,她脱口而出:“人生无常,好好护‘肠’;只要不放弃,我们都比想象中强。”

在肠癌全程管理的时代,湖南省肿瘤医院肠癌MDT团队合作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医疗技术是击退病魔的武器,而医护人员的关怀、患者的坚韧、亲友的支撑,则构成了对抗绝望的盾牌。当医院的专业守护遇上患者的生命韧性,当冰冷的检查仪器旁流动着滚烫的人情,便没有跨不过的“坡”,只有共同走向明天的希望。

通讯员刘孝谊 彭璐

来源:潇湘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